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1日星期六

地鐵之歌



地鐵唔要真走寶!



邊首好d呢?

2009年1月28日星期三

上上籤


黃大仙解籤師傅話:

- 武則天賞花, 是女強人
- 讀書叻
- 好動喜跳槽
- 命屬金
- 個性猜疑
- 不宜駕駛, 否則有血光之災
- 肺弱
- 天干: 多貴人, 今年有兩位貴人
- 地支: 好硬, 好命
- 人生順利
- 生得逢時
- 生卯生己
- 不要恃才驕傲, 要圓滑
- 今年5至6月旺財, 5至10月好運

電影節的希望

電影節增勵志片暖人心 經濟差票房反升

【明報專訊】歷史告訴我們,經濟低迷,三大商品——電影、啤酒及口紅,銷情會逆市上升。自去年10月金融海嘯爆發以來,本港票房年底反較2007年同期勁升逾五成,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說,由於預計不少人會看電影,尋求快樂,今年即將舉行的電影節亦會以「希望」為主題,勵志片的比例會增加,希望可鼓舞人心。

根據資料,本港2008年11月及12月的票房,錄得逾1.1億元,較07年同期的7200多萬元大升逾五成,單是08年12月24至26日的3天聖誕檔期,票房便較07年同期升9%。

業界﹕人要靠電影逃避現實

這情况除了因為多了市民留港消費外,電影業界說,亦是因為經濟差,多人要靠看電影逃避現實。以1929年世界陷入大蕭條為例,美國當年的電影票房升了58.2%,即使近年因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經濟受挫,但票房同樣升8.6%。

今年經濟前景仍不明朗,但預計電影票房有機會上升。將於3月22日至4月13日舉行的「第3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會增加勵志片的比例。發言人說,電影節大約會播放300多套電影,以往不少戲迷希望可以欣賞另類電影,但今年由於主題是「希望」,故勵志、開心的電影會由以往只佔幾個百分點,增加至逾一成,例如美國電影《幸福黃手絹》(The Yellow Handkerchief)、德國電影《折翼天使坦白白》(Nobody's Perfect)等,工作人員目前仍在搜尋合適電影,預計2月底才完成,屆時開始售票。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主席王英偉表示,電影節已有一批固定戲迷,而自協會公司化後,收入每年均有增長。雖然經濟不景氣,但票價仍維持,加上電影質素提升,故預計今屆電影節的票房仍能錄得5%升幅。

不過他承認,經濟下滑,電影節在尋求贊助上會較困難,但相信最後仍可得到足夠贊助。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上年度共獲藝術發展局資助1091萬元,另有965萬元來自電影發展基金,票房收入則有615萬元,但該會亦要找尋逾480萬元的贊助。

香港國際電影節 將播映的勵志電影



《折翼天使坦白白》 (Nobody's Perfect)

導演﹕力高雲加素 德國 2008

1950年代一種抑制懷孕造成嘔吐的藥物,會令孕婦產下四肢變異的畸形嬰兒,因此在1961年末全面回收並禁止上市。本片導演身受其害,出生時雙手極度萎縮。身體缺陷令導演在成長期受盡奇異目光,這電影遂成為他的自我治療過程﹕要贏人先要贏自己;你得先面對自己,才可叫別人認同。

※力高雲加素 Niko von Glasow : NoBody's Perfect




《幸福黃手絹》(The Yellow Handkerchief)

導演﹕尤代仁帕沙 美國 2008

與山田洋次改編自同一美國小說,英國名導將小說背景推後至颶風卡特里娜吹襲後的路易斯安那州,風災後未復原的美國南部。威廉赫特飾演刑滿出獄的布烈特,回家路上,搭上少男哥迪、少女瑪汀的順風車,3個問題人物的公路旅程,在互動中漸變成心靈成長及扶持之旅。

The Yellow Handkerchief由William Hurt, Maria Bello, Kristen Stewart (Twilight《吸血新世紀》) , Eddie Redmayne (Savage Grace《慾孽迷宮》) 主演

2009年1月27日星期二

燈火欄柵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貓卻在,燈火闌珊處。

小貓蜜柑同你開年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事後....


唔?


哼!

2009年1月21日星期三

噪音皇帝

習慣在早上乘車時, 收聽商業一台的《在晴朗的一天出發》(原先收聽商業二台的版本, 因當時厭倦杜汶澤、盧覓雪之流, 又不太喜歡林海峰刻意政治化) . 節目打著為命請命的旗號, 當時還猜疑為何獨裁的俞琤, 肯讓人重蹈鄭經翰和黃毓民的覆轍, 繼續在大氣電波發放反特區政府的言論. 後來發現節目不但打批判牌, 也打溫情牌, 刻意營造關心民生健康的路線, 好洗去當日大地震震走言論自由的污點.

黃 永和潘小濤 (前任主持) 在節目經常強調意外或事件的嚴重性─「政府再唔做野就係咁先」. 潘小濤還客觀一點, 黃永單挑後更是一副「我講野你要聽」的戰鬥格. 找楊振耀頂替潘小濤, 只是隱形佈景板, 無力架御黃永這張利嘴 . 黃某人是前政府AO, 成了台長之後, 體內熱血沸騰至頂點. 一時替人尋根、一時與財團周旋, 保護公眾空間、一時捍衛學子利益、一時找政府高官針鋒相對. 總之, 為民請命才是王道.

抗 爭和滋擾只是一線之差. 就以這兩天為例. 在車上昏昏欲睡, 忽然聽到黃永聲線響夾兇 (近乎我那行從業員工作時的語氣) , 立即扯下耳機. 今早再收聽, 節目變得非常戲劇性. 黃永變本加厲, 繼續點名發炮地政署官員擅自砍樹, 甚麼卑鄙無恥下流賤格的詞彙都搬出來. 說政府砍斷他的童年回憶, 聲稱要替樹木寫訃文, 更嬲到要聽眾贈他一個字去形容政府衰格.

黃永可能想做林彬.

2009年1月19日星期一

(無題, 因無言以對)

人事部的女同事召我入房傾計, 我抱著被炒魷的心理準備踏步前進. 公司「例行公事」出了張警告信給我, 大意是不准再做錯事, 並要小心維護公司聲譽、繼續忠誠服務之類. 女同事是個好人, 談了一會, 她說警告信的事並不嚴重, 只是提醒. 但問到我是不是死頂, 我也索性坦言相告. 首次講出在公司從來不敢講的說話, 透露自己不適應的事實.

就像個壓力煲, 不知何日會突然爆炸. 一時間悲從中來, 索了索鼻子, 眼有淚光, 某個男同事走過來, 笑說以為我被人欺負. 只好黯然借笑掩飾. 同事們貪玩派了份九型人格問卷, 說中的問題, 我不敢圈出來.

哎吔上司食過回頭草, 讀完BBA應該會升向經理級, 不自覺氣燄昭彰. 被她教訓, 我心裡明白, 只怪自己老是不搭線. 像我這樣一個對數字極度遲鈍的人處理有關工作, 本來就是錯事. 人浮於事, 只好讓人擺佈.

但當只有一對手和八小時, 應付各種浪費人力物力的工作、視力轉差導致出錯、心情低落到對所有事情了無興趣、懷疑自己有抑鬱症或躁鬱症、甚至連看醫生也沒有機會, 已經不是「經濟不景, 點都要做住先」之類的假同情安慰說話可抵銷一切, 理所當然當無事發生.

2009年1月14日星期三

慾孽姊妹花

如果問我最沒有膽量看哪套電影, 必然是以Papin姊妹為題材的電影. 就算找到有關Papin姐妹介紹的網站, 網站主人也列出內容不安的聲明, 也不敢細看.

Papin 姊妹在上世紀法國三十年代聲名大噪, 比同期的阿部定有過之而無不及, 皆因她們犯下當時的兇案, 實在令人髮指. 姊妹倆受聘於貴婦家庭為僕, 據稱長期受到僱主苛待、姊姊患有家族性遺傳妄想症、兩人缺乏家庭溫暖, 視對方為理想投射... 最終主僕之間因小事爆發積怨, 姊妹倆將女主人和女少主的眼珠活生生戳出, 再慢慢殘殺至體無完膚. 警察趕到兇案現場時, 卻發現她們並沒有逃走, 而是施施然回到房間肉帛相見.

案件耐人尋味: 主僕關係何以導致兇案發生? 兩姐妹的關係更加撲朔迷離, 既是同性戀, 更有亂倫關係. 兩姊妹對兇案直認不諱, Lea判刑後不久在獄中病死; 妹妹Christine服刑十數年後出獄, 隱姓埋名. 有人在九十年代末拍攝紀錄片, 追尋妹妹的下落, 導演聲稱找到年老並中風癱瘓的Christine, 可是證據不足, 年老婦人亦無法開口證明自己的身份. 後來老人逝世, 線索中斷.

藝高人膽大. 尚惹內 (Jean Genet) 受 Papin姐妹事件啟發下寫出《女僕》(Les Bonnes) 舞台劇劇本 (《女僕》時有出現在本地舞台劇上, 強調以男演員反串女角演出 ), 電影界歷年來偶有翻拍. 1995年有英國的《Sister My Sister》(Joely Richardson演姊姊) , 集中火力描寫兩姊妹的同性戀情, 拍得陰冷刺骨. 2000年則有法國本土演繹《Les Blessures assassines》, 由古典味甚濃的Sylvie Testud掛帥. 戲未看過, 但單看劇照便感受那股寒氣.

早於1974年, 英國已將《The Maids》搬上銀幕, 由影后Glenda Jackson及Susanna York主演. 而查布洛的《冷酷祭典》(La Ceremonie, 1995) 則大有可能參照歷史事件, 延伸他對中產階級的批判. Sandrine Bonnaire被僱主Jacqueline Bisset識破為文盲, 勒令辭退. 她不動聲色, 與Isabelle Huppert聯手狂風掃落葉, 幹掉對方一家四口.

Papin姊妹真人並不漂亮, 無法引人「遐想」.《The Maids》Glenda Jackson和Susanna York的舞台劇式演繹卻入型入格. 即使看trailer些微片段, 也比賣弄血腥暴力的電影更震懍.

曾經跟網友提到這對慾孽姊妹花, 對方還戲稱為青霞和紫霞 (周星馳《西遊記》). 咁得人驚, 仲驚過林青霞主演、事先沒有張揚的《愛殺》. 醒醒定, 還是不看為妙.

2009年1月8日星期四

吊頸要抖氣, 忙到無命嘔

忙到嘔, 人人都識講. 這次我做到了.

手沒有停下來, 腦筋沒有靜過來. 飯沒有心情吃, 水沒有心思喝, 玩笑沒有心情開. 一大堆文件數據, 像催命符, 不僅要勾我三魂七魄, 還要掏盡肉體內的精力.

暫時鬆一口氣, 胃中一股悶氣衝向心肺. 我衝進洗手間, 兩下子, 嘔出午飯的餘波.

然後用冷水撲撲臉, 若無其事回到辦公桌上, 再次展開殺戮.

只需兩啖飯, 便可以填飽肚子. 做到嘔, 我自問這樣可對得住自己?

2009年1月3日星期六

床下底乜都有

準備Powerpoint做習作, 翻箱倒篋, 找出一大堆物事, 結果發現....原來自己是影癡症長期病患.


Isabelle Huppert的海報、BC的塑膠文件套, 還有03年七一遊行時在街上撿到的蘋果日報「倒董」海報, 夜夜伴我眠.


Bollywood的電影, 我真的看得「很少」. 這批已經是水準較好的作品. 印度劉華Shah Rukh Khan主演的佔大多數.


當年從變色龍和尚書房積極入貨, 碟愈積愈多, 卻愈看愈少. 經典... 我對不起你們.


曾 經打算丟棄這些歷年積存的電影資料 (藝術中心的《藝訊》、從市政局到電影節協會的電影節場刊、康文署的《經典電影大師回顧》, 大大小小的專題影展...) , 已經set哂 入部人腦度, 卻始終不忍心下手. 它們是我的電影精神食糧, 無佢地就無我. 認得出圖中有甚麼嗎?


眾藝術中心回顧展中, 最記得南韓怪雞導演金綺泳. 他是幾十年前的金基德, 比金基德更能走入商業主流. 意識上不但偏鋒, 也比其他人走快一步. 他的《下女》(The Housemaid) 看得令人毛骨悚然, 是中產階級的惡夢.


讓大家看看我的盧山真面目啦! 手上不是黑色喱士扇, 而是電影節的著名免費贈品─菲林書籤.

從前的電影節場刊, 個人最喜歡這個size. 封面設計極有心思, 切實配合「電影+觀眾+城市」的關係. 電影節場刊也反映到本地設計水平由盛轉衰的過程 .


02至04年期間的電影節場刊變成長型, 拿上手有點怪, 但保存度最佳. 場刊封面設計已經開始離題. 04年電影節找麥家碧設計的「蝸牛塔」場刊, 個人認為最不貼題.



其後電影節的場刊設計每況愈下. 愈來愈大本, 收藏不方便, 摺到皺哂. 更馬虎到求其搵張有閃燈的圖片便交差了事, 不管攝影師是杜可風還是杜琪峰.



數年前電影節積極舉辦大師回顧展. 迥響最大的是小津安二郎. 然而我認為同屆還魂的清水宏和劉別謙 (Ernst Lubitsch) 的電影更有趣. 那張劉別謙海報的主題是嘉寶 (Greta Garbo) 的《情迷冰美人》(Ninotchka). 身心不舒泰的朋友, 不妨找劉別謙的《戲諜人生》(To be or not to be) 看看, 包你笑到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