2013年7月22日星期一

廣島MOCA 與日本七十年代

文化大都會都有一個MOMA 。 美國紐約有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 東京也有國立現代美術館 (The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 Tokyo) 。 相比之下, 廣島市現代美術館 MOCA (Hiroshima Cit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沒有太高的知名度。 而此行到廣島最大目的, 是要參觀廣島MOCA《日本的七十年代》(The 70s in Japan) 展覽。 (也是Jeff Cheung 的好介紹)

下筆寫這篇文章時, 《日本的七十年代》展覽期已經完畢,慶幸自己能夠把握機會參觀。  這個規模只是縣立級數的展覽, 展出的內容卻是國際級水平。 《日本的七十年代》探討1969年至1982年間日本美學設計的進程。 遺憾是展覽場內不能拍照。 參觀前我已經問過售票處的職員, 她用不流利的英語回答可以拍照, 但場內的管理員表示不可以。

為尊重展覽, 沒有拍下任何一張照片 (其實也不適宜拍照)。那本製作精彩的展覽場刊, 更是早已售罄。

單看參展人物陣容, 無需多講: 漫畫界「劇畫」的上村一夫、柘植義春, 設計界的橫尾忠則、赤瀨川原平、粟津潔、宇野亞喜良, 舞台劇界的寺山修司、 唐十郎、 松本俊夫, 電影界的足立正生、 新藤兼人…。 經歷六十年代後期 (日美保安條約、全共鬥學運) 以來的低氣壓, 加上社會經濟高速起飛, 藝術界和設計界的人透過美學創作, 宣洩對舊有制度與政治保守的不滿。
他們不盡抱著相同的理念, 卻以跨媒體的合作方式, 顛覆挑戰舊有觀念。

上村一夫從繪畫美人廣告到成為劇畫異色奇才; 橫尾忠則替大島渚設計《新宿小偷日記》海報, 也是影片主角;赤瀨川原平集作家、 編劇、  畫家於一身, 參與前衛藝術創作, 身兼無數先鋒漫畫刊物的幕後旗手; 松本俊夫是舞台劇和電影導演 (《薔薇之葬列》), 也是日本1970年世界博覽會日本展館總設計師; 足立正生替日本赤軍拍紀錄片, 也用鏡頭追蹤「連續射殺魔」永山則夫 (永山則夫在獄中也成為一名作家); 寺山修司更加不在話下, 他的職業就是「寺山修司」... 這班人的身份不一定是畫師或導演, 隨創作模式變換多重身份, 漸漸替日本美學改頭換面。


唯一一張在現場拍攝的照片: 展覽橫額


甫入場, 《日本的七十年代》展館內牆壁上印上各年份發生的事件, 配合展品擺放, 令參觀者立即意會歷史事件與展品的關係。 印象深刻的是場內連續播放足立正生《略稱‧連續射殺魔》(1969) 的無聲片段, 隔壁展出了永山則夫的自傳《無知之淚》, 震撼程度不亞於影片的手搖鏡頭。 場內處處是橫尾忠則、粟津潔、宇野亞喜良與寺山修司及唐十郎合作的劇場海報 , 最抵死的莫過於橫尾忠則替《新宿小偷日記》海報加上仿如藥品的註冊商標: 大島渚頭像。 上村一夫的美人畫與漫畫原稿 (他與小池一夫合作的《修羅雪姬》影響下,衍生無數「女任俠」B級電影) 、館內重現1970年世界博覽會 (EXPO) 日本展館的部份場景, 將當年的模型與實驗聲效搬回來、黑川紀章 (Kisho Kurokawa) 代謝論 (Metabolism Movement) 代表作「中銀膠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 紀錄片和照片、 著名雜誌 BRUTUS 的字體設計原稿、Popeye 與Olive 雜誌 創刊號封面原稿、石岡瑛子 (Eiko Ishioka) 為百貨公司設計的時裝造型、Faye Dunaway 替Parco 宣傳的摺紙洋服廣告、Woody Allen 穿和服寫書法的Parco 廣告海報…

展覽不只展出日本七十年代的美學有幾勁, 更解釋了為何整個美學改革進程得以延續: 西武 (Seibu) 旗下的Parco 百貨 (パルコ) 成立, 吸納一批冒起的設計師、攝影師與造型師參與商品廣告設計, Parco 亦借出百貨公司場地舉辦藝術及文化活動, 達到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

絕對值回票價有突。




[偷拍得來] 橫尾忠則替高倉健《新網走番外地》設計的海報 (只限參閱的場刊內頁)





廣島市現代美術館 MOCA (Hiroshima Cit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地址:廣島市南區比治山公園1-1
交通:乘坐路面電車,從JR廣島車站出發,在「比治山下」下車,往半山步行沿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