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9日星期五

巨片現身來屆國際電影節


第34屆國際電影節將會放映三套重新修復的經典電影: 《大都會》 (Metropolis), 《紅菱艷》 (The Red Shoes) 及去年已播映的費穆《孔夫子》. 據官方形容, 電影資料館已將《孔夫子》的零碎片段接回影片裡頭.

The 34th HKIFF is proud to present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restored classics: Metropolis, The Red Shoes and Confucius.

Audiences at this year’s HKIFF will be the first in Asia to see Fritz Lang’s science fiction masterpiece Metropolis in its original form. The silent film premiere will mark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ies in cinematic history of all times - 83 years after the original version had its world premiere in Berlin. Due to the sensational discovery of a 16-mm negative in Buenos Aires in 2008 and its current restoration, Metropolis can now be seen in its - more than 30 minutes longer – original versio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original score by Lang’s close collaborator, Gottfried Huppertz, will be performed live by the Hong Kong Sinfonietta under the direction of world famous conductor, Frank Strobel.

“The movie that plays in my heart," Martin Scorsese

Often cit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British films ever made, The Red Shoes will be screened at the 34th HKIFF after 35 years of restoration overseen by Martin Scorsese. The Red Shoes inspired many film-makers including Francis Ford Coppola and Steven Spielberg. In Coppola’s latest work Tetro, also screened at the 34th HKIFF, a character proclaims that The Red Shoes is a film you have to see before you die. Directed by Michael Powell, the 1948 film, The Red Shoes, is visually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and beautiful works of cinema ever created.


另外, 日本導演回顧環節捲土重來─松竹名匠島津保次郎. 島津保次郎是松竹早期著名導演, 開創新寫實風格見稱的庶民劇. 名導如五所平之所、成瀨已喜男、小津安二郎、木下惠介等, 都分別受過島津的提拔和影響. 兩年前, 夏日國際電影節便選映過島津的《淺草之燈》. 據知國際電影節會選映《上陸第一步》、《鄰家的八重妹》、《春琴抄 阿琴與佐助》、《婚約三羽烏》、《隨愛而去》五套作品 (一說六套). 但回顧展似乎沒有包括島津另一套代表作《兄與妹》. (謝謝Garrick提供消息)

鄰家的八重妹 (隣の八重ちゃん, 1933)


印度電影方面亦有好消息! 電影節將會選映有『印度Orson Welles』之稱、創Bollywood寫實先河的Guru Dutt 其四套作品. 相信Guru Dutt的代表作《詩人悲歌》 (Pyassa, 1957) 及《紙花》(Kaagaz Ke Phool, 1959) 定必在榜上之列. (有關Guru Dutt的介紹)

第3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快訊

一生一台騷《Fashion》


憑《Fashion》(2008) 獲獎無數的Priyanka ChopraKangana Ranaut, 在印度第56屆National Film Awards 再下一乘, 榮獲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 此獎與FilmfareIIFA不同, 宏觀全印度各區的電影作評審對象. 距離Bollywood女演員獲獎, 已是03年的事情 (當年得獎者是Konkona Sen Sharma, 再前一屆是Tabu) . 可見兩位女演員的表現獲得絕對肯定. 置下此片已久, 卻未提起勁去看. 經網友Sonia的介紹後, 立定心腸要看完影片.

同意網友所講, 《Fashion》導演Madhur Bhandarkar敢於選擇Priyanka Chopra為主角. 初看Priyanka Chopra, 覺得她不過爾爾, 談不上形象鮮明. 更不用提她演過什麼代表作. 仔細觀她的臉孔, 原來和 Bollywood以來女演員的典型如出一轍, 她令我想起已故女星Parveen Babi 的臉, 都像那種豐腴的西方典型美女. (巧合的是, 《Fashion》另一演員Kangna Ranaut, 在Woh Lamhe》就是飾演Parveen Babi)

Priyanka Chopra身上, 似乎看到Bollywood影片積極邁向西方的步伐. 但有趣的是 《Fashion》這套電影, 既為Bollywood出品, 內容和結構的紮實參考自外國, 卻不失探討印度本身的文化衝突.《Fashion》又以時裝界為題, 沒有Bollywood歌舞和Gag位讓你歡笑. Meghna (Priyanka Chopra) 的故事, 如實地揭露時裝界的內幕.



初出茅廬的Meghna (Priyanka Chopra) 不理父親反對, 離鄉別井, 到孟買闖天下. 不諳世情的她幸遇貴人, 逐步成為時裝模特兒. 孟買時裝模特兒界的第一把交綺, 由當紅名模Shonali (Kangna Ranaut) 穩坐. 然而吸毒酗酒, 工作期間屢次犯錯. 最終Meghna被安排取代Shonali. 而一場時裝表演的意外, 令Shonali滑落的事業劃上句號. 成功的代價非同小可, Meghna當了經理人公司老闆的情婦, 迷失在名利場之中, Meghna步上Shonali的後塵...

《Fashion》女主角的故事是老生常談, 即環境影響了人的抉擇. Meghna由天真無邪變得趾高氣揚, 嘗到一絲虛榮便翻臉不認人. 又自恃是一姐, 認為沒有任何事情能夠動搖自己的地位. 事實上, 一切建基於財團和經理人的利益, 更視乎當事人的一念之差. Shonali與Meghna親自斷送自己所有, Meghna有幸「執番身彩」, 重遇事業見曙光的前男友, 卻發現對方已經訂婚. 影片直擊時裝界的要害: 即使是個了不起的大紅人, 一旦行差踏錯, 全世界絕對不會等候你歸位.


《Fashion》除以模特兒上位的主線以外, 幾條支線潤飾影片, 效果真實而不做作: 本是同志的時裝設計師Rahul (Samir Soni) , 一直不肯遵從母命結婚. 無奈在傳統壓力下, 他被迫放棄原來的對象, 向紅顏知己Janet (Mugdha Godse) 「求助」. 為解救即使自己只是個二線模特兒, 仍對自己不離不棄的好友, Janet毅然下嫁, 成為對方徒有名份的妻子; 縱然穿上身上的衣服暴露、生活再放浪形駭, Shonali在天橋上意外走光, 也忍受不了羞恥而放聲大哭... (影片側寫意外發生後, 群眾示威抗議時裝表演有傷風化, 受害者更被公眾形容為負面人物) 側寫了印度傳統在急速現代化下所面對的衝擊.

《Fashion》Meghna一角是個難演的角色, 而Priyanka Chopra的表現, 絕對值得一再獲獎. Meghna的每一層成長, Priyanka Chopra演得真摰投入: 從戰戰兢兢到處碰運氣、初嘗成功滋味, 被驕橫的設計師喝退離場而沮喪、逐漸攀登事業高峰, 名利如滾雪球, 開始恃寵生驕, 被經理人公司離棄、酒後胡塗後羞愧痛哭、憔悴回到父母身邊, 再重新振作、 請求朋友原諒、卻幾乎失去重整的自信, 最後在關乎自己事業生死的一刻接獲惡耗, Meghna強忍悲痛踏出舞台, 重奪聲勢. Priyanka Chopra本身也與Meghna有相似的成分: 沒有龐大家族支持、一直只能演Item Girl、期待突破事業瓶頸. 與上屆Filmfare得主Kareena Kapoor相比, 後者演技流於平面化和庸俗. 《Fashion》證明Priyanka Chopra能夠掌握複雜角色的演繹, 更願意為敏感題材作出突破. 是次演出, 絕對成為她演藝生涯的代表作.


Kangna RanautShonali一角處理得駕輕就熟, 但也沒有墮進典型演繹的陷阱. Shonali聲勢日漸滑落, 仍不失大將風度, 默默接受經理人公司解約. 拒絕男友無理要求的一場中, 可見她雖自毀, 但內心渴望尋求尊嚴. Shonali重遇Meghna, 兩人互為表裡, 所歷相同下產生的默契和諒解, 頗令觀眾動容. 略嫌結尾處理過急, 令Kangna Ranaut未有機會全力煞掣便宣告離場, 實在不盡興.

尾場一幕處理極佳, Meghna如出虎度門, 渾然忘我豁出表演. 當台下所有人終於重新接納 Meghna, 只道她為掌聲而感動流淚, 無人知道她其實為另一個自己而痛哭, 生死榮哀只差一線. 身旁的又正是那位一樣肩負巨大壓力的同志時裝設計師, 那種異類終於吐氣揚眉的振奮力量, 與導演棄捨傳統華麗 (正常) , 擇重寫實路線 (非正常) 的抉擇, 似乎又有著一點點的相似.



其實《Fashion》的成功. 不只Priyanka Chopra與Kangna Ranaut, 其他演員們演得極為突出, 尤以Mugdha Godse演活通曉時裝界生存之道、不偏不倚的義氣女子, 不比前兩者失色. 其他角色如表面頑固, 實質愛女心切的父親 (Raj Babbar, 已故Smita Patil丈夫) 、事業掙扎中的模特兒男友、義字當頭的造型師、世故的模特兒經理人等, 個個有血有肉, 恰到好處, 可見導演、編劇與演員都下過苦功. 難怪網友看後大讚《Fashion》是「08年其中一套必看Bollywood電影」.


延伸閱讀:

半雅書房: Fashion and Dostana

一個Bollywood Addict的天堂與地獄: Madhur Bhandarkar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Jeremy Renner

占士金馬倫與前妻嘉芙蓮碧嘉露 (Kathryn Bigelow) 在金球獎雙雄碰頭, 引來一時「佳話」. 曾看過利志達的一篇影評, 他認為碧嘉露的導技尤在金馬倫之上, 只因她鏡頭下的人性, 遠比金馬倫充滿塑膠味而不可近的更有血肉. 就電影票房上, 碧嘉露遠不及前夫可以成為「King of the World」. 但金馬倫倒是識英雄重英雄 (兩人都是潛伏多年復出). 更何況《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 這套戰爭劇情片竟然是出自一位女性導演之手呢.




《拆彈雄心》口碑不絕, 碧嘉露重振聲威, 也連帶提拔了Jeremy Renner這位不見經傳的演員. 貌不驚人的Jeremy Renner向來演些反派角色,連變態連環殺手都飾演過. 《拆彈雄心》未上畫, 未知Jeremy Renner演得如何. 在奧斯卡肯定坐亞望冠 (金球獎也不是準確預測奧斯卡的指標), 如果能夠奪魁, 真的是吐氣揚眉了.

Jeremy Renner絕無巨星台型 (相信這也是碧嘉露選中他的原因之一), 但總覺得他有一股看不透(亦正亦邪?) 的獨特魅力. 在《拆彈雄心》前, Jeremy Renner曾參演ABC電視台的劇集《The Unusuals》(2009), 講述出身富裕家庭的千金小姐Casey (Amber Tamblyn) 執意加入警隊, 被安排加入警隊局中專責處理命案的小組. 隊友們不但怪異, 各自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警長看中Casey初生之犢不畏虎, 加上她的特殊背景, 暗地裡指派她肅清警隊內的毒瘤. Casey的頭號調查對象, 就是自己的新搭檔、表面既能幹且正常, 但背後有著迷一般神秘的Jason... 這角色就是由Jeremy Renner飾演.

《The Unusuals》雖然以警隊為提材, 但其實是以黑色幽默手法包裝的喜劇, 製作單位更刻意營造像《風流軍醫俏護士》(M*A*S*H) 的效果 (劇中的Adam Goldberg便有如Elliot Gould和Borat的混合體) . 初看一些片段, 效果都不錯, 可惜電視台以成本為理由, 播出第一季後決定終止製作. 若然Jeremy Renner率先打響名堂, 相信劇集應該有得留低.

但有一點肯定的是, Jeremy Renner知名度會隨《拆彈雄心》上映及奧斯卡提名而倍增.


Jeremy Renner (右二)



《The Unusuals》 Trailer

延伸觀看: 《The Unusuals》第一集 (中文字幕) (Adam Goldberg利用貓兒向疑犯迫供!)



Jeremy Renner與Rosario Dawson合唱, 歌喉不俗

2010年1月15日星期五

悼方盈

到便利店打個轉. 隨手揭開《明周》, 一幅六十年代黑色照片, 還道『明周開倉』講已故邢慧, 看傻了眼. 看真點, 是另一個─方盈女士仙遊了.

方盈在去年才推出《自在住》一書. 想不到生活簡樸的她, 健康一直欠佳 (胰臟癌和腦下垂瘤). 貫徹她一切從簡的宗旨, 方盈的後事張揚得很低調. 據講她的邵氏老友張燕和前夫 (奇華餅家老闆黃錫祥) 都為她的病情奔走, 盡心盡力.

方盈兒孫滿堂, 又闖過一番事業, 該無憾矣!

有心人請閱今期《明周》.

有關方盈逝世的新聞: #1, #2

舊文重溫:《 自在住

The A-Team 2010

期待已久! 希望影片不只動作場面吧!

2010年1月11日星期一

新世紀侏羅異型


想當年《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1993) 一出, 大大改變香港人的粵語運用模式. 手到拿來, 侏羅紀成為熱爆keywords: 什麼侏羅紀公廁、侏羅紀公關... 不知是誰硬要讀成『侏囉紀』, 認真核突, 地質學及考古學者恐怕要掉眼淚.

《侏羅紀》由九三年面世開始, 玩到九七, 連《國產零零漆》都要提及中共遺失恐龍頭骨 (從此下落不明) , 那金槍人司令更惡攪地介紹: 『我地中國呢條 (恐龍) 一定唔會 (像《侏羅紀公園》的壞恐龍般四處咬人) !』.

《侏羅紀公園》個個必睇, 香港票房達到六千萬. 我跟父親在『屯門巴倫紐』戲院看《侏羅紀公園》 (全稱『屯門巴黎倫敦紐約』, 以戲票極便宜聞名. 近年有米蘭加盟) . 記得當時全場觀眾 (包括我) 嚇到嘩嘩聲, 俾足反應, 真係好勁!

《侏羅紀公園》在香港上映時, OK便利店曾經出售Kenner出品的『侏羅紀玩具』. 剪報日期: 1993年7月4日.

2010年1月8日星期五

三里塚鬥爭事件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 日本政府宣佈在東京附近修建國際機場 (為今日的成田國際機場) , 以分擔客流量日漸飽和的羽田機場. 機場選址位於千葉縣成田市三里塚 (Sanrizuka) 和芝山地區, 引起當地村民強烈反對. 三里塚農民聯合學生組織和左翼政黨, 成立了「三里塚-芝山聯合空港反對同盟」, 通過法律手段、群眾示威、暴力行動來抵制政府新機場修建計劃. 從1967年開始, 直到1972年. 是為著名『三里塚鬥爭事件』.



小川紳介

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 (1936-1992) 帶著攝製組, 在三里塚住了六年, 堅持『盡可能呆在現場』. 通過時間演變, 小川紳介透過紀錄片展現示威鬥爭中真實一面. 小川紳介拍出六部有關三里塚抗爭的紀錄片: 《日本開放戰線 三里塚之夏》(1968) 、 《日本解放戰線 三里塚》(1970)《三里塚 第三次強制測量阻止鬥爭》(1970)《三里塚 第二道防線的人們》(1971) 《三里塚 辺田部落》(1973) 《三里塚 五月的天空 村落來往的路 》(1977). 小川紳介與他的攝製組逐步確立了『定點觀測』的攝影風格,大大影響了20世紀70年代日本紀錄片的拍攝手法.






三里塚 強制測量阻止鬥爭 (1967)





三里塚『東峰十字路』事件




今日的成田國際機場

2010年1月6日星期三

海的沉默, 沉靜如海《Le Silence de la mer》


說來慚愧, 有很多電影巨人的作品, 我未曾看過. 像這次要講的Jean-Pierre Melville梅爾維爾, 我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 是根據姊姊看過《獨行殺手》 (Le Samouraï)後轉述而來. 其後知道梅爾維爾在《斷了氣》客串一角、是吳宇森的學習對象...

倒是尚‧高克多(Jean Cocteau) 之故─N年前林奕華攪了一個實驗劇叫《可怕的父母》, 與尚‧高克多的《Les Parents Terribles》同名. 而貝托魯奇的《戲夢巴黎》(The Dreamers) 故事架構, 又沿自現尚‧高克多的小說《可怕的孩子》(Les Enfants Terribles), 電影版由梅爾維爾執導. 戲未有機會看, 卻被梅爾維爾的處女作《Le Silence de la mer》(1949) 吸引過去.


《Le Silence de la mer》講述二戰大戰期間, 納粹德軍入侵法國. 在某鎮近郊居住的老人 (Jean-Marie Robain) 與侄女 (Nicole Stéphane, 《可怕的孩子》女主角) , 被迫將房間騰出, 讓一位納粹軍官 (Howard Vernon) 入住 . 軍官文質彬彬, 對叔侄倆十分有禮, 然而他們始終以沉默面對軍官. 軍官原是一位作曲家, 熱愛法國文化, 為了遵從父命, 不得不投筆從戎. 每個晚上, 軍官總會換上便服, 到客廳對叔侄倆傾訴他對法國的熱愛、對美好人生的嚮往. 叔侄倆仍然一臉漠然, 但漸漸習慣軍官的存在. 老人開始對軍官改觀, 只是未敢示好; 侄女表面上冷若冰霜, 但與軍官之間, 早已心神領會. 軍官一心與同伴們會面, 卻恥笑他那「法德共榮」的浪漫理想. 友儕間的殘忍, 使他心寒齒冷. 最後, 軍官自願前往戰場─對他而言, 是走向地獄的絕路. 終於, 老人表示他的包容和善意, 侄女也無法再保持鎮定. 她面向軍官, 講出第一句、也是最後一句說話: 「再見」.

仍未看49年原版前, 發現04年法國將《Le Silence de la mer》重拍成一套電視電影. 大陸譯作《沉靜如海》, 有別於舊版譯名《海的沉默》. 49年的版本, 將原著一字不漏搬上銀幕 . 《Le Silence de la mer》原著在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入侵法國時秘密出版 (後來成為法國著名反納粹象徵). 作者Jean Bruller當時甚至要用化名Vercors過關.

當時的梅爾維爾, 並不從屬於任何編劇或導演工會 (有說梅爾維爾申請加入工會失敗), 難以聘請工作人員拍攝、協助《Le Silence de la mer》發行, 因此《Le Silence de la mer》經營得十分艱難. 再者, 梅爾維爾並沒有得到Vercors的授權. Vercors曾親自找梅爾維爾面談, 梅爾維爾讓他看電影片段, 表示若Vercors不喜歡, 他會將底片燒毀. 幸運是Vercors看後相當滿意. 《Le Silence de la mer》推出時, 票房口碑一致叫好. 尚‧高克多就是因為這套《Le Silence de la mer》 , 才肯讓梅爾維爾改拍《可怕的孩子》成為電影. (有趣的是, 《Le Silence de la mer》原著描述侄女披上印有尚‧高克多所繪畫的絲巾, 梅爾維爾真的照辦煮碗)

《Le Silence de la mer》是真正成功的作品, 影片實在不似是從一位未有拍攝經驗的人之手所出. 公認由布烈遜創立並發揚光大的手部特寫, 原來梅爾維爾早就注意到. 1971 年梅爾維爾便說過: “I sometimes read (I am thinking of the reviews after Le Samourai and Army of Shadows), ‘Melville is being Bressonian.’ I’m sorry, but it’s Bresson who has always been Melvillian.” (謝謝網友Horace Chan提供) 《Le Silence de la mer》尾場那個手部特寫, 如非有畫外音解釋, 相信效果會更加超脫. 正如片中老人所述: 『那天, 我懂得了對於會觀察的人來說, 手和臉一樣能夠反映出人的情感, 和臉一樣善於或更善於反映出人的內心世界, 因為它更善於逃避意志的製馭.」




《Le Silence de la mer》全劇只有三個角色. 構成室內劇格局, 相信是梅爾維爾為了減省成本, 因此舞台劇味道甚濃. 軍官從黑暗中鮮明登場, 形成不明來歷的神秘感和壓迫力. 從低角度仰視軍官初來報到的面部特寫, 以鏡頭代表老人與侄女對這個陌生來客的第一印象, 等同了他們對納粹德國的厭惡. 然而, 軍官沒有以不可一世的形象示人, 態度溫順且娓娓而談. 原籍瑞士的Howard Vernon飾演軍官, 其時也許年長一點.



老人在《Le Silence de la mer》擔任旁白的位置, 全片也是以他的主觀角度出發. 老人漸漸被軍官的自言自語所感動, 甚至對軍官的不瞅不睬而自責. 為了不逆作者意願, 梅爾維爾極其忠於原著. 老人的旁白成為影片的解話人, 觀眾對故事的認知, 全靠老人的描述. 其實, 我認為有時旁白的主導, 可能會干擾觀眾接收訊息. 奉行簡約主義的布烈遜, 就連角色表情也省卻.



老人尚可從旁白交待一切事物感受, 舉止冷漠的侄女, 僅能從指頭與眼神表露情感. 侄女的沉默, 與布烈遜《Une Femme Douce》(《溫柔女子》, 1969) 的Dominique Sanda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畢竟, 梅爾維爾拍電影並不故意奉行簡約, 電影界也只有一個布烈遜, 將兩人並排比個高低, 未免有欠公允)

Nicole Stéphane出身自歷史悠久的法國銀行世家羅特希爾德家族 (Rothschild) , 擁有女男爵銜頭, 曾經參軍, 也受過牢獄之災. 《Le Silence de la mer》是她的處女作上, 尚‧高克多選中她在《Les Enfants Terribles》飾演姐姐一角. Nicole Stéphane兩套代表作, 都成為法國影壇經典, 她本人在數年後遇上車禍, 演員生涯就此中斷. 其後 Nicole Stéphane轉向電影幕後工作, 協助Georges Franju和梅爾維爾監製電影. 她還曾與Susan Sontag有過一段情.



49年的版本從軍人(獨白) 與老人(旁白) 出發, 04年的版本則以授琴少女的視點為主角, 老人 (變成祖父) 淪為配角. 少女 (Julie Delarme) 與軍官 (Thomas Jouannet) 之間著墨更多. 少女欲拒還迎, 軍官企圖求證. 音樂, 在新版《Le Silence de la mer》是重要的元素. 軍官初登場, 被少女的琴音所吸引, 但少女亦從此封琴不奏 (她所喜歡的音樂家全屬德籍). 軍官在少女面前彈奏巴哈的樂曲, 成為兩人心意相通、互相解讀的密碼. 當少女得悉鄰居是地下組織成員、計劃暗殺駐鎮德軍, 她最終以巴哈一曲挽回軍官的性命. 音樂既為確認兩人情感的證據, 也是對軍官的沉默警示. 可惜, 命運沒有憐憫任何一方. 軍官最終要遠赴戰場 (暗示自己將一去不返), 無助的少女, 只能忍著淚對軍官說再見.

也許新版的闡釋過於一廂情願, 但與04年原本相比, 軍官與少女的角色塑造, 無疑更有故事性 (Thomas Jouannet與Julie Delarme演出相當出色). 兩者之間的情愫愈是動人, 結局愈顯得無可奈何. 與梅爾維爾版本結尾凝造的冰冷蝕骨, 其實殊途同歸. (04年版本可在Youtube觀看全片)

穿金Odd Couple


叮叮 (K金) 公主駕到!



好靚....



好靚....



真係好靚....



好靚, 好靚, 真係好靚....



點解追極佢都怒啤我o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