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承諾。 蒙朋友協助,,終於將<秋燈夜雨> (All in Dim Cold Night, 1974 ) 上載到youtube。曾介紹這套名震一時的台灣鬼片 (舊文重溫請到此 ),
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
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台北之旅‧台北故事館之電影篇



台語電影《金色夜叉》(1963) , 改篇自日本尾崎紅葉的同名小說. 林福地是台灣著名導演及製作人. 領衍主演的是陽名 (即蔡揚名, 蔡岳勳的父親) 及已故著名悲劇女演員金玫.

《黃昏故鄉》(1965), 陽名與金玫主演. 個人最喜歡這張海報. 電影海報畫家陳子福 (場內大部份電影海報, 均出自其手筆) 傳達了影片的張力. 只可惜複製的海報被人惡意破壞. 明明悲苦的場面, 變得十分滑稽.


間諜打鬥槍戰刺激無敵 (???) 台語巨片《艷諜三盲女》(1966) , 開創「盲女」系列電影先河: 《女盲劍客》、《盲女司令》、《盲女集中營》、《盲女大逃亡》...... 勁過盲俠, 匪夷所思!


《牛伯伯》(1963) , 女主角張清清是台語片末期的女演員. 資料顯示, 1968年後, 台語片大勢已去, 國語片取而代之.

《情海斷腸人》(1966) , 王莫愁主演. 這張海報給我的印象很深, 王莫愁是我第一個認識的台灣舊電影的女演員.





「養鴨公主」唐寶雲《養鴨人家》(1965) . 海報上有導演李行及已故演員葛香亭 (沈殿霞契爺) 的親筆簽名.

壓倒一切 (???) 傲視影視 (???) 科學打鬥無敵 (你講哂佢啦!) 巨片 《諜王女金剛》 (1966) . 女主角小明明是著名歌仔戲演員及「明霞歌劇團」團長.
延伸閱讀:
認識台語片 (上)
2010年9月28日星期二
亞洲電影節選映《策馬入林》

今屆亞洲電影節 (HKAFF) 為資深攝影師李屏賓作回顧展, 《策馬入林》(Run Away, 1984) 榜上有名, 令我十分意外.
《策馬入林》獲第30屆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 是李屏賓早年的作. 記憶所及, 台灣曾舉行的中影回顧展, 《策馬入林》包括在內, 是中影少有出品的武俠片. 除非是中影或王童回顧展, 《策馬入林》極少有機會公開放映. 意外之外, 《策馬入林》也是李屏賓重要的作品之一. 導演王童不以故事煽動氣氛, 改以攝影中的光影為主要手段, 表現影片角色的情緒. 攝影在此片起了重要作用. 片末光影肅殺, 看畢難以釋懷.
《策馬入林》改篇自台灣作家陳雨航的同名短篇小說. 影片以唐末五代亂世為背景. 影片不以平民、權貴為主角, 反而描述一群窮途末路的山賊. 山賊向村民索糧不成, 並抓了一名村姑 (張盈真) 當人質. 村民買通官兵反攻, 山賊首領被殺. 群龍無首, 山賊潰不成軍. 山賊的養子 (馬如風) 與村姑日夕相對, 令男方產生落戶安居的念頭. 村姑的存在, 為山賊們營造家庭的溫暖, 也逐漸瓦解他們的鬥志. 迫上梁山的盜賊想重新做人, 命運卻注定他們不得善終.
《策馬入林》在日本上映時, 日本觀眾莫不以「台灣黑澤明」而驚嘆. 幕後人馬可謂夢幻組合: 王童執導及負責美術服裝指導 (王童未當導演前是美術指導, 擁有深厚的美學根底. 《策馬入林》亦獲金馬獎最佳美術及服裝設計獎. 據說影片迫真的服裝設計, 又間接影響了徐克的 《倩女幽魂》) 、李屏賓與楊渭漢攝影、張弘毅配樂、杜篤之錄音、還有小野及蔡明亮負責編劇!
兩年前我從網上訂購《策馬入林》的影碟. 這次有機會在大銀幕觀賞, 不可錯過. (《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 》(增訂版) 也將《策馬入林》列入, 影迷可作參考)
(後記: 《策馬入林》的女主角張盈真獲提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當年角逐者還有《我這樣過了一生》的楊惠珊及《女人心》的繆騫人. 楊惠珊在《我這樣過了一生》由頭帶尾, 演出實至名歸. 《策馬入林》以群戲為重, 張盈真的樸實演出只是陪跑. 張盈真曾演過溫拿的《追趕跑跳碰》, 在楊德昌《光陰的故事之指望》飾演姐姐一角,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客串過後便告息影)
2009年12月17日星期四
重溫《秋燈夜雨》

《秋燈夜雨》的導演姚鳳磐是台灣60年代著名電影編劇, 曾任記者, 後師事於李翰祥的國聯 (代表作是改篇自朱西甯小說的《破曉時份》(1968)) . 姚鳳磐至70年代初有感電影良莠不齊, 企圖求去. 在擔任製片的妻子劉冠君鼓勵下, 寫下《秋燈夜雨》的劇本. 適逢他力邀出演的女主角秦夢, 也正值對電影事業意興闌珊之際. 《秋燈夜雨》經劉冠君和姚鳳磐的好友、留日攝影師賴成英幫助, 《秋燈夜雨》不但掀起台灣影壇一片鬼片熱潮, 也延長了姚鳳磐和秦夢的電影生涯.
姚鳳磐拍片擅長營造氣氛, 先後拍下一系列古裝懸疑鬼片, 賣埠外銷成績理想, 因而被稱為鬼片教祖. 事實上姚卻不太滿意, 他替別人寫的劇本大收旺場, 自己執導的文藝片卻慘淡收場, 不得已再拍鬼片還清債務. 藉著改篇真人真事的「鬼片現代化」時裝懸疑片 《鬼嫁》, 又捧紅了王釧如 (譚家明《群星譜》).

年前電影資料館選映了幾套古裝鬼片, 選映姚鳳磐的《寒夜青燈》. 據稱《寒夜青燈》對徐克的《倩女幽魂》也有一些影響.《秋燈夜雨》與《寒夜青燈》同是改篇蒲松齡的《聊齋誌異》(《竇氏》與《聶小倩》), 為通過台灣新聞局打壓迷信的電檢尺度, 一再強調影片「姑妄信之」、「南柯一夢」. 自《秋燈夜雨》一出, 台灣鬼片如雨後春筍, 甚至曾有警察引天開槍, 驅逐大批觀眾的事件. 聽聞十分誇張, 但可以想像當時人文潮流與政治環境之間的衝突.
早陣子電視台再度重播《秋燈夜雨》, 著友人錄影下來 (電視台在九月才播過《寒夜青燈》). 再看影片, 已不覺十分恐怖 (影片深受日本《怪談》影響, 也可以當作是華語版《東海道四谷怪談》), 畢竟我們受過多少恐怖電影的洗禮. 但《秋燈夜雨》始終是台灣鬼片的里程碑, 製作和演出甚是認真. 諷刺是此片拷貝似乎並沒有存於任何電影資料館 (台灣鬼片影展在台灣本土無法找到《鬼嫁》, Beta影帶卻竟然收藏在香港電影資料館) , 反而出現在電視台的深宵節目上! 到底電視台收藏了多少失傳電影, 恐怕無法估計.
(本來是打算在此分享《秋燈夜雨》與眾同樂, 無奈電腦記憶體太小, 暫時也無法Print Screen. 如對《秋燈夜雨》DVD孤本有興趣的朋友, 不妨留言)
2009年4月1日星期三
寂寞的孔子《孔夫子》(Confucius)
雖則《孔夫子》是費穆作品, 但影迷只衝著《小城之春》之名而來的話, 《孔夫子》絕對會令他們失望. 當然《孔夫子》不是一套絕佳作品, 話劇手法的演繹, 雖演員氣度不輸於電影派, 如唐槐秋的孔子、張翼的子路, 演技感劇力澎湃 (子路身殉一幕, 頗有《戰艦波坦金》雷同的氣勢) ; 但僵硬感總是少不免, 如慕容婉兒 (演員舒適的首任妻子) 的南子. 但影片背後誠意可嘉, 瑕疵與影片同樣被珍存下來.
《孔夫子》的英文字幕和文字交待事件的方式, 與無聲電影的手法雷同. 巧合是《孔夫子》部份聲帶的散佚, 只留下純畫面的表達, 與默片如出一轍. 《孔夫子》以話劇演員的演出為影片重心, 重肢體語言而少有心理描寫. 詩意, 也許不曾存在這電影中, 有的反而是風骨.
猶記得中學時代, 有位外型「老道學」老師, 中英教學皆能, 天天拿著大包小包的教材回校. 他常常上台分享孔孟之道, 於是人人都以為他只懂教中國文學 (偏偏他教英文多過中文) , 背後嘲笑他的偶像是孔子. 某次他正要準備上台開講之際, 被台下的不耐煩學生大喝倒采. 多年後回想事件經過, 我想這位老師的心情是傷心多於丟架. 他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 企圖授予學生, 但學生卻不留情面侮辱他的學識和教學理念. 當學生的無不認為孔子難以理解, 背誦歷史課文旨在應付考試. 孔子又不能幫人解決即時性問題, 孔子在青年人心目中的下場, 亦如《孔夫子》的孔子一樣.
用現在的角度看, 《孔夫子》的孔子是一個官場不得意的失落學者. 頂頭上司從沒有真正接納他的勸導、奸佞小人到處中傷靠害、四處傳學, 幾近被趕盡殺絕、臨老發現自己的一生徹底失敗, 一事無成. 其實, 我們都害怕.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這些我們當學生時不理解而藐視的, 到頭來都是我們窮盡心力想做到的事情. 但柳暗後的花明, 往往未必如人所願. 也許人生就是有所失著, 才能有點些微得著. 而這些一點點的得著, 卻只有一個人在寂寞的時候才能細會.
2008年4月30日星期三
《海灘的一天》, 我所知道的二三事...
首 先想到的是張艾嘉. 大家都覺得她是香港導演, 事實上她是不折不扣的台灣人, 不論導或演, 從來沒有局限自己的地區性. 《海灘的一天》是第一套「台灣新電影」, 她有份策劃, 算是「台灣新電影」開山闢石其中一員. 細心想想, 張艾嘉何嘗不是「香港新浪潮」的參與者? 許鞍華的《瘋劫》, 便是由她領銜主演. 將張艾嘉在《瘋劫》和《海灘的一天》的角色和戲份輕重比較, 出現很有趣的情況: 在《瘋劫》中, 張艾嘉是旁觀者, 由她帶出真正主角─趙雅芝的故事. 《海灘的一天》中, 胡茵夢飾演的譚蔚青在開首是主角, 但等待她的是要引出林佳莉 (張艾嘉) 的任務, 張艾嘉則擔當了影片談論個人與社會變遷、其瞻前顧後的角色. 所以, 你說張艾嘉於港台電影發展史上, 其地位重不重要?
我 一向認為在導演的初出茅廬作, 總能看到他最青澀之處. 這青澀時刻十分難能可貴, 日後導演漸趨成熟, 這種幼嫩的率真反告消失. 楊德昌在《海灘的一天》有些地方處理得未算上乘, 但數幕已頗有匠度, 預示他的創造爆炸力. 片首映著黎明時份的海灘, 那一幕懸疑張力之重, 使我想起野村芳太郎的《砂之器》. 佳莉回憶和哥哥小時候, 天真無邪地在山上看夕陽的好時光, 對比日後兩兄妹在現實跟前低頭的悲哀、年幼的佳莉兄妹一面無奈, 被迫跟為了展示個人權威的父親, 一同享受交響樂, 連臉相也沒有機會露出的母親, 從旁斟茶遞水、幼年佳莉在診所目睹父親和護士的私情, 似懂非懂地走開、當父親去世後, 將大半生時間用來照顧丈夫的佳莉母親, 一面落寞收拾舊物, 自己也彷如垃圾一樣, 再沒有存在價值、佳莉和德偉結婚時誠惶誠恐, 預言了兩人日後必然產生不可彌補的裂痕...
德偉 (毛學維) 由純情戇直小伙子、變成迷失於物質社會的遊子. 他身邊還有一位朋友阿財 (徐明飾演, 此君更是台灣著名催眠術專家) , 比德偉更懂得商場如戰場的道理. 阿財是佳莉大學好友欣欣 (李烈) 的男友, 後來選擇和大財團千金結婚, 表面上是個銅臭味重的俗人, 但相當重視哥兒們的友情. 這種介乎黑白之間的人物, 相信是楊德昌電影中常見的角色.
德偉失蹤後, 佳莉通知阿財, 阿財二話不說立即趕到海灘. 楊德昌安排他主導一幕與德偉有隱密關係的小慧 (顏鳳嬌) 對質的重要場面. 觀眾才知道阿財並不人如其名. 他心思細密, 當機立斷, 推斷德偉必定在外頭出事, 更查到德偉虧空公款的內幕. 佳莉與德偉早已無話可說, 對丈夫的事全不知情, 也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辦. 還是阿財提醒了她, 無論假設德偉有任何下落, 結果對佳莉而言, 都是一樣. 阿財這類人物清楚知道自己所需, 在千變萬化的商業社會上頑強生存而不失赤子之心. 德偉學會生財的方法, 卻沒有學懂增進自己的智慧, 最後失去自我、失去蹤影, 被社會永遠遺忘. 影片中, 沒有自我的人如佳莉母親、犧牲自我的人如佳森、即使名成利就但失去一部份自我的蔚青, 都活得不快樂.
《海灘的一天》以女性抬頭、 向男權制度告別, 明喻台灣社會走出舊時代的陰影. 我想起楊德昌的的一位「哥兒們」, 跟《海灘的一天》同樣以女性為題材, 他所談論的與《海灘的一天》的略有不同, 但殊途同歸. 如果能夠相互比較, 更加有趣. 同樣是「台灣新電影」的導演之一, 比楊德昌更專注於女性電影, 可是卻早為人所淡忘, 影片沒有發行也是原因之一. 而他消失於台灣電影界的理由, 比楊德昌的淡出更戲劇化. 楊德昌臨終付託他完成動畫《追風》, 他也不負好友遺願. 此人就是《光陰的故事》其中一位導演張毅, 改日另文詳述.
伸延導讀: 往事只能回味《海灘的一天》
2007年11月10日星期六
2007年10月14日星期日
《色‧戒》之我見

床戲孰真孰假?
喜歡這張海報的設計, 很有舊時代偵探小說的味道...
《色‧戒》其實是套Film No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