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2日星期六

三地電影各自各精采聚焦羅馬尼亞、越南和美國 (轉載)

為配合本屆電影節主題「Let’s Meet Here 電影節見」,號召影迷在電影節與不同時空領域的電影人交流,特別搜羅一系列來自世界三個不同角落:羅馬尼亞、越南和美國的佳作,於電影節期間放映,讓影迷大快朵頤。

羅馬尼亞風勁吹


承接第3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羅馬尼亞新世代專輯,今年電影節將再度重點介紹羅馬尼亞電影,讓觀眾能再次欣賞其獨特的電影風格。羅馬尼亞電影歷史源遠流 長,隨著1989年共產政權倒台,羅馬尼亞電影亦隨即步入新浪潮階段,其作品不但反映出國家政權轉變對社會及人民的影響,更發展出一套實而不華,卻引人入 勝的電影美學。

多部當代羅馬尼亞電影將於電影節期間放映,包括:


《破曉》Aurora 2010
《壽西斯古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Nicolae Ceausescu (Autobiografia lui Nicolae Ceausescu) 2010
《逆風少年越獄記》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 (Eu cand vreau sa fluier, fluier)2010
《明天偷渡會更好》Morgen 2010
《暴走女24小時》Outbound (Periferic) 2010
《聖誕後的星期二》Tuesday, After Christmas (Marti, după crăciun) 2010

越南經典:戲中有詩


越南電影有著自己的個性,雖是社會主義下的產物,越南電影毫不樣板,戰爭片沒有戰爭,而是講戰禍對人的影響;國家的苦難,又可與優美鏡頭並存;箇中樸實又 富詩意,意象豐富,更有嚴謹的電影作法,鏡頭講究結構緊密。原因得數越南的詩是文化和感性的核心,普及至農村百姓,而且陳武、海寧、白葉等耳熟能詳的導演 深受東歐和法國電影文化的影響。

下列電影將於電影節其間放映:


《小青鳥》The White-Eye Bird (Con chim vành khuyên) 1962
《阿力夫婦》The Story of the Luc Couple (Truyện vợ chồng Anh Lực) 1971
《四厚姐》Mrs. Tu Hau (Chị Tư Hậu) 1963
《絨小姐》Miss Nhung (Chị Nhung) 1970
《河內女孩》Hanoi Little Girl (Em bé Hà Nội) 1974
《聖誕日》The Christmas Day (Ngày lễ Thánh) 1976
《初戀》The First Love (Mối tình đầu) 1977
《荒原》Wild Field (Cánh đồng hoang) 1979
《當十月到來》When the Tenth Month Comes (Bao giờ cho đến tháng mười) 1984
《馬戲團》Travelling Circus (Gánh xiếc rong ) 1989

美國自主電影新貌


一直以來,辛丹士和多倫多電影節都是美國獨立電影人才輩出的搖籃。可是踏入2000年後,片商購片態度轉趨謹慎,而且多為迎合主流觀眾口味,以致許多具質 素的獨立電影缺乏支持,失去面世機會。尤其是在香港,市場萎縮令這類片種放映機會少之又少。因此,今屆電影節的「美國自主電影新貌」環節,搜羅近三年來多 部非主流荷里活的電影,部分作品更已入圍角逐奧斯卡,其他的亦廣受好評。

放映電影包括:


《凍死骨》 Winter's Bone 2010
《生煙草之味》 Jess + Moss 2011
《看不見的深淵》 Aardvark 2010
《砰嘭!》 Kaboom 2010
《小城記事》 Littlerock 2010
《忽然搭錯基》 Humpday 2009
《三國錯》 Ballast 2008
《冰河劫》 Frozen River 200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