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星期二

特別通告 (有關《秋燈夜雨》)

致各位對《秋燈夜雨》有興趣的網友:

謝謝你們的留意! 我確是擁有從TVB電視台深夜錄影的《秋燈夜雨》DVD . 不只一位網友對此片有興趣, 我很樂意分享! 只是影碟現在借了給朋友, 而我這星期將會外遊, 暫時未能處理DVD的事. 待我回來, 請耐心等候. 謝謝!

艾麗絲謝Agnes

《秋燈夜雨》

重溫《秋燈夜雨》

2010年8月13日星期五

被詛咒的才子 Ritwik Ghatak

上半年認識了Guru Dutt, 有網友詢問其他值得推薦的印度導演, 當時找到幾個名字: Bimal Roy (1909-1966) , Mrinal Sen (1923-) , Ritwik Ghatak (1925-1976) , Shyam Benegal (1934-) , 無獨有偶, 他們都是印度孟加拉電影 (Bengali cinema) 中有別於主流的導演代表. Bimal Roy是Bollywood早年寫實派導演, Shyam Benegal是Parellel Cinema主將, Mrinal Sen、Ritwik Ghatak與薩耶哲雷 (Satyajit Ray) 齊名, 當中又以早逝的Ritwik Ghatak最不為人熟悉.

薩耶哲雷曾讚譽Ritwik Ghatak是印度電影史上少數具有真正才華的人. Mira Nair亦稱Ritwik Ghatak是她電影創作的啟蒙者, 比薩耶哲雷更甚.


Ritwik Ghatak

Ritwik Ghatak出生於印度東孟加拉邦 (現孟加拉), 在家中排名最小, 親人均從事文學創作. 父親Suresh Chandra Ghatak是地區法官、詩人及劇作家, 兄長Manish Ghatak是激進派詩人、英語教授及社運份子. 年青時Ritwik Ghatak經歷 1943年孟加拉饑荒 1947年印巴分治事件, 難民體驗深深影響了他日後的創作. Ritwik Ghatak的電影從沒有歌舞場面和通俗劇情等商業元素. 他與薩耶哲雷一樣, 關注種姓制度和低下階層的生活. 薩耶哲雷的風格恬靜, Ritwik Ghatak則多出一份跳脫與憤慨.

Ritwik Ghatak早年加入印度人民戲劇聯盟 (Indian People's Theatre Association, IPTA , 屬左翼組織. Ritwik Ghatak的兄長曾有份參與IPTA戲劇改革運動) , 負責劇本創作與導演, 又將布萊希特果戈的劇本翻譯成孟加拉語, 漸漸凝聚為Ritwik Ghatak日後傾向現實主義, 以及具民間戲劇特色的電影風格. 其後Ritwik Ghatak轉到電影界工作, 擔任副導演和演員.


《Nagarik》(1952)


Ritwik Ghatak首部執導電影為《Nagarik》(The Citizen, 1952) , 講述出身貧民窟的大學生面對擇業、生活與愛情的取捨. 《Nagarik》奠定了Ritwik Ghatak電影的基調, 明顯受到尚雷諾亞的影響, 而黑色電影的感覺及風格化的方式, 又間接影響了Guru Dutt和Kamal Amrohi (Meena Kumari 丈夫) 、以及薩耶哲雷《阿普的世界》(The World of Apu, 1959) 的出現. 儘管《Nagarik》刻意誇張地說教, 還有日後不曾在Ritwik Ghatak電影世界裡頭出現的樂觀及開放態度, 仍是印度影壇上的一套關鍵性作品. 可惜的是, 《Nagarik》直到Ritwik Ghatak逝世後, 才有機會重新出土.

其後, Ritwik Ghatak與同是孟加拉籍的Bimal Roy合作, 他寫下《Madhumati》(1958) 的劇本, 由Bimal Roy執導, 著名演員Dilip KumarVyjayantimala主演, 也是兩人唯一一次合作, 亦是Ritwik Ghatak唯一一套印地語作品. 《Madhumati》獲得Filmfare最佳影片及最佳女主角等獎項, Ritwik Ghatak也獲提名Filmfare最佳故事獎項, 也是他商業上僅有的一次成功.



《Madhumati》(1958)


Ritwik Ghatak
一生執導八套電影, 全為孟加拉語電影. 以《Meghe Dhaka Tara》(The Cloud-Capped Star/雲遮星, 1960), Kamol Ghadar》(E-Flat, 1961) 及《Subarnarehka》(Golden Thread/金線, 1962) 為其代表作, 合稱『加爾各答三部曲』(Calcutta Trilogy) . 三套影片以難民及貧民的遭遇為題材. 影片的爭議性導致票房失利 (The Cloud-Capped Star暗喻印巴分治難民營中人的影響、《E-Flat觸及社會腐敗及階級鬥爭題材Golden Thread》透過一對難民兄妹幾乎「亂倫」的悲劇, 批判階級觀念對難民的傷害) , 連帶Golden Thread延遲3年才能夠正式發行公映. Ritwik Ghatak亦停止電影工作達十年, 轉到印度電影及電視學院 (Film and Television Institute of India , FTII, 校友包括Sanjay Leela Bhansali, Shabana Azmi, Naseeruddin Shah) 教學, 協助學生製作電影. Ritwik Ghatak門下不少學生, 日後都成為獨當一面的獨立導演及製作人.



The Cloud-Capped Star》(1960)



E-Flat》(1961)



《Golden Thread
》(1961)



A River Named Titash》(1973)


70年代初, Ritwik Ghatak得到電影資金再度拍片, 憑《Titash Ekti Nadir Naam》(A River Named Titash/一條河流的名字 1973) 捲土重來. 影片獲得極高評價, 至今被視為孟加拉歷來最佳電影之一. 此後Ritwik Ghatak的健康狀況因酗酒和疾病日漸惡化, 勉力完成自編自導自演的自傳式作品《Jukti, Takko, aar Gappo》(Reason, Debate and Story/能言善辯, 1974) 後兩年逝世. Ritwik Ghatak在遺作中, 完全撇除了應有的電影語言表達手法, 面對鏡頭分析批評自己, 總結一生的世界觀. 《Reason, Debate and Story》全無敘事性質, 卻又如實「紀錄」了Ritwik Ghatak自己的個人際遇.



Reason, Debate and Story》(1974)


Ritwik Ghatak在電影創作路上堪稱先行者. 《Ajantrik》(1958) 是第一套以死物 (一輛汽車) 為主角的印度電影、帶有科幻成份的喜劇 ; 《Bari Theke Paliye》 (The Runaway, 1958) 與杜魯福的《四百擊》(The 400 Blows, 1959) 同是講及操行零分的小男孩, 故事上也有很相似的地方, 然而影片及Ritwik Ghatak在當時默默無聞. 《Madhumati》是Bollywood首套以輪迴為題材的電影, 日後間接影響了《The Reincarnation of Peter Proud》(1975) , 《Karz》(1980)及 《Om Shanti Om》(2007) 的出現. (Bimal Roy的女兒、劇作家 Rinki Bhattachatya 曾聲言要控告《Om Shanti Om》抄襲《Madhumati》) 《A River Named Titash》應是最早以多重主線 (hyperlink) 發展故事的電影, 比羅拔艾特曼 (Robert Altman) 的《Nashville》(1975) 更早.

薩耶哲雷曾極力向外推介Ritwik Ghatak, 但Ritwik Ghatak生前未如薩耶哲雷般早早便得到外界的青睞. 直到死後才受到印度及世界影壇所重視. (British Film Institute (BFI) 發行了《The Cloud-Capped Star》和《A River Named Titash》的DVD)




伸延閱讀 :

液體影展《一條河流的名字》及Ritwik Ghatak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