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6日星期二

印度佬去中國搵著數《Chandni Chowk To China》


路過發現網友發現《Chandni Chowk To China》 這套怪片. Warner Bros. Pictures投資的第一套Bollywood電影. 由紅得發紫的Ashkay Kumar、憑《Om Shanti Om》 俘虜一眾香港新印片迷芳心的Deepika Padukone主演. 香港也派出劉家輝 (Gordon Liu, aka 白眉道人) 代表出戰演反派.

《Chandni Chowk To China》不論故事和海報設計, 就連人物造型, 極像傅滿州 (Fu Manchu) 、蘇絲黃 (Suzie Wong) 年代外國對中國誤解下的形象一樣. 但影片鎖定目標在中國, 連官方副題都是『~从印度到中国~』, 可見他們也相當留意『中國熱』. Bollywood聰明之處在於懂得吸納各方電影元素, 這招『Bollywood+Kung Fu』可是厲害得很.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 《Chandni Chowk To China》也走不出異化中國的路線, 找劉家輝演奸角已是一個典型舉動.

故事講述Ashkay Kumar飾演的廚師, 被人誤會是功夫大師, 從印度鬧到中國去... Ashkay Kumar 就是《Om Shanti Om》電影頒獎典禮上角逐最佳男主角的『褲襠神槍手』. 動作片出身的他本來就是一名廚師, 未演戲前還來過香港學Kung Fu (一說泰國), 走紅後也蒞臨香江拜會過Jackie Chan.

喜歡《Om Shanti Om》 的朋友, 大概也會喜歡這套電影. 據小道消息透露, 電影於10月底在香港上映.

伸延觀看:

《Chandni Chowk To China》官方網站 (內有trailer)


寶萊塢功夫《從印度到中國》再到香港?

同場加映: Bollywood Kung Fu有幾『膠』?

2008年8月25日星期一

2008年8月21日星期四

不結婚的女人《An Unmarried Woman》


「She laughs, she cries, she feels angry, she feels lonely, she feels guilty, she makes breakfast, she makes love, she makes do, she is strong, she is weak, she is brave, she is scared, she is... an unmarried woman. 」

imdb 的影迷網民稱《An Unmarried Woman》(1978) 為70年代的《Sex and the city》, 片中女主角Jill Clayburgh跟三位女友討論女人經, 情況有點像《Sex and the city》. 連樹下山雞變枝頭鳳凰的Carrie Bradshaw─Sarah Jessica Parker本 人, 竟也認為《An Unmarried Woman》是《Sex and the city》的前世. 任何年代, 都會推出同類型的電影, 實在不足為奇. 《An Unmarried Woman》在1978年推出, 時間上正好呼應了70年代的婦解運動浪潮, 但題材與意義與《Sex and the city》大有不同.

Erica (Jill Clayburgh) 是個已婚女人, 生活無憂無慮. 直到某一天, 模範丈夫 Martin (Michael Murphy) 「哭著」告訴Erica, 他有了外遇, 宣佈要離開家庭. Erica頓時呆若木雞, 有如直墮大峽谷谷底. 她找朋友傾訴, 面見心理醫生, 甚至找回丈夫 「血淋淋」攤牌對質. 至此, Erica明白婚姻不等於一切, 離婚不是世界末日. 她還有自己.

頭腦清醒過來的Erica, 決定要好好生活下去. 她找到一份在Soho區藝廊的差事, 甚至開始嘗試Casual Sex.

正當Erica實踐Casual Sex之旅時, 其中一個對象─抽象畫家Saul (Alan Bates), 跟她擦出火花來. 互相吸引的理由很惹笑, Erica告訴他是個「非常好的對手」. 然而Saul卻懂得尊重Erica, 真正愛她. Erica跟他如膠似漆之際, Martin靜悄悄回來要求復合. 他的婚外情隨著偷情合法化後失去刺激, 泡了湯. Erica拒絕了. Saul要求Erica跟他遠行渡假, 陪他創作. 但Erica不願為了遷就男人而失去自我, 婉言推卻. Saul心裡明白Erica的真正所求, 彼此瀟灑地分道揚鑣.


承 先啟後, 筆者亦覺得《An Unmarried Woman》比《Sex and the city》高章. 《Sex and the city》強調「性開放」的話題. 《An Unmarried Woman》意義上一早超越了後者, 影片討論的不止於女人買靚衫和結識如意郎君, 而更明確展示女性從家庭脫出的社會現象. Carrie Bradshaw明正言順「 knows good sex, and isn't afraid to ask.」但Carrie在《An Unmarried Woman》面前, 只不過是一個煩人的衣架. Jill Clayburgh的Erica (獲康城最佳女主角) 不需要像她一樣, 要腳踏Manolo Blahnik、靠物質去肯定自己. 她自覺得多.




Carrie 在《Vogue》雜誌社試穿名牌婚紗, 開心到暈. 猜想觀眾此時也會心微笑. 一朝得志, Carrie語無倫次, Mr. Big臨陣退縮, 她一直認為是對方的錯: 我這個揚眉女子穿上百萬服飾在你跟前, 你竟然走寶? Miss Bradshaw從不否認自己是個Material Girl, 選擇Mr. Big, 多少也有點虛榮心作崇. 影片差不多到尾聲, 她才省悟到問題在自己身上.

現代女性甘願依附經濟能力 高的男性, 又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他們不論金錢上或精神上能助女性一臂之力. 失去如意郎君的Carrie, 一下子跌落谷底, 頹唐不堪. 三十年前的Jill Clayburgh, 面對丈夫變心, 反應同樣是「O哂嘴」. 分別在於她震驚的, 並不是失去長期糧票, 而是親眼目睹婚姻的脆弱.

沒有婚姻的保護罩, 女人該怎麼辦?

導演Paul Mazursky的 技法平穩中帶點幽默, 訴說女性獨立的故事, 也不是一味浪漫到底. Erica得悉丈夫求去後的第一反應... 是嘔吐 (婚姻的真面目?) , 並不是哭得天崩地裂. 除了處理跟丈夫的孽帳外, 還要應付女兒的感受. 女兒知道父母要離婚, 既傷心又擔憂, 害怕被父親拋棄. Erica冷靜安慰女兒, 不忘自嘲: 「他沒有拋棄你, 他只是拋棄我.」Erica帶著Saul見女兒, 女兒表面上很寬容, 接受母親的新男友, 卻不自覺表露她的不滿, 以為Saul想取代「父親」的位置. 女性要獨立自主, 下一代原來未必可以接受得來.




有 著「父」、「母」、「兒女」的組合, 仍然是一家人, 只是沒有一紙婚書連繫. Erica明白她的婚姻也像紙一樣, 一個風便吹到老遠去. 既然如此, 何不為自己好好活著? 當前夫要求重修舊好, 今非昔比的Erica處之淡然, 笑騎騎說聲「不」. 令人鼓舞的一個時刻! 不因為挫了男權的銳氣, 而是那份說出自己所想, 敢做自己所想, 為自己的一切負責任的態度.

Erica含淚拒絕跟Saul渡假, 替她可惜之餘, 但結局卻令人再三回味. Saul送給Erica一張巨型抽像畫, 要她自己想辦法提走. 鏡頭跟著Jill Clayburgh帶著巨畫在都會招搖過市, 響起Bill Conti的紐約風配樂. 這份不結婚女人的爽朗, 比累得要命的Bradshaw, 瀟灑何只千百倍!

導演Paul Mazursky活躍於六七十年代, 輕鬆地討論美國的社會問題, 但作品不多. 最有名是《兩對鴛鴦一張床》(Bob & Carol & Ted & Alice, 1969) 和《老人與貓》(Harry and Tonto) . 《An Unmarried Woman》卻是拍給他的妻子Betsy.

Wall.E & Mr McGum





到底Wall.E同Mr McGum傾左D乜呢? 各位可以提供對白.

2008年8月18日星期一

增村保造:《清作之妻》(Seisaku's Wife)


先前數位網友都認為增村保造《盲獸》是他的代表作. 雖然我很欣賞增村保造藝高人膽大, 但總覺得《盲獸》以故事取勝, 導演對「虐」、「美」的詮釋才是其次. 增村保造一向以前衛手法聞名影壇, 與負責編劇的新藤兼人的合作更有雙劍合璧的威力. 筆者尚未有機會欣賞增村保造後期的代表作《華岡青州之妻》(1967, 若尾文子, 高峰秀子, 市川雷藏主演), 卻有幸看過增村保造的《清作之妻》(1965).

曾認為, 如果只能看一套增村保造的電影, 《清作之妻》是不二之選. 我甚至對影迷朋友說: 看過《清作之妻》後, 增村保造其他的作品都不是東西! 想來想去, 《清作之妻》怎會比《盲獸》失色? 它可說是增村保造集大乘之作. 云云增村電影中, 它是政治批判力度最重的一部. 影片節奏明快, 一氣呵成, 絕不浪費一秒菲林, 這種情況在向來慢調進行的日本電影裡頭是少見的. 對人性的批判,《清作之妻》比增村保造其他作品更出色. 即使撇開政治隱喻, 也是一套極之出色的愛情電影. 就愛的「痛」和「愛」而論, 我認為《清作之妻》的描寫, 絕對是罕見的佳章.

增村保造的電影不乏對人體自殘的橋段, 然而這是追求快感的官能刺激, 卻未能突破自殘的意義, 顯得動機不足. 《清作之妻》比《赤色天使》、《卐》、《盲獸》更令人驚嘆, 是因為殘害他人的「手段」背後的意義如此重大、如此沉重!




《清作之妻》發生在日俄戰爭 (日本稱為「日露戰爭」) 期間. 影片通過一對男女的遭遇, 對軍國主義的殘酷、人類的不仁, 作出最嚴厲的控訴. 一個是曾被迫成為老人妾侍、飽受村民白眼的年輕女子阿兼 (若尾文子), 一個是從軍有功、受村民景仰的軍人清作 (田村高廣). 清作可憐阿兼備受岐視, 對她萌生愛意, 堅決娶她為妻. 兩個處身於極端位置的男女, 衝破了社會地位的阻撓而結合. 但戰爭令夫妻間的恩愛蒙上陰影. 阿兼害怕丈夫一去不返, 絕望中以血淋淋的方式留住清作...

《清作之妻》中, 村民遍認為參戰是為國爭光的行為, 紛紛自願加入軍隊. 一旦家眷在戰場上死去, 家屬便感到光榮備至. 國民沒有發現這種想法是病態的, 巴不得家裡有個人為國捐驅. 清作作為村莊爭光的希望、國家希望的象徵, 對農村現代化的建設躊躇滿志. 清作特意在每天清晨敲打銅鐘, 驅使村民起來勞動. 村民們盲目地崇拜清作、崇尚榮譽, 從沒想過到戰爭的另一面. 只有阿兼面對狂熱的主戰氣氛, 一面漫不經心, 她亦因此備受指責 (雖然村民針對的是阿兼妾侍的身份, 但當中隱藏的意義不言而喻) .

片中導演和編劇對阿兼和清作的愛情, 作出極細膩的描寫. 當阿兼替母親舉行喪禮, 由於村民對阿兼的岐見, 沒有人願意到阿兼家裡憑弔. 只有身為模範代表的清作前往. 阿兼孤清地主持喪禮, 阿兼難堪地對清作說: 「請你多少也喝一點酒, 以表我的謝意吧!」本來滴酒不沾的他, 卻喝得酩酊大醉地回家. 清作面對村民對阿兼的惡意俳傍, 對她的處境另有看法. 清作毅然娶阿兼為妻, 令村民和家人大跌眼鏡.



阿兼「留住」清作的一幕, 佈局手法和營造氣氛, 絕對是日本電影的遺珠經典. 屋內, 村民們情緒高漲地替即將出師的清作慶祝; 屋外, 阿兼獨自踟躕, 情緒低落, 心亂如麻. 無法感受村民大事慶祝戰情的熱烈氣氛. 室外和室內形成強烈對比. 阿兼撿到一枚長釘, 心生一計, 慢慢步入屋內, 屋內的人與阿兼彷彿毫無關係. 鏡頭隨著阿兼的步伐移動, 阿兼走到清作跟前, 她面上洋溢著對丈夫的關愛, 然後鏡頭一轉, 只映著房間外的熱鬧, 氣氛隨觀眾的心而繃緊至極致, 隨之而來的是清作淒厲的慘叫聲… 在場所有男村民追著阿兼, 對她拳打腳踢. 彷彿阿兼破壞了他們的光榮美夢而作出條件反射的發洩.

面對村民的失望、指責, 清作憎恨阿兼讓自己落得如斯田地. 連清作的母親, 也埋怨媳婦傷害了清作, 使兒子無法為國捐軀. 當村中主戰思想助長了殉國風氣, 害得男丁們在戰場上無辜地死去時, 清作一直以來堅持的理想, 倒過來折磨自己. 傷之深愛亦深, 清作明白了阿兼的苦心, 其實救了自己一命...

瘋狂投入戰爭的人輕視這對男女, 只有半瘋不癲的表兄, 才體諒他們的處境. 清作聲言要殺死阿兼洩憤, 卻敵不過他對妻子的思念. 清作的理想幻滅, 哭著將代表努力建設 (軍國主義擴張) 的象徵銅鐘丟掉. 但影片沒有令清作和阿兼繼續萬劫不復. 清作對阿兼說: 「就算所有人不諒解我們, 我們也要在一起, 終有一天會有人明白的…」

難道阿兼的所作所為不殘忍? 增村保造義無反顧告訴觀眾: 相比戰爭, 她的舉動實在不算殘忍, 相反竟帶著人性的真善美! (就是增村保造最愛談的「美之極致」) 四十年前的電影, 控訴力卻超越了時代的界限.

寫於2006年05月10日, 修訂於2008年8月18日

2008年8月14日星期四

增村保造:《赤色天使》Red Angel (舊文重貼)


若尾文子是位獨特的演員. 作為增村保造的御用愛將, 與導演本人將影片的力量盡情發放. 甚至有「增村保造X若尾文子」的符號, 彷彿增村保造最出色的電影, 都是為若尾文子而設, 而若尾文子又替非主流的增村保造和自己, 帶來了與主流並駕齊驅的地位.

觀眾不會覺得若尾文子的演技出神入化, 亦不覺得她演技生硬. 她介乎兩者之間, 態度帶點漠然, 是故出現誇張演繹的機會甚少.這種調校至中度的演技, 當若尾文子在增村保造的電影上演出時, 若尾文子恰到好處的演繹, 再配合駭人震撼的題材, 卻又配搭得宜. 她這種不演而演的戲劇技巧, 由《妻之告白》再過渡至《清作之妻》(1965) 和《赤色天使》(1966).

若尾文子曾與小津安二郎 (《浮草》, 1959) 和溝口健二 (《祗園囃子》, 1953、《赤線地帶》, 1956) 合作過, 但不甚起眼. 直至遇上增村保造後 ( 正確來說, 是增村保造由副導演升格為導演開始) , 她才開始轉往適合自己的空間, 釋放個人獨有的演技.

若尾文子不像當年一眾女優, 她沒有「大和撫子」的強烈形象 (同期的山本富士子, 後期的岩下志麻、吉永小百合為表表者) , 不像前輩原節子和高峰秀子般的溫柔文靜, 也沒有山田五十鈴的氣燄昭昭. 有人說, 若尾文子是「魔性女子」. 的而且確, 若尾文子能夠將增村保造及新藤兼人 (編的劇本) 塑造的女子變得立體化, 更猶有過之, 叫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赤色天使》的若尾文子演出極放, 卻不流於色情, 其專業態度得叫人不得不佩服.

增村保造喜歡找尋極其冷門的文學著作, 作為電影故事的素材. 《赤色天使》和《清作之妻》即為一例. 《赤色天使》改篇自推理小說家有馬賴義 (註1) 的原著. 但有馬賴義的作品, 卻甚少成為電影導演及編劇的改篇對象. 而增村保造偏偏藝高人膽大, 反而採用了有馬賴義不甚知名的作品, 可見他偏愛向虎山行的冒險步伐.

《赤色天使》講述一名女軍護在1939年在中日戰線上的遭遇. 除卻若尾文子的「瞓身」演出之外, 相信影片最為人道的, 便是那一場場仿真度極高的截肢及丟棄殘肢場面. 增村保造用心營造的浴血氣氛固然沉重, 視覺上亦極度震撼, 毫無保留的血肉橫陳, 叫人心寒. 但他更集中處理女主角的心理狀況, 從女性角度反思戰爭及人性的荒誕. 增村保造在《赤色天使》,甚至以帶點胡鬧的手法去諷刺戰爭. 明明是很嚴肅的主題, 經他的處理下, 愈是好笑的地方, 揭示戰爭腐朽的本質便愈昭彰.

西櫻 (若尾文子) 被派往中國天津的傷兵醫院照顧傷兵, 結識了岡部軍醫 (芦田伸介), 成為他的左右手, 不斷替重傷的士兵進行無麻醉的截肢手術. 雖然西櫻悉心照料傷兵, 但她卻先後不自願、半自願、完全自願獻身於戰場上的男人, 成為戰場上的殉道者─「赤色天使」.

西櫻在療養醫院遭到傷兵休養中的坂本一等兵 (千波丈太郎) 強行施暴. 翌日西櫻投訴無援, 更被坂本奚落. 這個坂本早有前科, 屢有護士受辱. 但當坂本受重傷再送到醫院治療時, 卻苦苦哀求西櫻拯救自己.

軍醫診斷坂本雖未傷及要害, 但失血過多, 救都無謂! 西櫻雖恨他入骨, 卻認為坂本的受傷歸咎於戰事, 罪不致死. 面對血肉模糊的士兵和屍體, 西櫻也面不改容. 但面對侵犯過自己的士兵徘徊死亡線上, 她卻陷入矛盾的境地. 西櫻基於專業和人道精神, 認為個人品行的卑劣, 實在比不上戰爭折磨人類的可怖, 因而放下自己受辱的陰影, 向軍醫請求輸血. 但坂本最後還是死了─死不瞑目.



西櫻其中一名病人折原一等兵 (川津祐介), 因傷被切除雙手. 新婚後即被派上戰場的折原, 自知不能回國 (傳聞傷兵回國後, 將會遭到軍隊秘密處決, 以保存軍隊名譽和士氣). 他向西櫻訴苦, 更提出大膽請求: 替沒有雙手的他自慰!

西櫻應允, 更獻身安撫折原. 增村保造在電影裡解答了軍人重視性慾的原因. 折原說:「人人都可以自己用『手』解決, 只有我不行.」沒有雙手、沒有機會回國, 折原似乎並不特別傷感絕望, 他唯一的希望只是想維護自己的性慾本能─亦即男人的尊嚴. 性慾也就是求生的意志. 結果西櫻滿足了折原. 折原心願已了, 「選擇」了唯一的出路: 跳樓自殺.

西櫻的行為超出了一個護士的職責. 那麼她是天使還是娼妓? 答案肯定不是後者. 在故事後段, 西櫻被派往疫症爆發的戰線, 那裡的士兵不顧隨團患上霍亂的慰安婦奄奄一息, 急起來連照料病情的軍護也想侵犯. 增村保造借西櫻的口, 肯定了她的行為並非下賤: 「我們是『照顧傷兵』的護士, 不是任由你們侮辱的娼妓!」

所以岡部軍醫為一名脊椎受傷的士兵診治, 並拒絕取出脊椎內的子彈, 對大惑不解的西櫻解釋了箇中理由: 「倘若在這裡 (戰場) 動手術, 病人的病情可能會惡化, 他將會失去性能力. 對男人來說, 性無能比死更難受.」性對男人之重要, 是故軍隊要安排慰安婦, 激勵士兵的士氣; 是故坂本及折原, 分別向西櫻索求性的快感…

然而, 增村保造認同西櫻獻身於軍士的行為嗎? 由坂本到折原、甚至西櫻崇拜的岡部軍醫來說, 性與尊嚴的關係密切之餘, 更關乎他們的生命. 岡部軍醫看盡戰場百態, 意志消沈, 藉著嗎啡針藥麻醉自己. 西櫻由敬生愛, 向岡部軍醫表白. 岡部軍醫卻坦言自己性無能, 麻木地拒絕西櫻. 但西櫻決意喚回岡部軍醫的尊嚴和求生意志…

如果西櫻自願獻身於無臂的折原, 叫人瞠目結舌的話, 西櫻獻身於岡部軍醫的情節, 更加叫人無言以對. 西櫻出盡混身解數,不但「醫」好了岡部軍醫, 更贏得他的愛, 令他重振雄風! 可是, 此時軍隊面臨失守…

西櫻與岡部軍醫的情節, 佔的篇幅很廣, 描寫他倆的關係極其細膩. 起初西櫻完全不了解岡部軍醫冷漠的行醫態度. 但岡部軍醫那消極卻理所當然的處事手法, 卻深深吸引著西櫻. 他教曉她甚麼人應該救、甚麼人不應該救、要怎樣救、要怎樣不救而教, 令西櫻肅然起敬. 岡部軍醫要求西櫻夜訪, 原來是要她替自己注射, 並非像那些禽獸般的軍人一樣, 覬覦西櫻的美色. 當西櫻與岡部軍醫談話時, 他以西櫻的姓氏「西」稱呼她. 當西櫻堅持委身於岡部軍醫、成功地在床上征服了被戰爭麻木肉體和心靈的男人時, 岡部軍醫便改稱她的名字「櫻」, 他終於將女護士由工作伙伴當成性慾和愛情對象. 外表上好像是男性嬴了, 實情是: 在戰線上, 男人們的生死都不由自主, 只能透過女體激發男性尊嚴和求生意志. 西櫻以弱勢的女性身份, 以性呼喚求生意慾, 凌駕眾男之上. 她的行為無疑極受非議, 卻又合情合理.

不難明白旁人(或未看過此片的人) 將《赤色天使》了解成一部賣弄色情的電影. 影評人小偉在96年替電影中心《增村保造影展》撰文, 亦提及過《赤色天使》的電影簡介誤導了觀眾, 認為影片大有看頭, 結果抱著好奇心去看個究竟, 票房竟全場爆滿.

儘管女護士在片中的行為有受千夫所責之嫌, 卻不可因而忽略她對戰爭及士兵死傷情況的態度. 影片不時插入女護士敘述激烈戰況的冷靜旁白, 雖然她語氣冷淡, 但每一次的旁白, 配合戰事愈來愈慘烈的狀況, 流露的可怖氣氛卻一次比一次更驚心. 她為戰火無情而同情士兵, 性服務僅有「提供」一次, 向軍醫示愛獻身, 則完全出於傾慕. 由頭到尾, 女護士都為自己的生命、行為和感情負上全責, 何來「人盡可夫」?

至於替士兵「解放」, 相信就字面解釋, 沒有人會相信女主角/導演表達的立場何其嚴肅! 因為這種行為涉及「行淫」的爭議. 就性方面而言, 女護士十分明白自己的職業道德. 任務在身, 她堅拒成為士兵的洩慾工具. 她替雙手已斷的士兵「服務」, 基於療養院毫不體恤病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況 (「不做不錯」的道理). 而這名享盡溫柔的傷兵亦大惑不解.即使他要求性服務, 亦始終尊重女護士, 從不認為她是個情慾對象, 甚至當她表示可以「獻身」, 傷兵亦不能置信. 女護士非為性慾上的需求而照顧可憐的傷兵, 其情亦可憫.

但女護士與軍士發生性行為, 又有何含義? 這個問號要延伸到軍醫來解答. 女護士與軍醫情愫漸生, 成其好事後, 又要面臨生離死別. 女護士令軍醫雄風再起, 復甦的男性尊嚴和勇氣, 卻驅使軍醫走到戰線, 代替軍官搖旗吶喊! 女護士最終頑強地活下來, 而她所愛的人卻為國捐驅了 (她所救的人都死了). 好一個大諷刺!

如果導演想渲染色情, 又何需出動如此複雜得難以處理的故事大綱? 影片最終想說的, 仍是戰場上的滅絕人性. 片頭那一幅幅骷髏頭、還有一桶桶的血肉殘肢、堆積如山卻未斷氣的「屍體」、不用麻醉藥的開刀手術、片末戰後荒涼之境, 都不是色情電影中應該出現的.

「赤色天使」是一個被定律玩弄的殉道者: 她愈是要救人, 死的人卻愈多. 顯然, 增村保造認為西櫻的「殉道」, 無論犧牲自我多少, 都逃不過戰爭的愚弄.

(註 1) 有馬賴義 (1918-1980) , 與松本清張以「社會派」推理小說兩大台柱見稱, 一生大起大落. 雙親為世襲貴族, 家道中落後, 以寫作為生. 曾因短編集的創作性受質疑, 觸怒教師並遭校方驅逐. 曾得直木賞; 曾以棒球為小說題材, 獲日本偵探作家賞, 但個人堅稱「不是偵探小說」而一度推辭. 年屆六十, 擔任大學棒球隊監督和職業棒球投手, 成功帶領大學球隊兩度掄元. 1972年, 受川端康成自殺事件所衝擊, 企圖自殺不遂. 其後擔任「東京空襲記錄協會」理事長.

(寫於2005-12-06及2005-12-11)

增村保造:《妻之告白》Wife Confess (舊文重貼)


自從接觸增村保造的名字和作品以來, 我對這位介乎於主流和非主流之間的導演 (增村保造不是五六十年代受觸目的日本導演, 但其創作力不下於「新浪潮」的導演群) 相當感興趣. 可惜本地難以接觸增村保造的電影. 除了幾套由外國影碟公司發行的電影外, 就只有靠大陸的有「識」之士, 盜錄電影之餘, 不忘費盡心思翻譯字幕, 使我等無視「版權」的影癡受惠不淺!

百老匯電影中心不定期舉行了每月的小型放映會. 增村保造的《清作之妻》居然也被選中放映. 我自然準時恭候、準時入席! 看後極有興趣觀看增村保造的其他作品, 透過影迷朋友慷慨借出珍藏, 終於一睹其作.

日本著名電影影評人佐藤忠男在《日本映畫300》中, 選擇了增村保造的《巨人與玩具》(1958) 及《妻之告白》》(妻は告白する, 1961) 作介紹. 《妻之告白》是增村保造和若尾文子第八次合作的影片. 佐藤忠男認為, 若尾文子在《妻之告白》的演出充滿實感, 奠定了增村保造電影世界中女主人翁的形象. 可能基於這個理由, 佐藤忠男寧捨《清作之妻》、《赤色天使》、《華岡青州之妻》等更優秀的作品, 也要鞏固《妻之告白》的地位吧.

但看畢《妻之告白》, 我有點失望. 大概《清作之妻》、《赤色天使》的故事和影像太過震撼,《妻之告白》也不像《萬字》、《盲獸》的離經叛道, 劇情所製造的衝突亦平淡得多. 寫到這裡, 我忽然明白佐藤忠男選擇《妻之告白》的理由─這套電影是「增村保造 x 若尾文子」組合的試金石. 如非《妻之告白》, 也許增村保造未必看準若尾文子駕馭角色的功力. 增村保造的電影, 以人物性格複雜見稱, 而若尾文子演出過的角色, 正是需要考驗演技.

主婦彩子 (若尾文子) 被控於登山時殺害丈夫瀧川 (小澤榮太郎). 由於瀧川生前買了一份數目可觀的保險金, 加上彩子似乎與友人幸田 (川口浩) 非常親暱, 種種證據對彩子非常不利…

彩子本是一名窮困的大學生. 半推半就下, 她跟中年的大學教授瀧川結婚, 解決了經濟的問題. 婚後二人嫌隙漸生, 即使彩子向現實妥協, 瀧川亦基於面子而冷待她. 彩子要求離婚, 但自私的瀧川並不體諒妻子. 瀧川跟製藥企業研製藥物, 認識了負責聯絡的企業職員幸田. 彩子跟幸田年紀相約, 彼此很投緣, 但幸田已跟企業的千金訂了婚, 所以幸田對彩子並無非份之想. 這一切卻被老奸巨滑的瀧川看在眼內. 他故意邀請幸田和彩子一同登山, 打算乘機誣衊他倆的關係. 豈料登山途中發生意外, 瀧川被懸掛崖邊, 吊起他的繩索, 繫在彩子身上. 瀧川進退不得, 幸田和彩子亦無法相助. 最終, 彩子決定割斷繩索, 使瀧川跌落山谷死亡.

彩子和幸田上庭作供時, 各自堅稱沒有出軌, 彩子亦否認自己有意殺害親夫. 但幸田的未婚妻不肯相信他, 繼而取消婚約. 幸田亦無法不懷疑彩子是否藉著殺夫以領取保險金.

法庭最終以「一旦在緊急時期, 遇上危害自己的事件, 犧牲他人性命換取平安, 是為合法」為理由, 彩子被判無罪. 審訊期間, 彩子與幸田感情日增. 本來, 幸田打從心底相信彩子的清白, 可是看見彩子如釋重負的樣子, 幸田重蹈瀧川對彩子不信任的覆轍...

我 以為, 佐藤忠男認為《妻之告白》的重要性在於「奠定若尾文子作為增村保造電影裡頭女性象徵人物的地位」, 其實解釋了增村保造影片人物的共同特質: 自毀. 觀乎增村保造電影世界種種人物 (尤以後期為甚), 他們精力充沛, 卻也帶著強烈自我毀滅的傾向, 毀滅自己的同時亦毀滅他人. 這類人物包括《萬字》的岸田今日子、《赤色天使》的芦田伸介及若尾文子、《盲獸》的超越英二及綠魔子等.

《妻之告白》的彩子希望擺脫丈 夫, 但她擺脫過去、重新振作的過程中, 亦埋藏了自毀的必然命運. 當彩子嚐盡為妻之苦時, 她早就打算自殺, 結束一切煩惱. 雖然丈夫死去, 彩子會過得比以前自由. 但旁人 (世俗) 沒辦法原諒她、體諒她的處境, 更不獲眾人信任. 連平日寬大為懷的幸田, 也基於社會的批判壓力而低頭, 使彩子飽受白眼, 最後走向絕境.

我為何覺得《妻之告白》只是一般呢? 其實導演可以拍得精彩一點, 例如彩子承受的壓力、幸田的心理掙扎、丈夫的妒嫉等各方面的描寫 (幸田的未婚妻對之優柔寡斷的不滿, 則是較佳的篇幅) . 可是增村保造沒有.《妻之告白》看起來只是一套普通的通俗劇. 縱然若尾文子緊守崗位, 扮演那位被懷疑的婦人, 但對手川口浩的演技一般, 全靠男主角發出的猜疑氣氛, 亦變得不強烈. 我想, 《妻之告白》之所以受到影評人重視, 會否是以前的日本婦女重視經濟, 得要犧牲個人自由, 進而發生連串婚姻悲劇? (《妻之告白》的原作《遭難・ある夫婦の場合》, 作者円山雅也本身是一名檢察官, 著有不少有關講解法律的書籍) 而《妻之告白》卻反映了箇中事實?

(寫於2005-11-17)

增村保造:《卍》Manji (舊文重貼)


《卍》指糾纏不清的愛慾關係.

律師之妻柿內園子 (岸田今日子) 為了排解生活上的沉悶, 到藝術學校學習繪畫, 結識了富家千金德光光子 (若尾文子) . 園子旋即被對方的美貌所吸引, 慾火一發不可收拾.

園子沉醉在這段同性戀情的同時, 卻發現光子在外頭養了一個小白臉─棉貫榮一郎 (川津佑介) . 園子答應與棉貫共同分享光子, 卑劣的綿貫卻將雙姝的私情, 告訴園子的丈夫孝太郎 (船越英二) , 使孝太郎對妻子和友人的關係起了疑心, 園子和光子決定假扮自殺、懷孕等畸行, 以避開他們的耳目.

可是, 連孝太郎都對光子產生非份之想, 兩夫妻與光子的關係更趨複雜, 甚至甘願被她玩弄於股掌之中....

谷崎潤一郎 (1886-1965) 原著的《卍》(萬字) 著於三十年代. 谷崎的文筆素有「唯美主義」、「惡魔主義」的美譽. 創作傾向頹廢, 追求強烈的刺激, 自我虐待的快感和變態的官能享受. 「唯美主義」的流行, 相信與昭和初年間的思想風氣有關. 在軍國主義的陰影下, 人心惶惶; 文人傾向追求"美"的極致, 文學與人生的追求不謀而合; 而日本民族本身亦是個如櫻花一樣一剎那光輝的民族─死亡是美麗璀璨的最高境界. 種種巧合, 形成"頹廢唯美"思想的興起.

這令我想起跟谷崎潤一郎同期的作家太宰治 (1909-1948) . 他是日本文壇上頹廢派的代表, 一直有自毀的傾向, 名作包括《人間失格》. 太宰治在1948年跟情婦投水自殺, 可算是對唯美/死亡的一種極端的投射. 然而, 對唯美貫徹始終的作家, 卻是倡議軍國主義不成, 切腹自盡的三島由紀夫 (1925-1970) . 三島由紀夫對美的執著, 可從他的小說《金閣寺》中窺探一二. 故事描述一個天生口吃的青年僧侶的苦惱, 以及面對生存的詛咒,最後為擺脫美的觀念的羈絆,最後縱火焚燒金閣寺.

谷崎潤一郎跟增村保造, 一個唯美至尚, 一個前衛奔放, 可謂極成功的"文學+電影"組合. 增村保造的《卍》 、《刺青》、《千羽鶴》、《痴人之愛》, 均改篇自谷崎的小說作品. 可見增村保造對谷崎潤一郎文學作品的喜愛.

一直認為增村保造在選角方面十分得宜, 《卍》亦不例外.

增村保造找來岸田今日子為《卍》的女主角, 可謂不作二人想. 只要問及任何一位日本人, 他們都可以告訴你對岸田今日子的觀感. 她絕不漂亮, 一副厚嘴唇, 甚至有點醜陋. 而《卍》的女主角柿內園子, 正是一個對外貌感到自卑的女子.

平淡如水的婚姻並不滿足園子. 身為有名望人士的妻子, 她不可能自力更生. 到藝術學校學習素描、宮筆, 是合乎「體面」的休閒嗜好. 婚姻、聲譽、莊重, 這些都令園子感到窒息. 直至光子的出現, 園子被光子艷麗、自主的氣質所吸引, 從此墮入女同性愛的迷宮. (其實, 園子對光子的愛慾, 不過是霸道的佔有方式) 禮教、丈夫, 一下子拋諸腦後. 雖然, 園子明明知道光子在玩弄自己, 卻心甘情願, 一再服從光子千奇百怪的念頭, 但她無怨無悔.

若尾文子一如既往, 演繹增村鏡頭下的奇女子. 若尾文子飾演外表美艷不可方物、內心卻陰險狡猾的蛇蠍女子, 形神俱似. 一顰一笑, 懾魄勾魂, 令人不寒而慄. 若尾在片中更有裸露的場面, 因保守關係, 演員要遮掩重要部位, 但增村保造的鏡頭調動下, 若尾文子的妖艷, 實在令觀眾忐忑不安.

光子利用園子、綿貫、孝太郎對 自己的迷戀, 達到玩弄感情為目的. 她提議成為園子筆下的裸體模特兒, 故意引誘園子, 卻擺出一副欲拒還迎的態度. 當園子得悉綿貫的存在時, 光子大模斯樣在她面前與綿貫打情罵俏, 令她難堪. 光子與園子企圖私奔, 她卻暗地裡餵服安眠藥給園子. 當園子昏睡的期間, 光子在旁勾引孝太郎, 與他發生關係. 事後夫婦二人為佔有光子, 幾乎反目, 全都是光子從旁挑撥離間. 她更經常以死作為要脅, 令裙下之臣無不對她貼貼服服. 他們都認為愛的終極是死亡, 而殉情是表達愛意的最佳證明. 死亡/破壞, 顯然是唯美主義的終極教條.

光子主動投懷送抱, 轉眼間卻要生要死, 其性格缺乏情理. 光子所代表的不是一種人格, 而是一種存在於人際關係、家庭 (中產階級) , 甚至道德禮教的一種危機.

光子先以美色勾引園子, 使她動搖她作為一個傳統女性的身份與思想; 光子口口聲聲宣稱與園子殉情, 卻不斷向園子勒索金錢與感情, 更勾搭了園子的丈夫; 園子與孝太郎因醜事不能曝光, 甘心聽從光子的擺佈: 丈夫和妻子不能稱呼對方為「Anata」 (日語中, 夫婦對雙方之間的稱謂, 與Darling, My Dear同義) , 要稱兄道弟 (光子更一直稱呼園子為「姐姐」) . 兩夫婦被光子耍得團團轉, 反而懷疑伴侶會背叛自己, 私自與光子親熱. 為了防止彼此越軌, 他們更讓光子每晚親自餵食安眠藥, 才安心睡覺, 身體卻愈來愈差. 面無血色、神情呆滯的園子和孝太郎心知肚明, 卻無力、也無心反抗.

最後, 身敗名裂的兩夫婦被前來的光子要求三人共同殉情, 園子與孝太郎一臉甘之如飴的樣子, 才叫人感到可怕. 光子的出現, 不但令丈夫與妻子爾虞我詐, 顛覆了夫妻關係, 最後更發展成畸形的三角關係, 瓦解了辛苦建立的家庭和名譽. 這種自毀與被毀力量的潛伏性, 不知是否道谷崎潤一郎對那個時代的身同感受.

四角關係如此變態, 最後只有對愛情率真的園子生還, 獨自承受被愛人背叛的痛苦, 而她依然執著於光子的感情: 「我對她的愛, 比痛苦和憎恨還要多...」 園子大概不明白,「愛」比「死」更冷!

(寫於2004-08-01)

增村保造:《盲獸》Blind Beast (舊文重貼)



《盲獸》(Blind Beast / Moju, 1969) 是增村保造在大映映畫末期製作的作品. 怪片發行商Fantoma發行了增村保造部份電影的DVD, 叫影迷為之一驚: 這片子怎可能在三十年前拍攝?

不錯, 《盲獸》就是一套講述性虐待 (Sadism & Masochism) 的日本電影. 以現今的尺度而言, 電影裡的官能刺激, 完全比不上信和中心所售賣的任何一隻四級光碟. 但影片的意識卻極度大膽, 故事亦非常精彩, 絕非普通色情電影可高攀.


電影改篇自江戶川亂步的同名小說. 道夫 (船越英二) 是個盲人按摩師, 自小和母親志乃 (千石規子) 相依為命. 道夫以接觸客人的身體為雕塑的靈感, 然而他只是按照自己的觸覺, 不斷重覆對女體的需求與慾望. 這次, 他決定製作一件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 於是, 他和母親合力綁架了人體模特兒亞紀 (綠魔子) , 並將她囚禁在一座遠離人煙的貨倉裡. 貨倉正是道夫的工作室, 內裡佈滿五官、肢體、乳房, 甚至巨大的女性雕像.


最初, 亞紀寧死不從. 為了製造逃跑的機會, 她假裝善意親近道夫, 甚至不惜色誘他, 希望令他的警察性降低. 除了母親, 從未如此親近女性的道夫, 自然被亞紀牽著走. 冷眼旁觀的志乃不是味兒, 故意協助亞紀離去. 但道夫不願意讓亞紀離開, 三人發生爭執. 志乃誤被兒子推跌死去, 而道夫發現亞紀欺騙自己, 憤怒地佔有她... 隨著性與愛的催化, 密室裡的男女關係漸趨瘋狂...

《盲獸》全片只有三位演員和一個主要的場景. 透過這些近似精簡的佈局, 導演卻向觀眾呈現出密室空間裡, 人性的勾心鬥角與變化的關係.

首先是道夫. 從外表上看, 他是一個行為怪異的畸人. 事實上, 道夫的品性似乎不壞. 他關心亞紀, 對她尊重有加. 另一方面, 他醉心藝術 (以自己的定義而言) 的程度叫人心寒, 只看密室四周都是猙獰的眼晴、詭異的嘴唇...就反映到他心理的扭曲. 道夫與母親朝夕相對, 從沒有離開過媽媽懷抱的他, 擁有的是一副孩子脾氣: 會撒嬌 (哀求亞紀成為他的繆思)、會生氣、會惹人憐愛. 只要他一聲令下, 媽媽都會唯命是從.


亞紀就是看準了道夫的弱點, 特意跟他建立「友誼」, 離間兩母子的關係. 軟硬兼施下, 道夫開始對亞紀產生有別於藝術創作的需要: 她讓他初次嘗試成為「男人」的滋味. 道夫覺得亞紀比母親更了解自己的需要, 於是「長大」, 成長到「野獸」的階段.

其次是道夫的母親志乃. 志乃完全寵壞了道夫, 只要兒子想得到甚麼, 她都設法替他弄來. 可是, 當她發現兒子跟自己以外的女性親密起來, 立即變了臉. 她甚至窺聽二人在密室的私私竊語.

亞紀一語道破了志乃的心態:「哈哈! 我明白了! 你的媽媽是在妒忌! 她想跟兒子睡覺! 我可以了解她的處境, 但難以忍受她的一把年紀啊.」


亞紀是令到道夫兩母子關係變質的關鍵人物. 她的心理轉變亦是三人之中最明顯和最完整的. 影片描述亞紀是一個自信心不足的模特兒, 在攝影師的鏡頭前, 她覺得自己只是對方的工具. (片首那些充滿禁錮意識的黑白照片, 更清楚說明亞紀被支配的狀態) 當亞紀被囚禁在兩母子的密室裡時, 她為了逃出地獄, 反過來完全掌握到支配其他人的手段. (這一點她是沒有留意到的)

譬如亞紀主動跟道夫「成為朋友」, 又讓他觸摸自己的私處, 投懷送抱. 表面上, 她好像真的同情對方而主動獻身, 其實這是亞紀為掌握權力而出動的招數. 她預算到道夫會接受自己, 利用並發揮自己的個人魅力. 被志乃目睹二人親熱時, 亞紀更向她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 令她心生妒意. 從奴隸般的地位, 搖身一變成為擺佈兩母子的幕後黑手, 亞紀是這場權力遊戲上半場的大贏家.

亞紀成功動搖志乃在道夫心中牢不可破的地位, 正以為自己可以脫難之時, 卻沒有想到自己被成功沖昏了頭腦. 其實亞紀根本可以靜待時機, 逃出生天. 可是志乃在道夫面前侮辱亞紀是蕩婦: 「說甚麼為了藝術, 其實是出賣自己的肉體, 利慾薰心!」 亞紀被刺中要害, 沉不住氣, 替自己辯護: 「我還是貞潔的... 我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

亞紀還為自己爭取論據, 反過來站在道夫的立場, 揭破志乃的真正目的: 「平常人的母親, 又怎會藏起自己的孩子, 不讓他接觸外界? 我真是為他感到可悲!」 這句說話令道夫崩潰, 寧要愛人不要媽媽.

亞紀打贏了志乃, 卻墮入另一個地獄的深淵.


之後的劇情急轉直下. 亞紀被道夫強暴後, 竟然真的愛上對方, 不願再回到現實. 兩人沉迷性愛的態度叫人不寒而慄. 他們讚嘆失明的幸福, 享受觸覺的快樂. 當肉體上的交合仍然滿足不了, 道夫和亞紀索性以虐打對方取得快感. 此時已經不知到底是誰在施虐, 誰在被虐. 而死亡更是虐待的盡頭...

《盲獸》為人「津津樂道」的, 大概是導演敢走前衛路線的勇氣, 還有那氣勢吊詭的雕塑 (我認為最恐怖的是那片咧著獰笑的嘴唇牆) . 但最出色的還是營造主角三人的感情角力. 尤其是船越英二與千石規子發生爭執時, 綠魔子夾在他們中間, 彷彿無關重要. 事實上, 兩母子的世界已經被陌生女子闖入. 千石規子哀求船越英二放棄綠魔子、船越英二面上那戀戀不捨的慘痛、綠魔子那幅事不關己, 卻又幸災樂禍的樣子, 實在精彩絕輪.

船越英二演出《盲獸》時已屆中年. 難得他的演繹令人難以觸摸他的年歲. 他那邪裡邪氣的表情、和小孩子相差無幾的語氣, 相信只有在增村保造的電影中才可一睹. 而綠魔子色誘船越英二時的媚態, 叫人有妖艷之感. 增村保造找對了演員拍攝《盲獸》!

不要問《盲獸》為何在1969年面世, 也不要質疑影片的道德尺度. 增村保造已經就電影, 將自己的立場告訴了觀眾!

(寫於2004-07-03)

2008年8月11日星期一

印片指南

各路朋友不時詢問小女子, 哪裡可以購買印片 (Bollywood, 以Hindi印地語為對白) 欣賞? 其實只要有印度僑民居住的地方, 『梗有一間影視店係左近』. 最容易去的當然是尖沙咀重慶大廈. 根本上只要一走進去, 看到貼滿Bollywood海報的影視店, 便有印片影碟、電影soundtrack和明星雜錦精選 (收錄演員的多個電影歌舞片段), 還有少量電影雜誌發售.

慣常光顧重慶大廈地下的Deepak 's Shop (多年前由資深影友介紹) . 店外貼滿電影海報和堆滿影碟, 少量電影海報, 還掛出一個Recommend的碟架─都是七八十年代的電影, 封面極之火熱動感─『娘爆』.

店主叫Deepak, 我只見過他一次, 相貌也忘記了. 還比較多機會見他的店員哩. 店主是資深影迷, 服務僑胞多年, 加上印度著名影碟發行公司如Eros, Yash Films都會推出經典印片, 因此Deepak 's Shop能夠買到陳年電影的機會率也高. 而新興印片影迷喜歡的SRK等電影, 也是架上必備. 站在店內發呆, 店員會上前主動問你想要什麼影碟, 還會熱心推薦其他電影. 一竅不通? 先到IMDB或Wikipedia補習一下吧!

有一點需要留意, 就是香港從來沒有一間正式代理Eros或Yash Films電影的公司 (正牌的印片影碟在HMV零星出現, 標價數百元) , 所有印片影碟都是沒有版權的, 因此不要期望影碟有高清的質素. 最諷刺是這些影碟也原裝收錄了Bollywood演員呼籲觀眾不要購買盜版的廣告. 我敢講一句, 如果不是這些沒有版權的影碟, Bollywood也不會在外頭廣為人知!

2008年8月5日星期二

世界電影經典回顧 9月 日本新浪潮電影

各位期待SUMMER IFF日本戲碼的朋友, 你們無氣抖了! 康文署電影節目辦事處舉辦的世界電影經典回顧─日本新浪潮電影 (9月) , 片目堪稱近年最強!


中平康瘋狂的果實》(1956), 太陽族電影首席之選. 石原慎太郎原作, 石原裕次郎北原三枝 (後來嫁給石原裕次郎) 主演. 兩兄弟盡情釋放青春, 虛耗光陰, 為爭女友而反目, 最後大家一鑊熟. 邵氏在70年代外借中平康, 化名『楊樹希』, 翻拍成胡燕妮的《狂戀詩》.



鬼才増村保造片目最多.《》(1957) 是日本新浪潮開山劈石之作, 撮合了川口浩和野添瞳; 《巨人與玩具》(1958)是反諷日本資本主義的佳作; 三島由紀夫自我膨脹到要做明星的《風火小子》(唐津風野郎), 是好是壞見仁見智;《妻之告白》奠定若尾文子的女優地位;《清作之妻》血淋淋的愛, 比戰爭更受爭議, 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 若尾文子化身《赤色天使》捍衛人道, 拯救一眾性無能軍士, 情節荒誕但真實得令人震慄; 改篇江戶川胡亂步的《盲獸》(1969) 是SM名作, 今日再看亦難忍其前衛作風. (遺憾是増村保造另一力作《偽大學生》仍然沒有蹤影)



新浪潮一哥大島渚只有《愛與希望之街》 和 《日本春歌考》派場. 是次影展不以大島渚為焦點是正確的. 大島渚的電影充滿實驗性和批判性, 然而他的巨大名氣, 反而削弱影迷對其他新浪潮導演的注目度.



隸屬松竹新浪潮、文學造詣極高的篠田正浩, 與其他新浪潮導演最大分別是他專向古典文學取材, 再以實驗手法顛覆解構.《乾涸的湖》影射日本學運, 寺山修司負責劇本.《心中天網島》改篇日本著名淨琉璃木偶劇, 創意澎湃, 更有意替原作增添新詮釋. 兩套影片均由篠田正浩太座岩下志麻擔綱演出.



新藤兼人編導皆能 (增村保造跟他合作多次, 包括《清作之妻》) .《裸島》全片無言、影像迫人;《鬼婆》 奔放大膽;《赤裸的十九歲》 訴說日本戰後一代的青春殘酷物語. 三套影片的女主角都是乙羽信子, 即我們小時候看《阿信》老年版的女演員.



誓言拍攝蛆蟲至死方休的今村昌平, 留下一本日本動物奇趣錄: 人豬同等的《豚與軍艦、女人擁有像昆蟲般強韌蛻變生命力的《日本昆蟲記》、論盡人間色慾眾生相的《人類學入門》. 左幸子《日本昆蟲記》獲柏林影展銀熊獎.



新浪潮逆將吉田喜重的 《秋津溫泉》繼上年SUMMER IFF後重現. 岡田茉莉子演技盛放, 由美不勝收《秋津溫泉》, 到艱澀難明《情慾與虐殺》 (Eros Plus Massacre) 、 還有大膽討論右翼政治源頭的《戒嚴令》. 吉田喜重創意不下大島渚, 罕有的前衛手法, 使他得到一個威名: 小津安二郎的怒罵對象, 也成為以反方討論小津安二郎的最佳人選.



日活導演浦山桐郎的電影少有機會放映. 壯年逝世的他被譽為培養女優的能手.《有化鐵爐的街》捧紅了吉永小百合. 另一代表作《我拋棄的女人》被電影旬報選為日本一百大電影之一. 女主角是寅次郎系列的淺丘琉璃子.



勅使河原宏生得逢時, 與聞名西方的
存在主義作家安部公房合作的《陷阱》、《砂丘之女》、《他人之顏》 , 是探討存在主義的傑作. 《砂丘之女》的影像武滿徹的配樂岡田英次岸田今日子的忘我演出, 叫人驚訝難忘, 獲康城影展特別賞.

日本Cult片王鈴木清順大受學生歡迎, 卻得罪日活高層, 冤枉鈴木拍攝叫人不明並『引以為恥』的電影, 害他十年一片空白. 《刺青一代》、《暴力輓歌》, 大打爛仔交, 用暴力盡情宣洩苦悶青春.

只可惜每套影片只有一場. 幸好部份影片已有DVD, 我是誓死也不會去西灣河電影資料館的.

叛逆青春《江湖浪子》(The Hustler)


保 羅紐曼憑《江湖浪子》(The Hustler, 1961) 得以第二次奧斯卡提名, 然而勝出的是Maximilian Schell 的《Judgement at Nuremberg》(紐倫堡大審/劫後 劫後昇平, 1961) . 直到保羅紐曼獲頒終身成就獎, 馬田史高西斯拍下《江湖浪子》的續篇《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 1986), 保羅紐曼的小金人遲了25年才到手. 奧斯卡奉旨做show, 認真尷尬, 但《江湖浪子》確是好得沒話說. 就運動片類別或藝術成就, 也是不可多得的一套傑作.



年輕桌球手Eddie (保羅紐曼) 技術精湛, 以打賭挑戰桌球手為生. 機緣巧合下遇上桌球名宿Minnesota Fats (Jack Gleason), 由於Eddie過份自信, 沉不住氣輸給對方.

Eddie 一蹶不振, 在咖啡店邂逅神秘的Sarah (Piper Laurie). 兩人天涯淪落, 很快便墮入愛河. Eddie 的老拍檔要求和Eddie 再合作, 但Eddie不想再過著四處流連, 沒有明天的日子, 加上知道老拍檔剋扣了他贏來的錢, 斷言拒絕. Sarah雖然深愛Eddie, 但擔心他有朝一日會為了名利而拋棄自己. Eddie同樣喜歡Sarah, 但考慮到自己前途不明朗, 沒向Sarah許下實質的承諾.




曾 目睹Eddie 球技的賭徒Bert (George C.Scott) 主動成為Eddie 的經理人, Eddie為報一戰之仇, 即使Bert開出的條件極度苛刻, 也甘願豁出去, 再度挑戰Minnesota Fats. Sarah 眼見Eddie被求勝心沖暈頭腦, 心痛非常. Bert認為Sarah對Eddie是個障礙, 故意出言挑撥Sarah.

Sarah 失身於Bert, 憤而自盡. Eddie悲慟不已, 與Bert決裂. Eddie終於反勝Minnesota Fats, 勝利卻沖淡不了失去Sarah的痛苦.

《江 湖浪子》雖然以桌球為題材,但並不側重桌球比試過程,反而大加描寫角色的心理: Eddie由自信爆破到遊刃有餘、Sarah的敏銳和頹廢、Eddie和Sarah的愛恨關係、Bert的冷酷無情. 《江湖浪子》取材自著名桌球手的Fast Eddie Felson 事蹟, 然而影片加重虛構情節, 與一般改篇真人真事的戲劇化電影分別很大.



Eddie (保羅紐曼) 與Sarah (Piper Laurie)

《江 湖浪子》除了是保羅紐曼的代表作, 對Piper Laurie和George C.Scott來說同樣重要. 兩人憑此片開始在影壇湛露頭角. Sarah一角並不易演, 她有個性, 並不是個依偎在男主角身旁的小鳥依人. Piper Laurie跟保羅紐曼的對手戲很精彩. Eddie和Sarah兩人在咖啡室相遇, 只憑眼神交流, 感應彼此的喜怒哀樂. Sarah是個悲劇人物, 她不願發生的事終究發生在自己身上. 她那頹廢的性格, 早已預示她自我毀滅的下場.

Bert性格卑鄙, 不擇手段. 他掌握到Eddie求勝心切但不諳世情的心理, 故意離間他和Sarah. George C.Scott幾幕戲充分展現角色的卑劣, 與保羅紐曼初生之犢的姿態成強烈對比. 其實George C.Scott比保羅紐曼還要少兩歲, 卻比保羅紐曼更有江湖大鱷的味道.



奸詐賭徒Bert (George C.Scott) 與Minnesota Fats ((Jack Gleason)

Piper Laurie成名後對荷里活不太滿意, 不屑沒有深度的角色, 毅然離開影壇, 結婚生子. 直到1976年回歸, 在《凶靈》(Carrie) 飾演Sissy Spacek的惡母. 此後她在《無言的愛》(Children of A Lesser God, 1986. 恰巧在同年與保羅紐曼出現在奧斯卡提名名單) 演Marlee Matlin的媽媽, 戲份不多但相當感人.

而George C.Scott更拒絕讓奧斯卡提名自己在《江湖浪子》的演出, 即使後來在《鐵血將軍巴頓》(Patton, 1970) 成為影帝, 一樣不賣奧斯卡的賬. ( George C.Scott的《The Hospital》(1971) 是諷刺醫療制度的喜劇佳作, 他扮醫生的說服力十足. 影片鮮為人知, 但絕對好看) 不說不知, 自言為Bette Davis信徒的George C.Scott指保羅紐曼在《江湖浪子》的表現乏善可陳, 卻對他的《牧野梟獍》(Hud , 1963) 大表欣賞.


保羅紐曼演Eddie一角已年屆36. Eddie不但有型有款 (opening時的自信), 難忘Sarah而坐立不安、跌落谷底時的苦惱、對桌球的熱情, 以致受到經理人控制, 都顯出保羅紐曼架御叛逆角色的功架.

不得不提保羅紐曼在最後一幕「單棍赴會」, 與George C.Scott互較演技, 表現神彩飛揚. 這份年輕人反抗環境的態度, 保羅紐曼在《牧野梟獍》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2008年8月2日星期六

妥協的貓《朱門巧婦》(Cat on A Hot Tin Roof)


近 日迷上保羅紐曼Paul Newman. 本來找《朱門巧婦》(Cat on A Hot Tin Roof, 1958) 看, 只是為了了解故事 (因為我一向不太清楚Tennesse Williams原著的脈絡), 結果煲足一星期... 愈看愈覺得保羅紐曼年青時認真有型 , 演的又是血氣方剛、 不向環境屈服、專向制度挑戰的角色 (差點讓我忘記他已八十以外). 尷尬在他從前經常被人與馬龍白蘭度比較. 華納捧紅Paul Newman, 要的也是另一個馬龍白蘭度. 教他演戲的Lee Strasberg, 都認為他的外表對演藝事業是障礙. 但保羅紐曼就是保羅紐曼自己...

《Cat on a Hot Tin Roof》(下稱《Cat》) 於1958年推出, 剛好五十周年. 觀影時雖知這是一套舊時代老影片 (相比3, 40年代的電影, 它實在不算老) , 亦心知男女主角早就垂老矣矣. 但影片就是有種凝住時間的魔力. 戲, 也就特別好看.

《Cat》通過一個美國南方富有家族一日內發生的事情, 道出人性的貪婪和虛偽. 影片中譯名 (《朱門巧婦》或《豪門巧婦》) 頗得點出女主角Maggie為故事中最突出的角色, 但原名《Cat on a Hot Tin Roof》, 更能直接表達故事每一個角色的共同立場 (因此香港劇本翻譯家黎翠珍也將譯名改成《炙簷之上》) .



Brick (保羅紐曼) 是個曾經風光一時的美式足球員, 個性憤世嫉俗, 認為世上一切事物都是虛偽. 他為好友Skipper之死而自責 (其實是無法面對自己的性取向), 加上誤會妻子Maggie (伊莉莎白泰萊Elizabeth Taylor) 和Skipper有染, 故意冷待Maggie, 沈迷杯中物逃避現實. Maggie出身貧窮, 深知財富的重要性, 但並沒有因此而埋沒良知. Maggie聰慧靈敏、善解人意, 直率而不造作的性格, 使她很得老爺Big Daddy (Burl Ives) 的歡心. 她深愛Brick, 隱若知道Brick和Skipper關係「非比尋常」, 無奈面對夫妻同房不同床的僵局, 將自己形容為一隻「熱鐵皮屋頂上的貓」(即Cat on a Hot Tin Roof之意), 進退不得.

Big Daddy赤手空拳創立一番事業, 目中無人, 身患絕症卻無人敢告之真相, 身邊的人只管覬覦他的財富. Big Mama (Judith Anderson) 極力討好Big Daddy, 面對丈夫長年累月的挖苦也甘之如飴, 懵然不知丈夫早已不愛自己. 長子Gooper (Jack Carson) 心知自己在Big Daddy心中地位遠不如弟弟Brick, 加上貪婪的妻子Mae (Madeleine Sherwood) 所煽動, 本性不壞的他, 也趁機分一杯羹. 長媳Mae出身望族, 為了增加爭產的勝算, 生下一堆粗魯的孩子當籌碼.不但教他們打鑼打鼓奉承Big Daddy, 還教他們仇視膝下猶虛的Maggie.

這場家庭風波由Maggie向Brick求歡不遂、爭論Skipper之死開始, 揭發Big Daddy對Big Mama厭惡的事實、Maggie與Skipper有染的內情、Big Daddy發現自己時日無多、Brick父子間的愛恨關係、Gooper與Mae旁敲側擊、Maggie由維護自己的利益到維護丈夫地位、怯懦的Big Mama在Maggie支持下, 站出來阻止Gooper和Mae... 一家人的嘴臉盡在一夜之間表露無遺.



《Cat》 最歷久不衰的爭議, 自是劇本暗示Brick對死去好友Skipper的同性情誼. 雖然原來的情節被曲解, 然而Tennesse Williams自言《Cat》的重點不在於Brick的性取向. 但同性戀情節在1958年不能拍出來 (George Cukor為此拒絕執導), 因此影片另有交待, 但著實欲蓋彌彰, 妥協下的效果兀突, 卻充滿戲劇性.

Brick一再強調Skipper是自己的知交、左右手, 但面對Maggie的逐點擊破, 辯駁變成虛假的藉口. Maggie知道丈夫的「秘密」, 為了贏回丈夫, 曾經嘗試引誘Skipper, 製造Skipper對朋友不義的證據, 藉此破壞Brick和Skipper的「友誼」(影片中交待Skipper竟然默然同意, 在最後關頭Maggie認清勢頭不對而離場. Brick相信Skipper所言, 以為妻子跟他發生關係. 沒有出場的Skipper, 何嘗不是藉著勾引Maggie, 破壞Brick夫婦間的感情?) Brick阻止Maggie道破他和Skipper的「友誼」, 恐嚇Maggie要打死她、Big Daddy逼問Brick有關Skipper之間的事, Brick立即面色大變, 反而追問父親「到底想暗示什麼」, 態度完全是此地無銀. Paul Newman演得出色, 然而同性戀的劇情愈是不能宣之於口 (Brick的同性情誼被略和改寫, 令Tennesse Williams氣得拍案, 指影片令時代倒退50年), 這種故意隱藏的意識愈是清楚不過.

導演Richard Brooks和編劇James Poe唯有以Brick渴求父愛的心態, 說明Brick重視Skipper的理由 , 掩飾了同性戀疑雲. 然而理由實在不夠充分. 影片中Brick指Skipper是「任何時候都可以依靠的人」, Brick依賴「像父兄一樣的Skipper」,是為因為得不到父愛, 繼而轉移情感的對象. 影片順理成章, 再加插Big Daddy與Brick之間由無言以對、升級為衝突層面. 兩父子藉著爭吵, 反而理解對方的痛苦. Big Daddy企圖勸導兒子, 倒過來被Brick勸導, 解開心結. Brick和Big Daddy隔牆聽到家人的對話, 分清誰是誰非, 彼此有了共識而重新建立父子關係. 這情節實在合理得過份, 但從中可見編導人員面對社會道德標準下所作出的取捨.




另一個問題是: Brick到底愛不愛Maggie? Big Daddy問Brick, 既然Maggie如此令他不滿, 為何不休妻? Brick沒有正面回應. 縱然他暗地裡有同性傾向, 破壞他和Brick之間的「友誼」卻是妻子本人,若然是其他人, 他可能不會那麼惱火. Maggie鎖上房門, 拉下窗廉, 暗示想與Brick溫存. 但Brick卻道「引以為恥」, Maggie緊抱Brick, Brick的雙手似是想抱著Maggie卻又不忍, 狠狠推開, 走到浴室反鎖在內, 痛苦地將臉埋在門上掛著的裙子, 流露對妻子想恨但捨不得的愛. 一場家變, 令Maggie巧施真實謊言, 向Brick證明了她的忠誠不移, 使Brick的雄風重現 !

《Cat》的成功除了劇情 「豐富」外, 最重要是一班演員的超水準演出. 單是配角已是一時無兩. Burl Ives, Judith Anderson, John Carson都是著名的演技派, Burt Ives和Madeleine Sherwood本身已是擔演舞台劇版本的Big Daddy和Mae. Burl Ives已很搶戲, 而完場前的「六國大封相」, Madeleine Sherwood將Mae的潑辣的「八婆」性格發揮至極, 毫不輸給兩位大主角.



這張合照充分反映伊莉莎白泰萊當時的心情

很多人認為伊莉莎白泰萊的演技不夠好 (事實上, 我也受不了她的《埃及妖后》) . 其實也不能盡怪她本人, 童星出身的她, 其實並沒有像保羅紐曼在Actor's Studio的訓練, 或舞台劇演出經驗, 當時還受制於片廠制度下, 沒有權利選擇角色. 影史家也指她演的角色從沒有社會意識 (那麼《靈慾春宵》呢?) , 只能演平面化的花瓶角色.《Cat》拍攝期間, 伊莉莎白泰萊的丈夫Michael Todd因飛機失事去世, Madeleine Sherwood回憶當時的她極度克制自己, 卻又相當專業, 耗盡心力演出Maggie一角.

而伊莉莎白泰萊和保羅紐曼的對手戲絕對精彩. 兩位都是影壇具代表性的演員. 伊莉莎白泰萊/Maggie出盡混身解數, 要融化對手保羅紐曼/Brick, 同時得要做雙面人: 既要得體, 又要像惡貓一樣搶奪最佳位置. 伊莉莎白泰萊為配合角色, 以一口南方口音示人, 但不留神的便誤會她「演技平平」. Maggie一角艷麗非常, 卻突顯她芳心落寞. 人前打扮得花枝招展, 其實背後受人嘲笑. 偏偏Maggie面對逆境, 愈戰愈勇. 當Brick追打Maggie時跌倒在地, 頑劣姪女闖進來搗亂, Brick解釋「I'm tried to kill your Aunt Maggie」, Elizabeth Taylor一邊淒然地笑、一邊落淚的樣子, 倒真是勝過她在《青樓艷妓》(BUtterfield 8, 1960) 賣力不賣心的演出.

保羅紐曼由於太過俊朗, 早年演出往往受到忽視. Brick一角性格陰晴不定, 難以掌握, 保羅紐曼的外貌與演繹卻相得益彰, 由一面輕蔑的處之泰然, 逐漸暴露Brick內心的恐懼、內疚和無助. 在Big Daddy面前眼有淚光, 坦承好友死因, 也許還有點賣弄, 但地下室情緒爆發的一幕, 劇力直教迫破菲林 (個人經歷助他掌握角色, 保羅紐曼和父親的關係與影片雷同) . 結尾時保羅紐曼還我本色, 夥拍性感又帶點天真的伊莉莎白泰萊「lock the door」, 簡直K.O所有觀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