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8日星期四
虎頭蛇尾愛國情《Delhi-6》
再一次為電影節 (亞洲電影節) 改錯名講錯戲而嘆息. 《Delhi-6》片譯《我的德里情人》, 如果觀眾真的如場刊介紹, 為睇番Part舞而入場, 恐怕會極度失望. 《Delhi-6》也不是純粹的愛情電影, 尤其導演Rakesh Omprakash Mehra前作是大談政治的《Rang De Basanti》,《Delhi-6》怎會風花說月? 影片比一般Bollywood Masala電影的寫實感多了.
Roshan (Abhishek Bachchan) 的祖母 (Waheeda Rehman) 五年前移居美國與兒孫同住. 確診身患絕症後, 祖母淡定如常, 希望回到印度新德里老家等待歸天. Roshan的父母昔日為爭取自由婚姻, 與父親不和, 千方百計遠赴海外生活, 對祖家抗拒非常. 只有全然現代化的Roshan負起陪伴祖母回國的使命. 在祖母鄰居 (Rishi Kapoor) 的嚮導下, Roshan踏進陌生的國度, 嘗試適應身份與環境之間的鴻溝, 更與不甘受傳統約束的Bittu (Sonam Kapoor) 互生情意. 但Roshan卻為此無辜捲入了一場宗教暴力衝突.....
《Delhi-6》由Abisheik Bachchan掛帥, Rishi Kapoor, Sonam Kapoor助演, 更有Amitabh Bachchan壓軸客串. 但其實真正吸引我的, 是飾演祖母的Waheeda Rehman. (Waheeda Rehman已在《Rang De Basanti》出現過) 導演在Ending Credit將她的名字排在首位. Amitabh Bachchan更自言Waheeda Rehman是他最欣賞的Bollywood女演員.
Waheeda Rehman是Bollywood著名演員 (曾在薩耶哲雷《Abhijan/遠征》演出), 走紅始於五十年代, Guru Dutt的御用愛將. 兩人合作的影片雅俗共賞, 《Pyaasa/詩人悲歌》(1957) 和《Kaagaz Ke Phool/紙花》(1959) 已成Bollywood不滅經典. Guru Dutt既演也導, 刻劃角色手法有別一般典型, 創Bollywood寫實電影的先河, 被譽為印度的奧遜威爾斯、Waheeda Rehman由Guru Dutt一手發掘, 風華絕代 , 兩人戲內戲外, 關係疑幻疑真.
Guru Dutt成功栽培Waheeda Rehman, 自己卻懷才不遇 . 諷刺的是, Guru Dutt精心打造的《紙花》, 預視他本人在現實上發生的悲劇. Bollywood不接受Guru Dutt走得太前, 《紙花》票房低落、劣評如潮, 影片慘敗令Guru Dutt賠上事業、婚姻和名譽. Waheeda Rehman為了避嫌, 只好跟Guru Dutt劃清界線. Guru Dutt的友好曾慨嘆他對藝術極其執著, 認為自己永遠做得不夠完美, 亦從不肯談及自己的挫敗, 致使鬱鬱寡歡, 有志難伸. 僅三十九歲便撒手人寰. (有人認為他是慢性自殺, 但Guru Dutt的兒子否認, Guru Dutt去世前一天還與電影人談劇本)
Waheeda Rehman在Guru Dutt去世後, 逐漸登上演技派的寶座. 她一直活躍影壇, 90年代初曾短暫息影, 直到丈夫逝世後才重出江湖. Waheeda Rehman比Amitabh Bachchan年長, 扮演過他的母親, 今次《Delhi-6》則分飾同戲不同場的夫婦, 遙遙向對方致敬. Waheeda Rehman一頭白髮, 老去自有一份處變不驚的優雅. 手舞足蹈, 只添風彩. Waheeda Rehman的風霜, 好比數十年來印度影壇千變萬化的見證.
雖然陣容鼎盛, 只可惜《Delhi-6》劇情起伏不大, 不見佳章也未見佳句. 導演眼高手低, 對印度境內種族宗教衝突, 提不出突破見解, 淪為陳腔濫調. 選用Abhishek Bachchan飾演一名Non-Resident Indian, 更沒有說服力. 在他身上, 觀眾感應不到海外印度人面對祖國陌生的茫然, 看到的只是當代印度裡頭的一個西化印度人而已 (也是現今Bollywood演員過於著重本色魅力, 在嚴肅討論社會議題的電影上, 忽視演技切合真實的弊病). 就連Abhishek Bachchan與Sonam Kapoor的感情線, 力度也實在不夠, 白白浪費兩個演員應可擦出火花的機會. 《Delhi-6》錯不在演員, 是導演野心太大, 到頭來架御不了整個故事, 只好草草和氣收場算數.
倒是導演對宗教成為政治附庸, 頗有一番諷刺. Roshan與親友欣賞戶外表演的傳統宗教神話舞蹈, 被女政客衝上舞台打斷演出. 女政客笑騎騎拿出鈔票捐獻:「支持我, 神會保佑我, 我也保佑你!」然後女政客以神級身份公然坐在台上寶座, 由舞者為她獻上神舞. 政客被神化、傳統宗教舞蹈淪為政治服務的工具, 一切荒謬得令人失笑.
伸延導讀: 半雅書房 Kaagaz Ke Phool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6 則留言:
今期cinema scope都有一篇文講Guru Dutt呢~ 電影節改潮名吸引觀眾眼球都唔係第一日, 是枝裕和 套新片叫 "援膠女郎", 而唔係原來o既 "空氣人形", 都即時cheap左不少...
"空氣人形"好似舊時小池一夫某套三級漫畫"實驗人形".
改潮名反映本地中文水平低劣.
空氣人形都解唔通, 反而援膠女郎容易令人聯想到係吹氣公仔. 老實講, 睇開是枝裕和電影的影迷, 根本唔會因為改了個潮名而入場, 非影迷都唔會個名潮入場, 都唔知改個咁鬼的名做乜!
小兄有個疑問, 增村保造和市川崑都有不少改篇文學的電影, 這是否尤於大映的原故? 定係只是佢地個人喜好?
另外一提, 大家有否讀過有位叫四維出世寫的影評? 你地覺得寫成點? 小弟對佢寫的文章已經有了些睇法, 不過想你地先發表.
李卓倫: 以下是我純粹推測的.
大映專務川口松太郎(川口浩父親) 本來就是劇作家. 菊池寛更是大映第一代社長. 這樣的因素, 很難不影響大映走文學的路線.
增村保造絕對是個人喜好, 你看他幾套改篇谷崎潤一郎的電影, 可知佢好邊味野! 至於市川崑, 我覺得他只是擅長改篇各種文學類型, 將之化成影像而已.
另, 谷崎潤一郎的"鍵"落在市川崑的手上, 慘不忍睹. 睇得我好唔"舒服"! 如果由增村保造接手, 可能有得救.
或者, 市川崑心目至高無上的人道主義, 在增村保造眼中, 可能是一堆狗屁!
李卓倫: 呢位四維出世寫既野, 我都有睇過, 覺得唔係冇佢道理. 可能係佢心目中, 追求既係可以留芳百世既電影.
其實我近幾年觀影, 都有呢種取向. 一係睇d默默無聞的遺珠, 一係睇幾十年前的經典. 果d商業味精片, 我真係冇諗過花精力去睇.
尋日睇完"非誠勿擾", 我都不禁問屋企人: 有冇覺得浪費左人生中兩個小時? 但係你叫我一本正經睇布紐爾... 你免費送個boxset俾我, 我都未必自動自覺去睇.
總之呢, 我唔識寫符號學影評、亦都唔想故作高深.
BTW, 李兄, 除左香港獨立媒體同影評人學會, 你仲會"出現"係邊度?
我睇湯禎兆的新書日本中毒, 佢引述大島渚的文章表示, 六十年代大島渚十分欣賞增村保造的作品. 連大島都話佢勁, 可想而知佢不會差得去邊. 增村保造和市川崑近年才從新發掘, 某程度上因為過去歐洲的作者論主度了電影藝術性的看法, 作者論成為幾近唯一評審電影藝術性的唯一標準.
增村保造和市川崑佢兩位的作品套套不同, 好難用作者論評審, 過去一旦經不起作者論的評審, 就被視為沒有藝術價值.
我認識四維出世. 我有時覺得佢一味偏向用作者論來欣賞電影, 佢不時引述黑澤明的名句, 導演一生只是拍一部電影. 我不時都會提自己, 作者論只是其中一種分析角度, 呢個世界都有好多方法看電影.
如果如四維出世一樣只追求用作者論來欣賞電影, 增村保造和市川崑可以收皮!
我會睇布紐爾, 褒曼, 也會睇D-9(內容幾有趣, A片製作, 內容不是一般主流荷李活風格). 早前為2008年香港電影回顧寫了"非誠勿擾" 影評, 有時間可以看看.
我除了在香港獨立媒體同電影評論學會出現外, 也會在大公報以書評或影評出現, 當然還有明明是好戲, BC, 資料館......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