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吸血新人類《吸血新世紀》(Twilight)


拆禮物日沒有禮物可拆, 無聊下忽然想看電影, 結果選了《吸血新世紀》(Twilight). 芸芸賀聖誕電影之中, 這部算是有較看頭, 在沒有任何知名演員和特技效果的情況下, 仍能吸引大批觀眾入場.

吸血鬼的電影耳熟能詳, 影迷記憶猶新的《吸血迷情》和《驚情四百年》, 頓成經典案例. 我倒想起日本漫畫家萩尾望都的成名作《波族傳奇》, 講的也是吸血鬼的故事. 當年25歲的萩尾望都將一部少女漫畫周刊上連載的普通漫畫, 透過蒙太奇表達手法, 講述一個淒涼的吸血鬼年代紀.


少年Edgar與妹妹Marybell機緣巧合下加入吸血鬼(波族) 的行列. 體弱的Marybell抵受不了十字架的力量而消逝. 悲傷的Edgar結識了渴望親情的Allan, 讓他成為波族的一員, 兩人結伴同行. 數百年來, 他們經常遇上Edgar兄長的後人. 吸血鬼雖擁有永生, 卻要面對永遠不能長大的事實. 終於Allan難忍寂寞, 企圖找尋新同伴, 卻意外被困火場燒死. 留下Edgar繼續在停頓的時間中, 愴然流轉.

看電影前參考過影片的一些資料. 如小說原著者Stephenie Meyer是戴過四方帽的家庭主婦, 受到夢境啟發寫下小說, 牛刀小試竟成暢銷大作、《Twilight》大受歡迎, 《New Moon》等續集陸續開拍... 等等等等. 最吸引我入場的原因, 當然是片中備受讚頌的「陰濕」愛情.


Edward不肯讓愛人Bella成為吸血鬼, 道出表面上浪漫、其實又相當現實的道理. 此刻, 愛侶愛到甘願奉陪到底, 但及後要面對的可能是長年累月的埋怨. 原著中, Cullen家族的成員都有著不幸的過去 (Carlisle意外受襲成為吸血鬼, 幾經辛苦下決定懸壺濟世、Esme受到丈夫虐待, 誕下的嬰兒不久死去、Rosalie曾被未婚夫和朋友毒打施暴、Alice被誤診為精神病人) . 影片中的兄弟姊妹能夠互相吸引, 成雙成對, 對「生活」可能很滿意, 唯獨Edward孤身隻影. 他是Carlisle所救的第一人, 對長生不死也比一般成員應該來得感慨. 然而Bella情比海深, 堅決相隨... (以後的故事, 參考維基百科的介紹吧)

Cullen一族: 「愛登士家庭」吸血鬼version?

《吸血新世紀》不斷出現Close Up鏡頭. 老實說, 如此近鏡加上主角白過SK-II的蒼白面孔, 的確有點驚嚇效果. 可幸選角上十分成功. 邪中帶正的Robert Pattinson、鄰家女孩Kristen Stewart, 頗能貼合角色需要. 影片各配角亦選用新臉孔新演員 (尤其飾演吸血鬼父親的Peter Facinelli, 其金髮雪膚的造型, 酷似湯告魯斯!) , 可見電影製作單位有意打造新景象, 但影片拍得好壞參半.《吸血新世紀》票房報捷, 但願有關人士下次找個能力好一點的編導 (據IMDB資料表示, Catherine Hardwicke因檔期不合被飛出局, 現暫定由《Golden Compass魔幻羅盤》Chris Weitz執導) , 不要浪費餘下的故事之餘, 也使兩位演技尚待磨練的演員, 繼續發揮所長.

Robert Pattinson白到反光、 Kristen Stewart...攪到咁似Salma Hayek?

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

What the hell...《The Hospital》


電影最吊詭的地方是本意不在真, 冥冥中卻預言了今天發生的事情.

The Hospital》 (1971), (曾譯作《入錯醫院死錯人》! ), 《愛情故事》導演Arthur Hiller的作品. 也許影片不見經傳, 然而卻是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收藏的影片之一.

曼克頓某大醫院風起雲湧: 醫院因應接病人不瑕, 拒絕接收黑人貧民區傷者, 引起公憤, 在醫院外示威抗議; 醫院內行政管理混亂, 導致醫療事故頻頻出現; 更荒謬的是有醫護人員在當值期間, 在昏迷病人房內風流快活.

正在鬧中年危機的醫務長Dr Bock (George C. Scott) 痛心疾首, 大罵醫者無能, 只想一死了之. 病人家屬Barbara (Diana Rigg) 及時阻撓他自殺的念頭. Barbara的父親本是大國手, 被繁重工作逼至精神失常. 此時, 醫院接二連三發生醫護人員神秘遇害的事件, 幕手黑手居然是Barbara的父親Mr Drummond (Barnard Hughes) . Mr Drummond拒認殺人, 更自命奉上帝之意「犧牲」醫護人員...

醫院外的憤怒群眾、對院方不滿的年輕醫生, 終於衝入醫院, 當著院長 (Jordan Charney) 面前清算一切. 院長左右為難, 聲淚俱下. Dr Bock冷眼旁觀, 把心一橫, 決定留下收拾爛攤子.




《The Hospital》當年贏盡無數劇本獎項, 編劇是Paddy Chayefsky, 作品包括《君子好逑》(Marty) 和《電影台風雲》(Network) . 雖然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電影, 但如今再看, 題材仍然新鮮. 原因, 大家心照.

片末院長面臨「殺院」危機, 一番肺腑之言, 著實好笑又反人心省: "I'm not going to do anything about anything... If you want to take over the hospital, you take it over. You run it! I am finished! I quit! You run it! You pay the pills! You fight the city! You fight the state! You fight the unions! You fight the community! You think you can do a better job, you do it. Now I am finished! I quit! It all yours!"

《The Hospital》Trailer

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Go to School on Sunday


星期天, 別人呼呼大睡到日上三竿, 我卻要跨區由屯門遠赴石峽尾, 上四個半小時的課. 老實說, 感覺還不錯.

兩 年多來, 一星期三晚的上課日子, 令體力開始見底. 部份同學被編排到星期六下午上課, 個人認為星期六是用來輕鬆下, 若要頂天立地則未必太辛苦. 反觀星期日是安息日, 然而在星期一症候群的影響下, 終日憂心忡忡, 優哉遊哉的心情都消減了大半. 星期日雖是Family Day, 但早已不適用於我身上.

聞說修讀Painting 的同學, 因捉摸不到導師的教法而不滿. 轉投Scultpure陣營的我, 雖然慶幸不用再對著他們的唉聲嘆氣, 但也多了一份單打獨鬥的心理壓力. 八個人選修Scultpure, 當日早上只有四個人出席, 另外一個同學還因事早退. 選修Scultpure的好處和壞處一樣, 都是不知道下一步是甚麼.

回說石峽尾, 就是JCCAC (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re,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對厭了方圓數十里都是西北風的灣仔藝術中心 (中心豪華裝修四層洗手間, 而我們則屈在可以見光的攝影黑房曬相) , 自然對JCCAC 旺中帶靜的環境另眼相看, 鄰近還有與民同在、價錢合理的茶餐廳. 星期日返學都變成享受.

為了褒揚賽馬會有賭未為輸的精神, JCCAC旁邊還設有一個投注站. 放學時, 發現中心外聚集不少專注研究賭博藝術的叔伯兄弟, 聞風不動, 勤力刨經. 於我, 頗有各自修行的意味.

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

她的一生



來得及. 今年是羅美雪妮黛 (Romy Schneider) 七十歲冥壽.

偶然重看《義薄雲天》(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尾聲片段, 男主角重遇舊愛. 女主角的老相不是沒有說服力. 鬆馳的臉孔, 令我想起雪妮黛. 如果她能活多幾年, 會是何模樣? 以雪妮黛當年的牌面, 如果壓軸客串一場, 相信會轟動不少 (但她也是少數沒有過檔美國的歐洲女星) .

雪妮黛是很多名導的心頭好: Otto Preminger《The Cardinal》, 奧遜威爾斯《審判》(The Trial) , 維斯康堤《諸神的黃昏》(Ludwig). 據聞《男歡女愛》(Une Homme et une femme) 的導演 Claude Lelouch, 曾打算找雪妮黛演Anouk Aimee的角色, 但最終談不攏. 艾慕杜華《論盡我阿媽》(All about my mother) 明正言順紀念她. 法斯賓達曾希望她能演出《婚事》(一說《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erg) , 結果兩人鬧得不歡而散: 法斯賓達叫雪妮黛是盲牛, 雪妮黛也直言此生此世永不跟禽獸共事.

雪妮黛談不上美. 至少, 我相信大部份人從外表上, 都覺得雪妮黛不過是個俗艷的歐洲女明星. 誠然, 雪妮黛終其一生都在摧殘自己: 一日三包萬寶路, 後期長期買醉, 直到死. 但法國影壇認定她是首席女星, 受歡迎程度僅次嘉莉絲姬莉 (Grace Kelly) 之後. 為何法國影壇如此重視雪妮黛? 七十年代法國女性面面觀, 統統由雪妮黛當代言人. (Isabelle Huppert和Isabelle Adjani, 當時都是剛剛出道而已)

最能代表雪妮黛的演出, 應是《L'important c'est d'aimer》(1974), 怪導Andrzej Żuławski (Sophie Marceau前夫) 執導的愛情電影. 雪妮黛憑此片拿下第一屆Cesar Award, 也是她平生最愛的作品. 「愛是重要的事」 , 恰如雪妮黛在電影追逐愛的母題. 影片開首三分鐘, 便將演員的生涯精煉呈現, 足叫雪妮黛名留影史. 試問誰能夠演好這場戲呢?



雪妮黛在片中是個倒霉演員, 正在拍攝一齣低俗色情片: 濃妝艷抹的她要騎在一堆血肉上說「我愛你」, 然後埋身肉搏. 雪妮黛受不了劇情荒唐, 也講不出三個字. 女導演在她耳邊怒吼: 「不要對我說你演不來, 你當什麼見鬼的演員?」 然後出現最煽情的一幕: 男主角拿著攝影機, 要偷拍現場拍攝過程, 被雪妮黛一眼看穿. 她遲疑一回, 絕望地哀求: 「求求你....不要拍照, 我只是為了生活, 只是為了填飽肚子.... 不要拍照....」, 女演員捍衛僅有的一點尊嚴, 叫人心碎. 甚至有人說她是女版Marlon Brando─頹廢至極致的《巴黎最後探戈》.

縱然演藝生涯精彩萬分, 背後卻添上許多淒滄. 童年時受影星父母冷待, 立志闖出名堂. 「除了演戲, 我一無所有」, 亦自言「不能過著沒有角色的日子」. 嗜戲如命的她, 不自覺一手造就自己的悲劇. 少年時憑《Sissi》系列紅遍歐陸, 一生演過Sissi 四次. 雪妮黛如此形容自己: 「當我愈想哭的時候, Sissi就笑得愈燦爛」.《諸神的黃昏》中, 雪妮黛不再是《Sissi》的甜姐兒, 高貴至上的她, 卻毫不同情衣櫃表弟Ludwig.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公主氣度.

生於奧地利的雪妮黛原籍德國, 德國卻容不下她反叛的個性:「我做的事, 在德國受到指責, 真是令人作嘔. 」雪妮黛視Sissi的成功為「黏著我的燕麥糊」, 下定決心跟德國說再見. 投奔法國, 跟Chanel的衣服和阿倫狄龍談情 (法德兩國為世仇, 難怪德國同胞恨透) . 差一點成為狄龍太太, 幸好沒有. 即使有, 也不會長久 (訂婚期間, 阿倫狄龍與Velvet Underground的Nico另有一段情) . 雪妮黛與阿倫狄龍相愛但無緣, 各自結婚又離婚, 始終沒有走在一起.「沒有什麼比愛死去更冷」, 原來這句話不是法斯賓達首先提出的.

雪妮黛的婚姻生活也是一殼眼淚. 第一任丈夫離婚後自殺, 第二任丈夫是小她十年的秘書, 看中的只是女方的財富. 她最愛的男人是相依為命的寶貝兒子, 亦遇上意外身亡 (阿倫狄龍安排雪妮黛與兒子合葬, 也只有他從沒有利用過雪妮黛的名氣或財富). 種種打擊令雪妮黛未老先衰, 才四十三, 已比別人更快走完一生的路.

但雪妮黛最光輝的日子也在法國. 法國讓她大展拳腳, 近年巴黎舉辦女性為題材的影展, 套套都由雪妮黛擔綱, 索性成為演員回顧展. 以她命名的紀念郵票、優秀女演員獎項, 足以證明法國以她為傲.


雪妮黛與Michel Piccoli


依我看, 雪妮黛遇到最好的一個男人是蘇堤 (Claude Sautet). 蘇堤的卡麥拉本來對著男人, 遇上雪妮黛後, 便改行陰柔路線. 及後作品對女性微妙的筆觸, 多多少少也留下雪妮黛的影子. 《Les Chose de la vie》中, 她本是男主角(Michel Piccoli) 的Take Two, 卻因男人大丈夫不夠果斷而造成悲劇.《Cesar et Rosalie》 的一中一青出盡法寶, 使她煩厭得拂袖而去. 丟盡顏臉的兩人居然做了一對好兄弟, 共晉早餐等候女神回歸.《Un Histoire Simple》更像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的Sissi, 淡然面對離離合合的男女關係. 在蘇堤的電影裡, 雪妮黛舉手投足自然不過, 撇下昔日貴氣嗆人的味道.

美國和法國的電影製造單位已計劃拍攝雪妮黛生平的電影和電視片, 連女角人選也初步擬定. 但我認為根本沒有人能夠飾演她. 連雪妮黛的女兒Sarah, 也謝絕飾演母親或重演Sissi. 電影公司搬上銀幕是為了懷緬, 還是只是綽頭? 就算找到比雪妮黛更像真的演員, 魚目又豈能混珠. 正如她所講: 你們以為我在笑, 其實我更想哭.

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

豬肝補氣看電視


無線台慶, 藝員衣香鬢影. 當時我便覺得, 這一台子的人, 關在廠內歌舞昇平, 外頭有幾亂, 漠不關心. (諷刺是陳志雲的「偽親民」節目《一百萬人的故事》, 獲頒什麼優秀節目獎). 我對網友說, 這簡直是狄西嘉 (Vittorio De Sica) 的《The Garden of the Finzi-Continis》(一個富有的猶太家族, 以為足不出戶便能夠逃避法西斯政府的迫害. 後來被押送到集中營, 所有成員家族無一生還) .

無 線當觀眾白癡是事實. 一方面製作錯漏百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膠劇」, 但另一方面又選購質素不俗的新聞資訊節目. 前陣子聽課, 一位主力負責策展的藝術工作者, 向我們極力「 推薦」《珠光寶氣》: 「套劇『好好睇』啊, 你地唔知咩? 電視台 (佈景組) set個藝術拍賣會場, 擺出黎既藝術品, 求其亂放一通、俾人休息既酒會房, 竟然set到好似宜家傢俬display.

我也有這個疑問: 劇集號稱用一億元打做, 但為何廣告時間前後的過場片段, 效果好像是Windows小畫家拼出來的? (但我知道, 無線預告片剪接, 遠比劇集出色) 但高登改圖組的質素, 比電視台的手勢還要好...


就是這個嚴重contrast的定格

《珠光寶氣》部份內容抄襲《飛黃騰達》(The Apprentice) , 但最滑稽是無線本身也有購買《飛黃騰達》在明珠台播放. 陳秀珠扮Donald Trump說話, 如Donald Trump知道, 一定哭笑不得. 看畢後, 吐出一句:「 直把觀眾當是喪屍─腦死亡 (Braindead)」. 叫觀眾睇正牌定A貨好呢?

雖然早知電視台愛抄襲, 但抄得如此不濟, 最可怕是觀眾還以為自己收看億萬元質素的節目. 今次真是要用豬肝來補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