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Guru Dutt的故事 (九) : 重振旗鼓

經歷《Kaagaz Ke Phool》滑鐵盧的慘痛後, Guru Dutt整裝待發. 1960年, 他保送V.K.Murthy出外學習彩色攝影技術. V.K.Murthy在希臘觀摩《The Guns of Navarone /六壯士》(1961) 的製作, 負責替影片攝製的是英籍攝影師 Oswald Morris.(作品包括《Look Back In Anger/少婦怨》及《Lolita/一樹梨花壓海棠》)

Bollywood在六十年代初開始嘗試拍攝彩色電影, 但成本極高, 並非所有電影公司負擔得起. Bollywood採取折衷的辦法: 在黑白電影中, 加入彩色電影的歌舞場面點綴, 作為影片上映時的賣點. Guru Dutt對彩色電影也有心動的念頭. 於是找出買下版權已久的短篇小說《Jhalak》 (A Glimpse) 改篇, 開始著手製作《Chaudhvin Ka Chand》(Fourteenth Day of the Moon, aka Full Moon, 1960). 影片由Guru Dutt、Waheeda Rehman、好友Rehman及Johhny Walker主演.


《Chaudhvin Ka Chand》如同Guru Dutt《Mr & Mrs'55》和《Pyaasa》, 以男女錯摸為楔子, 發展出悲劇意味甚濃的愛情故事. 影片講述Nawab (Rehman) 在市集驚鴻一瞥, 執意要找出心中女神, 更將素未謀面的相親對象, 轉讓給好友Aslam (Guru Dutt) . 婚禮上, Aslam驚嘆妻子Jameela (Waheeda Rehman) 的美貌, 而她就是當日與Nawab擦身而過的女子. Aslam知道好友愛上自己的妻子, 不惜委曲求全, 故意流連妓院, 以圖令Jameela死心. 但Jameela對丈夫忠貞不二. Nawab得悉Aslam打算犧牲自己後, 打消結婚的念頭, 自行了斷.



Aslam (Guru Dutt) 與Jameela (Waheeda Rehman)



銀幕上下的知交: Guru Dutt, Rehman, Johnny Walker

Guru Dutt沒有打算執導《Chaudhvin Ka Chand》, 反而找來另一位資深導演Mohammed Sadiq. 不少人勸阻Guru Dutt, 他們都認為事業跌至谷底的Mohammed Sadiq已經完蛋:「你是一個好導演, 為什麼要將這套電影交給一個毫無市場價值的導演? Mohammed Sadiq的影片差透了!」(Mohammed Sadiq執導的電影不賣座) Guru Dutt深明電影行業一沉百踩的涼薄, 不但沒有換掉Mohammed Sadiq, 更幫助對方渡過經濟難關. Waheeda Rehman憶述Guru Dutt怎樣為Mohammed Sadiq護航: 「不論他所拍的電影是好壞, 一個好人就是一個好人.」

Guru Dutt堅持要Mohammed Sadiq擔任《Chaudhvin Ka Chand》的導演, 並不是因為《Kaagaz Ke Phool》失敗的陰影作崇. 《Chaudhvin Ka Chand》以穆斯林為背景, 而Guru Dutt並不熟悉伊斯蘭教的習俗, 他寧可讓一位伊斯蘭教系導演拍攝, 也不願隨便製作, 令伊斯蘭教觀眾失望. 這也就是Guru Dutt獨排眾議、力保Mohammed Sadiq的理由. Mohammed Sadiq不負Guru Dutt厚望, 《Chaudhvin Ka Chand》手法優美, 曲詞悅耳, 大受觀眾歡迎. 《Chaudhvin Ka Chand》收復《Kaagaz Ke Phool》的失地, 成為Guru Dutt商業上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也造就Bollywood史上其中一套愛情電影經典.


《Chaudhvin Ka Chand》公映盛況




class="gl_align_center"



《Chaudhvin Ka Chand》彩色場面, 據說亦由Guru Dutt幕後操刀

2010年4月29日星期四

Guru Dutt的故事 (八) : 錯估形勢


Kaagaz Ke Phool/紙花》(Paper Flower, 1959) 在1959年10月於孟買上映. 首映禮盛況空前, 連當時的副總統薩瓦帕利‧拉達克里希南 (Dr.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都出席觀影. 《Kaagaz Ka Phool》公映後, 外界旋即大力抨擊. 電影雜誌Filmindia 狠批: 「《Kaagaz Ke Phool》完全是一套平平無奇的闊銀幕電影: 令人沮喪、故事斷裂手法沉悶.觀眾和影評人毫不接受Guru Dutt的新作, 部份城市甚至在影片上映一星期後便草草落畫.

只有V.K.Murthy 的創新攝影技術備受肯定. 他連同著名美術指導M.R. Achrekar贏得Filmfare獎項. V.K.Murthy在《Kaagaz Ke Phool》大膽運用光影製作戲劇效果 (他更嘗試以鏡影入光), 凌駕於對白和音樂之上. 不少人向V.K.Murthy表示: 「影片的攝影遠比故事吸引.《Kaagaz Ke Phool》整體上比《Pyaasa》更具實驗性, 單是攝影機運動、鏡頭運用, 遠非當時Bollywood電影所載. 唯一的問題是Johhny Walker的滑稽演出, 跟全片的陰鬱格格不入. (即使觀眾喜歡Johhny Walker, 也無法令他們接受《Kaagaz Ke Phool》)



Suresh (Guru Dutt) 與Shanti (Waheeda Rehman) 在片廠一角



Guru Dutt (中) 與V.K. Murthy (右)

Guru Dutt邀請詩人Kaifi Azmi (Shabana Azmi 的父親) 替《Kaagaz Ke Phool》撰寫歌詞. Kaifi Azmi撰寫的《Waqt he kiya kya hassen sitam》(Time has inflict such sweet cruetly) , 由Geeta Gutt幕後代唱, 貫穿全片. Kaifi Azmi 年輕時加入印度共產黨, 後來轉入地下組織工作, 輾轉加入電影行業.《Kaagaz Ke Phool》的失敗令Kaifi Azmi一度不輕易答應撰詞的工作. 但不論《Kaagaz Ke Phool》還是Guru Dutt, Kaifi Azmi 都讚不絕口.



Kaifi Azmi

Kaifi Azmi 說:「Guru Dutt是個十分勤力的人, 他比任何一位工作人員更早到達片場 (提早工作是Guru Dutt的習慣, 《Kaagaz Ke Phool》男主角Suresh亦如是) . 我們的合作相當愉快. 論技術《Kaagaz Ke Phool》是Guru Dutt最好的作品, Guru Dutt沒有將主旨清晰帶出. Guru Dutt對自己的事情, 一向都是不解釋清楚: 陷入危機的婚姻、一改再改的劇本、拍攝完成後被刪除的片段... 《Kaagaz Ke Phool》的失敗對Guru Dutt影響很大, 他失去信心. 我相信歌詞上所描寫的: 『我所看到世界上的友誼, 都拋棄了我, 一個接一個 (I have seen what friendship the world offers, all have abandoned me, one by one) , 是他的個人感受. 」




Raj Khosla 憶述Guru Dutt在首映禮後, 獨自坐在戲院一角, 對他訴苦:「我也許不懂怎樣與人溝通, 有些地方出了問題... 為什麼觀眾不明白我?」 從此 Guru Dutt對《Kaagaz Ke Phool》不提一句 (直到1963年, Guru Dutt接受Filmfare訪問, 承認觀眾不接受電影走得太前) . Raj Khosla 說:「他為這部影片付出多少代價! 儘管現在對《Kaagaz Ke Phool》重新作出評價, 但Guru Dutt永遠沒有恢復過來. 他覺得整個世界令他窒息. 他不在乎金錢上的損失, 錢財對他毫無意義. 他受傷, 是因為人們不明白他.」



Shanti (Waheeda Rehman)

外界普遍認為《Kaagaz KePhool》就是Guru Dutt自己的故事: 事業危機、婚姻失敗、與一手發掘的女演員 (Waheeda Rehman) 發生婚外情. 關於這種說法, 其實不盡不實. 有人認為《Kaagaz Ke Phool》的 Suresh, 其原型是Guru Dutt的恩師Gyan Mukherjee (Guru Dutt在《Pyaasa》片頭字幕向他致敬) . 現實上Guru Dutt亦不如片中的Suresh.《Kaagaz Ke Phool》後, Guru Dutt的事業不見滑落. 除卻演戲, 他製作的《Chaudhvin Ka Chand》(1960) 和《Sahib Bibi Aur Ghulam》(1962) 票房與口碑都一致叫好.

Guru Dutt拍攝《Kaagaz Ke Phool》最終目的, 就是藉著Suresh 這個角色, 呈現印度三十至四十年代電影片廠從輝煌到衰落的歷史, 並譴責價值觀錯誤的電影行業. 當中加入了Guru Dutt自己的元素: 熱愛電影與攝影、尊重與包容工作人員 (女臨記哺乳一幕, 與《Pyaasa》窮母親跳舞如出一徹) ... 只是觀眾實在難忘《Pyaasa》的絕地反彈, 難以接受《Kaagaz Ke Phool》的悲劇格局和實驗構成. 《Kaagaz Ke Phool》成為Guru Dutt最後一次執導的電影. 他認為如果再執導筒, 會為自已帶來不幸!

2010年4月23日星期五

Guru Dutt的故事 (七) : 內心抗爭


Guru Dutt與長子Tarun, 次子Arun, 妻子Geeta Dutt (1961)

到底Guru Dutt是個怎麼樣的人? 與他共事的人, 無不認同他在工作上的謙遜、才能和執著: Raj Khosla、Abrar Alvi、V.K. Murthy、Waheeda Rehman經他一手提拔, 眾人佩服之至. 親人認為他熱愛家庭: 弟妹強調他的友愛, 子女懷念他的親切. 性格決定命運. 是怎樣的際遇和改變, 令Guru Dutt在電影生涯前後判若兩人?

正如上文提及, 電影改變了Guru Dutt的人生. 電影的魔力引領他極度投入工作, 但也使他與親人關係逐漸疏離. Guru Dutt生前從沒有公開談及自己的個人生活. 妹妹Lalitha指Guru Dutt早年的經歷, 大大影響了他的人生觀與處事方式. Guru Dutt進入電影事業後, 開始孤立自己, 不易向人透露內心世界, 即使是手足也無言以對; 幼弟Devi說他性格太沉重. 次子Arun說他偏愛長子Tarun, 父子倆相處時間甚少; Abrar Alvi指Guru Dutt不愛交際, 性格內向; Dev Anand不認同他拍攝題材消沉的電影; Raj Khosla慨嘆Guru Dutt『成也電影, 敗也電影』 .... 然而二弟Atmaram的觀點最令人震撼, 也揭露Guru Dutt不為人知的一面.


Guru Dutt與他的金毛尋回犬



Dev Anand出席Guru Dutt的婚禮

Atmaram認為兄長生性浪漫, 不是個滿足於正常生活的人. Guru Dutt是個無拘無束的獨行俠, 外人不易理解他的行事作風. 他不在乎人際關係、不加入任何組織、不向任何勢力靠攏, 卻被傳統所困. Atmaram更指, 雖然Guru Dutt熱愛家人, 但他認為自己對家庭沒有特別責任. Guru Dutt絕非涼薄之人, 但他寧可投身他認為更有意義的電影事業. 電影讓Guru Dutt走向與眾不同的位置, 他想創造藝術的抱負, 更不為其他人所明白.



Guru Dutt與Geeta Gutt

Guru Dutt與Geeta Dutt真心相愛而結合, 但兩人貌合神離: 一個不愛交際, 一個擅於應酬. Atmaram慨嘆: 他們實際上並不合得來. Guru Dutt遇上Waheeda Rehman後, Guru Dutt夫妻倆的關係急轉直下. 從執導生涯開始, Guru Dutt一直尋找他的銀幕繆思, 而Waheeda Rehman就是他的女主角. 外人始終無法得知Guru Dutt與Waheeda Rehman是否戲假情真 (Guru Dutt與Waheeda Rehman的往來, 大概就如《Kaagaz Ka Phool》(1959) 的導演和女演員的關係一樣), 但從Geeta Dutt的即時反應可推測一二: 從此她借酒消愁, 嚴重影響了她的歌唱事業. 即使女兒Nina的出生緩和了夫婦倆的關係, 卻無助填補Guru Dutt與Geeta Dutt之間的鴻溝.

在《Kaagaz Ka Phool》之前, Guru Dutt曾計劃拍攝名為《Gouri》的電影, 故事講述雕塑家遇上妓女, 激發創作靈感的愛情悲劇. 女主角由妻子Geeta Dutt擔任. Guru Dutt打算將《Gouri》製作成為印度第一套闊銀幕電影. 但Guru Dutt與Geeta Dutt之間的關係日趨惡化, 無法繼續合作. Guru Dutt同時計劃的另一部電影《Raaz》, 改篇自Wilkie Collins的《The Woman in White/白衣女郎》(Waheeda Rehman一人分飾兩角), Guru Dutt不滿意初步製作效果, 也放棄了拍攝計劃. (《Raaz》成為Raj Khosla 執導、懸疑電影《Woh Kaun Thi》的藍本) . 《Pyaasa》的成功令Guru Dutt更有野心再創造另一次奇蹟, 但他沒料到《Kaagaz Ka Phool》竟會是電影生涯上事先張揚的終結點.



Geeta Dutt在《Gouri》的造型照



Guru Dutt與Waheeda Rehman 在《Raaz》的造型照

2010年4月20日星期二

Guru Dutt的故事 (六) : 成就傑作


Pyaasa/求之不得》(The Thrist one, 1957) 公認為Guru Dutt電影生涯的第一套傑作 (Abrar Alvi 將故事易名為《Pyaasa》 , 又將主角從畫家改寫成為詩人) . 多年來, Guru Dutt對《Kashmakash》(Conflict/Struggle) 這個帶有自傳成份的故事念念不忘. 從《Pyaasa》故事上, 不難看出主角Vijay帶有Guru Dutt年輕時的影子. 換句話說, Guru Dutt就是他的角色.

《Pyaasa》的Vijay是企圖在自己身處社會上立足的局外人. 他受過高深教育, 才情橫溢, 出口成詩, 卻受盡家人白眼、在街頭露宿、三餐不繼 (比《Mr & Mrs'55》的漫畫家還要悲慘). 連雇用他當苦力的有錢人 (由演過Satyajit Ray《Parash Pathar》(智者之石, 1958) 的孟加拉籍演員Tulsi Chakrabarty客串) 打賞給他的錢幣都是假的. 當大眾認同Vijay的才能時, 他卻選擇放棄浮雲般的名利. Vijay置身濁流之中, 仍然保持高尚的情操, 是他的不幸, 也是他難能可貴之處. 而能夠與Vijay分享人生的知音, 也是另一個被社會蔑視的局外人: 妓女Gulab (Waheeda Rehman).


Vijay (Guru Dutt)


Guru Dutt本來屬意由MadhubalaNargis分別擔任《Pyaasa》兩位女角: 詩人舊愛Meena與妓女Gulab. Guru Dutt與Madhubala在《Mr & Mrs'55》合作愉快, 對Madhubala相當欣賞. 但他亦考慮到角色戲份的吃重和討好程度, 兩位女演員可能會為此不和 (同年的《Mother India》將Nargis的聲勢的推向高峰). 因此Guru Dutt決定另行物色人選. 在Raj Khosla《C.I.D.》牛刀小試的Waheeda Rehman, 被分配飾演Gulab、新人Mala Sinha飾演Meena.



Gulab與Meena (Waheeda Rehman, Mala Sinha)

Guru Dutt的老朋友Johnny Walker, 本來被安排飾演詩人主角的勢利朋友. Guru Dutt也考慮到觀眾不接受Johnny Walker從深入民心的笑匠, 搖身一變成為負面人物, 因此也保留了Johnny Walker丑角的位置 (代表Guru Dutt電影世界內的善良). 冷酷書商Mr Ghosh由Guru Dutt另一好友Rehman擔演. Rehman從影後不久, 認為自己更適合演配角. 他在Guru Dutt電影世界長期擔任綠葉 (《Chaudhvin Ka Chand》、《Sahib Bibi Aur Ghulam》) .

Guru Dutt最初打算起用 Dilip Kumar (他正是Madhubala的初戀對象, 兩人合作的《Mughal-e-Azam》為Bollywood另一史詩式經典) 擔任Vijay一角. 然而Dilip Kumar在《Pyaasa》拍攝的第一天便缺席. 多年後, Dilip Kumar 解釋他的失場是因為《Pyaasa》的Vijay太像《Devdas》的男主角, 亦即他本人在1955年主演《Devdas》的角色. (《Devdas》是印度著名通俗文學作品, 亦是《Kaagaz Ke Phool》的戲中戲) , 結果Guru Dutt又得親自上陣.

《Devdas》與《Pyaasa》在角色上也有相似之處. Devdas、青梅竹馬Paro、知己Chandramukhi的三角關係, 就如《Pyaasa》的Vijay、舊愛Meena及妓女Gulab. Gulab與Chandramukhi同樣為男主角默默付出而不求回報的性情, 更如出一徹. 《Devdas》強調Devdas的悲觀與自毀, 失去救贖的機會; 《Pyaasa》的Vijay在乎世界怎麼評價自己. 他比Devdas幸運 (Vijay的『犧牲』形象與Meena閱讀《Life》雜誌封面上的耶穌像互相呼應), 也讓他看清世俗的可笑.

綜合Guru Dutt的親人和同僚的印象和意見, 他們都一致認為Guru Dutt對電影極度執著. Guru Dutt是缺乏信心, 還是心思熟慮? 從《Pyaasa》拍攝過程上, 也許看到一點啟示.

Guru Dutt既躊躇滿志, 又缺乏自信. 每一次拍攝完畢, 都向助手詢問意見 (Guru Dutt自覺有不妥之處, 要求Abrar Alvi反映意見. Abrar Alvi愈慢條斯理, 令Guru Dutt愈加不耐煩). Guru Dutt弟弟Atmaram指Guru Dutt是個完美主義者、Abrar Alvi承認Guru Dutt十分固執, 不滿意的場面和對白要一拍再拍 (Meena重遇Vijay一幕, 重拍達78次以上), 直到滿意為止、演員Mehmood (飾演Vijay兄長) 憶述《Pyaasa》的重拍次數, 足可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攝影師V.K.Murthy的表現不符合Guru Dutt的要求, 在片場急得流下男兒淚....



Gulab (Waheeda Rehman)


儘管Guru Dutt對自己、演員和工作人員的要求達到苛刻程度, Waheeda Rehman卻認為Guru Dutt的指導, 對她演繹Gulab很有幫助. 她也指出Guru Dutt不斷重拍, 以求達到最佳效果, 但他對演員充滿耐性, 不會強迫演員. Waheeda Rehman憶述Vijay與Gulab在天台一幕, 她無法領會Gulab對Vijay想親近而不可為的感覺. Guru Dutt費盡唇舌解釋, Waheeda Rehman仍然一籌莫展. 這時, Guru Dutt要求攝影師關掉水銀燈, 與Waheeda Rehman單獨對話. Guru Dutt問: 『你平生最愛的人是誰? 』Waheeda Rehman回答: 『是我的父親, 因為他對我最好.』Guru Dutt講下去: 『令尊是否已去世了? 幻想他仍然在生, 就站在那裡, 你不明白為什麼要害怕他, 但你仍然走上前, 有種力量將你拉向他, 你就像快要死亡, 趕緊去擁抱他.』話說到這裡, Waheeda Rehman開始想念她的父親, Guru Dutt確定Waheeda Rehman進入狀態, 吩咐攝影師準備拍攝.


Vijay (Guru Dutt)

Guru Dutt的同僚與影片發行商都認為《Pyaasa》題材過於嚴肅陰鬱, 擔心電影會失敗收場. 影片原以Vijay話別Meena、離開後不知所終為止. 影片發行商看後, 認為觀眾不會接受如此隱晦的結局, 要求Guru Dutt重拍一個較完滿的結局. Abrar Alvi認為《Pyaasa》的Vijay應該留下與制度抗爭到底, 但Guru Dutt否定了這種可能性. 最後他補拍了現存的結尾: Vijay與Gulab攜手走向日出. Guru Dutt的說法是: 『滿足了觀眾的情緒.』片末一幕無疑是抗爭下的妥協, 但觀眾及影評人均認為無損影片及角色上的風格和立場.

如果電影改變了Guru Dutt, 《Pyaasa》就是他的人生分水嶺. 《Pyaasa》將他帶上藝術高峰, 也為他埋下日後人生走往下坡的伏線.

伸延閱讀:

自白書《Pyaasa》

Bollywood in Hong KongPyaasa 求之不得 -鞭撻偽善社會的經典傑作

2010年4月17日星期六

破解《Om Shanti Om 》經典歌舞場面 ( 轉載)

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會懂得找Bollywood電影、為什麼會知道Bollywood影人影事. 其實是『畫鬼腳』的追蹤方式, 讓我找到蛛絲馬跡.



兩年前, 雖然將《Om Shanti Om》大部份演員和背景認出來, 然而片中那數場重拍自Bollywood舊戲的場面, 我始終沒辦法真正知道來自哪些Bollywood Classics.

近日狂追Guru Dutt電影, 找到Dev Anand 的《Jewel Thief》, 在『追蹤』女主角Vyjayanthimala的過程中, 發現有人將《Om Shanti Om 》的名場面找出源頭了!

如果愛在寶萊塢(Om Shanti Om)──深度解析Dhoom Tana

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

Guru Dutt的故事 (五) : 喜劇報捷


《Aar Paar》的成功, Guru Dutt穩步上揚, 有信心製作下一部作品《Mr & Mrs '55 / 55年的夫妻》. 這部喜劇加入更具爭議性的社會議題: 離婚. 1954年, 印度通過離婚法案, 女性有權提出離婚. 有人認為《Mr & Mrs '55》反對西方文化、褒揚印度傳統文化 (表揚家庭婦女的偉大, 反之將女權主義者描繪成洪水猛獸), 也許Guru Dutt未必如此刻意. 反過來說, 《Mr & Mrs '55》是Guru Dutt最受美國荷里活電影影響的作品.

Abrar Alvi 曾寫過名為《Modern Marriage》的故事, Guru Dutt知道後大表興趣, 並提議參考某些美國脫線喜劇電影 (Screwball Comedy) 的假結婚橋段, 再加上當時熱烘烘的離婚話題, 《Mr & Mrs '55》的架構由此展開.

演員陣容方面, 本來考慮選用Sunil Dutt出演男主角Preetnam, 但無心插柳的Guru Dutt注定要擔此大任 (Guru Dutt多次想找Nargis夫婦倆合作, 始終無法成事, 因此傳出Nargis夫婦耿耿於懷的流言). 其他配角們都是Guru Dutt的御用班底: Johnny Walker (Preetnam的沙煲兄弟Johny)、Lalita Pawar (女權至上的姑姐) 、Tun Tun (Johny的胖媽媽, 又名Uma Devi) 、Kum Kum (Preetnam的嫂嫂) . 至於女主角Anita, Guru Dutt鎖定由Madhubala擔任. 有人建議他易角, 但Guru Dutt獨排眾議.


《Mr & Mrs '55》的Guru Dutt 與Madhubala

Madhubala (1933-1969) 是Bollywood影壇上其中一位最成功的女演員. 自童角出身, 在《Mr & Mrs '55》前已成名. 大眾對她的表演評價不俗, 但其時仍未晉身一線演員的行列. Madhubala的電影事業起伏甚多, 曾被視為票房毒藥, 後來憑著史詩式愛情電影《Mughal-e-Azam》(1960) 確立影壇地位. Madhubala的事業幾乎完全受其父親控制: 她不會在下午六時半後工作, 起居飲食全由家人親自照顧. 圈中人因此認為Madhubala是個耍大牌的麻煩演員. 實情是Madhubala患有嚴重的心臟病, 後被確診為先天性心漏症, Madhubala的家人一直對外隱瞞她的病情.

製片S.Guruswamy擔心Madhubala (和她的『星爸』) 難與Guru Dutt合作. 出乎意料之外, Madhubala非常合作, 全情投入《Mr & Mrs '55》的演出. Guru Dutt為她度身訂造的一幕泳池歌 《Thandi hawa kaali ghata》(Geeta Dutt幕後代唱), 更成為印度家喻戶曉的金曲.


Madhubala與Guru Dutt在泳池排練




充滿節奏感的《Chal diye banda nawaz

Guru Dutt夥拍Madhubala產生極富喜劇感的化學作用. Guru Dutt 延續《Aar Paar》的角色, 在《Mr & Mrs '55》飾演失業的漫畫家 (片中漫畫出自印度著名漫畫家 R.K.Laxman 的手筆) , 加倍發揮他的表演才能 (其實他對演戲仍沒抱有太大信心) . Madhubala活潑生動, 更替影片增添魅力. 《Mr & Mrs '55》也顯示Guru Dutt建立的獨特電影語言趨向成熟: 演員自然的演出、妙語如珠的對白、流暢的鏡頭移動、創新的特寫鏡頭 (像男女主角的眉來眼去、大膽將近鏡對準歌手的臉)、黑白反差攝影、用之適宜的配樂 (片中更插入爵士樂曲) ... 《Mr & Mrs '55》大受歡迎, 替Guru Dutt 打了一枝強心針.

《Mr & Mrs '55》後, Guru Dutt Movies Private Ltd 製作C.I.D》(1956), 由Raj Khosla執導, Guru Dutt遵守承諾, 讓好友Dev Anand 再次在他的電影中演出, Guru Dutt只負責監製一職. 《C.I.D》成績不俗, Guru Dutt更發掘了未來的繆思 Waheeda Rehman.

同年, Guru Dutt執導《Sailaab》(The Flood) , 純粹為了還人情債─影片由妻子Geeta Dutt兄弟、Mukul Roy的電影公司製作, Geeta Bali主演的愛情電影.《Sailaab》 除了Abrar Alvi編寫對白外, Guru Dutt團隊任何一位成員均沒有參與其中. S. Guruswamy更直言影片『根本不是我們的製作』. 《Sailaab》票房失敗, 更導致Geeta Bali無力償還債務而宣告破產.

伸延閱讀: Guru Dutt監製的《C.I.D》

2010年4月9日星期五

Guru Dutt的故事 (四) : 屢敗屢戰


1952年9月, Guru Dutt與Haridarshan Kaur (Geeta Bali姊姊) 合組的H.G.Films出品, 開拍《Baaz》(The Falcon) , Guru Dutt親自出演男主角. 《Baaz》講述十六世紀印度村民對抗葡萄牙海盜的歷險故事.《Baaz》以高成本投入製作, 但整體製作上仍有不理想的地方 (Guru Dutt的表現也平平).



《Baaz》的失敗嚇怕了Haridarshan Kaur, 因為Geeta Bali拿取的片酬, 遠不能彌補蝕本的差額. 製片人員Guruswamy 認為《Baaz》的失敗在於過於側重特技效果 (故事的重要場景海盜船, 效果像玩具船). 攝影師 V.K.Murthy認為《Baaz》既以女角 (Geeta Bali) 對抗外敵為主線, 應該拍成動作片, 但Guru Dutt一意孤行, 堅持拍成愛情片.

Guru Dutt弟弟Atmaram卻指出, 《Baaz》的失敗是因為Guru Dutt跟一群資深編劇合作不來. 《Baaz》 的對白, 其實是編劇一邊撰寫, 一邊朗讀, 再進行修改, 如此來回三四十次之多. 這群老編劇大多出身自舞台劇, 認為電影角色與對白重於一切, Guru Dutt則追求電影語言的視覺感受. 編劇人員不滿意Guru Dutt便罷寫, 使他無可奈何.

與這群編劇長期周旋下, Guru Dutt積累頗多不愉快的經驗. 直到法律系畢業生Abrar Alvi 的出現, Guru Dutt的電影創作路上終於出現曙光.

Abrar Alvi 本想成為演員, 經從事演藝的親友介紹下, 到《Baaz》片場參觀, 結識了Raj Khosla. Raj Khosla問他可否嘗試將《Baaz》的對白重新編寫, Gutt Dutt對此十分滿意, 邀請Abrar Alvi替下一部作品《Aar Paar》(1954) 擔任對白創作.


Guru Dutt與Abrar Alvi

Guru Dutt認為電影需要注入新的力量、新的原創性, Abrar Alvi正是他的同路人: Abrar Alvi的劇本透過角色對話, 反映他們的社會及宗教起源, 並以寫實及妙問妙答的形式, 賦予角色獨特的個性. 從此 Gutt Dutt與Abrar Alvi 展開長期合作的關係, Guru Dutt後期最重要的作品如《Mr & Mrs' 55》, 《Pyaasa》, 《Kaagaz Ke Phool》及《Sahib Bibi Aur Ghulam》均出自Abrar Alvi之手. 兩人在工作以外, 也結下深厚友誼. Abrar Alvi也是追隨Guru Dutt至最後、最了解Guru Dutt的朋友.

《Baaz》的失利, 標誌著 Guru Dutt與Haridarshan Kaur/Geeta Bali結束合作關係. H.G.Films原定 Guru Dutt與Geeta Bali再合作一套有關計程車司機的電影《BMT 112》, 最終改為《Aar Paar》, 由Guru Dutt真正自組、全權主理的Guru Dutt Films Private Ltd出品及製作.



《Aar Paar》(This side or that, aka Head or Tails, 1954) 的故事背景仍然帶點Guru Dutt前期作品的影子: 市井小人物被捲入犯罪活動. 但《Aar Paar》與之前所有作品大有不同, 影片奠定Guru Dutt日後的基調: 『An Unemployee with Golden Heart』的形象、受階級觀念阻隔的愛情、對社會更具寫實的描繪. 後來的《Mr & Mrs' 55》(1955) 亦沿用這個劇本架構.

Guru Dutt討厭徒具空泛的歌舞場面, 他與編曲家、填詞人將歌唱內容用以表達片中人物所思所想. 出自舞蹈的Guru Dutt決定捨舞取歌, 去蕪存菁, 成為Guru Dutt電影的一大特色.



Guru Dutt亦開始將個人生活經歷放進電影裡頭. 《Aar Paar》的計程車司機 (Guru Dutt) 與車房千金 (Shyama) 的愛情線, 源自Guru Dutt年輕時在加爾各答與一位旁遮普 (Punjabi) 女孩的友誼 (旁遮普女孩的父親反對兩人來往). Guru Dutt幼弟Vijay憶述, Guru Dutt在電影中經常獨步的鏡頭 (如《Mr & Mrs' 55》, 《Pyaasa》) , 則是Guru Dutt父母吵架時, Guru Dutt獨自走出屋外避風頭的親身經驗.




《Baaz》的失敗經驗令Guru Dutt對演戲有了猶豫.《Aar Paar》選角上, 再一次重現Guru Dutt親自上陣的事件. Guru Dutt打算再找Geeta Bali的丈夫Shammi Kapoor, 但Shammi Kapoor再度撞期而推卻. 這次, Guru Dutt小心翼翼, 不料他那帶點卓別靈風格的演出卻頗為受落. 他的獨特演繹在《Mr & Mrs' 55》終於得以盡情發揮.

《Aar Paar》上映同年, Guru Dutt與Geeta Roy結成夫妻.

2010年4月5日星期一

庶民情懷《淺草之燈》(The Light of Asakusa)


看島津保次郎的《淺草之燈》, 不難看到有點小津安二郎或清水宏早期電影的味道. 應該反過來說, 他們的電影都各自互相影響. 《淺草之燈》 寫實地描寫了戰前淺草藝人的生活, 不忘反映現實. 調子輕快, 看得舒服.

島津保次郎偏好描寫兄妹之情. (電影節沒有選映的《兄與妹》(1939) 便是以兄妹關係為故事)《淺草之燈》的上原謙高峰三枝子, 似是 《鄰家的八重》的延續 (高峰三枝子的形象也跟逢初夢子如此相似). 山上 (上原謙) 經常以大哥哥身份, 關心入世未深的麗子 (高峰三枝子) , 訓示她不要任人左右, 麗子視他如親兄般尊敬. 小妹有難, 劇團上下齊心協助脫險. 那個借出一百日圓、救急扶危的香取, 便是年輕的笠智眾!



麻煩在團長妻子、劇團首席女演員 (杉村春子) 受賄, 從中作梗. 有趣是導演透過團長妻子口中, 得知山上其實對麗子也有傾慕之情. 山上卻讓愛予傾慕麗子的畫家神田. 看到最後, 不免覺得遺憾! 山上將麗子付託畫家暫時照顧, 畫家經不起鄰居的要求, 向眾人引見麗子. 山上回來, 發現眾人聚賭, 生氣得向畫家揮拳. 畫家真的是麗子的好對象嗎?

島津保次郎沒有著墨太多, 深明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聚散如常的道理. 片中劇團成員各有出路, 團長甚至得到撰寫戲劇歷史的差事, 也挽回妻子, 未嘗不是好事. 山上到大阪展開新生活, 結尾也是頗樂觀的. 這份庶民情懷點到即止, 恰到好處.

上原謙與高峰三枝子都是戰前成名的松竹系演員. 影片中大哥哥的暗戀無疾之終, 但故事冥冥之中並不完全中斷. 成瀨巳喜男的《》(1953) , 特意找來已屆中年的兩人, 飾演一對面臨婚姻危機的中年夫妻, 當然《妻》也不是島津式電影. 上原謙與高峰三枝子在年老後仍有合作 (替日本國鐵宣傳的溫泉廣告), 兩人後來的際遇是另一個故事了. 《淺草之燈》正好紀錄了他們年青時代的珍貴演出.
伸延閱讀: 日本電影巨匠島津保次郎

2010年4月4日星期日

極權的敵人是女人《獨裁者的情人》(Vincere)


臭名昭彰的政治名人, 隨著失勢倒台, 身邊的人多數沒有好下場. 古今中外, 例子多不勝數. 遺下的少數幸存者, 亦要承受昔日與虎謀皮的罪名渡過下半生. 馬可貝洛奇奧 (Marco Bellocchio) 卻偏要選擇《獨裁者的情人》(Vincere) , 一個非正非邪的人物.

影片在意大利國內掀開不少負面評論, 大多數認為貝洛奇奧以野史為實, 將影片拍得一廂情願, (如同馬來西亞的《夜明》, 發掘孫中山與妾侍的關係、要還原孫中山『我不負卿』的正面形象) , 時序亦似乎與事實有所出入.



正是歷史沒有對錯之分, Ida Dalser的故事才顯得悲涼. 她不算得是助紂為虐, 因為男方從來都是一個有野心的人, 獨裁者不單是由她製造出來. 從影片開首已知這個女子的立場如何: 受墨索里尼挑戰權威的魅力吸引, 主動向對方示愛, 心甘情願資助對方辦報, 從頭到尾沒講過後悔. 可惜她誤解政治這玩意, 改變人的力量不是愛, 而是權力. 為了建立完美形象, 爭取政治籌碼, 墨索里尼不惜抹走過去以保聲譽. 女方癡心錯付, 展開連場個人抗爭行動, 結果自己與兒子死得不明不白.



別人勸 Ida Dalser收手, 她的答案是: 『我奉獻了一切, 還會有什麼將來?』張偉雄說墨索里尼『借錢唔還』, 好笑之餘, 也想起某套喜劇的對白. Ida Dalser寄予怎樣的夢想在墨索里尼身上? 其實, 她傾慕墨索里尼甚於政治, 政治於女方而言, 只是讓男方激發更多個人魅力的催化劑而已. 後段的激烈行為, 只針對墨索里尼一人而出發, 與政治一點關係也沒有. 雖然有人認為明哲保身是最佳過渡辦法, 但較之群體面對白色恐怖而若無其事, 眾人皆醉我獨醒的Ida Dalser, 放緒在冷漠的世界上, 這種精神又何其難得.

有人打趣形容如果貝托魯奇是李白, 貝洛奇奧就是杜甫. 不錯, 貝洛奇奧與貝托魯奇同期出道, 前者名氣不及愛『異色攪作』的後者, 但貝洛奇奧向來以探討意大利歷史及政治現狀見稱. 以一個意大利歷史上幾乎不留名的人作為電影題材, 反證『歷史』的荒謬, 貝洛奇奧的動機也就理所當然了.




伸延閱讀:

瑪嘉烈自白書 Vincere

Wordy
獨裁者的情人

過程就是地獄的開端《緊張大師的無間地獄》(Henri-Georges Clouzot's Inferno)


去年在Youtube看到《地獄》(L'Enfer/Inferno, 1964) 的片段, 還道只是『有趣片花』. 想不到法國的紀錄片製作人, 竟然可以將拍不成的電影重新出土 (也許要感謝上天, 安排一次『電梯懸案』的契機, 就像黑色電影的情節). 導演是克魯索 (Henri-Georges Clouzot), 女主角是羅美雪妮黛 (Romy Schneider), 單是這兩位人物, 就足夠說服影迷入場.

關於克魯索, 我只看過一套《烏鴉》(Le Corbeau, 1943), 也知道他是所謂的法國希治閣. (網友Horace Chan 對克魯索電影甚有心得, 可作參考) 這部斷尾的《地獄》向來默默無聞, 研究影史的學者和影評人從沒提過, 雪妮黛生前隻字不提, 影片就比克魯索的電影更迷離.

60年代初, 克魯索受到妻子Vera Clouzot 急病去世的打擊, 暫別影壇. 回來後發現時不我與. 法國新浪潮冒起, 克魯索被視為過氣的象徵 (諷刺是杜魯福極度讚賞的希治閣, 正是克魯索的勁敵). 與其《地獄》是克魯索受《八部半》所啟發, 倒不如是緊張大師力挽狂瀾.


可惜, 《地獄》拍了三星期 (時間沒有攪錯), 製作人員難以忍受克魯索的反覆無常、男主角藉詞生病辭演、易角於事無補、克魯索心臟病發送院, 緊張大師的野心計劃就此告終. (克魯索將《地獄》部份構思, 轉移到最後作品《La Prisonnière》. 查布洛買下《地獄》的劇本, 拍下94年版本. 巧合是女主角Emmauelle Beart, 正是仰慕雪妮黛而當上演員)



當時的克魯索確實在力挽狂瀾, 認真面對時代轉變. 對號入座, 丈夫一角就是克魯索自己、妻子是搖搖欲墜的電影事業、極具震撼力的視覺效果, 不止是嘗試突破, 更源自大師的內心交戰, 比《八部半》的夫子自道不惶多讓. 倘若《地獄》拍得成, 不只電影史、克魯索和雪妮黛的下半生, 也可能被改寫. 遺下的毛片沒有提供影片的結局 (紀錄片更特意找演員模仿劇本內的演出). 然而, 克魯索的探索被中斷 (是否失敗, 則見仁見智) , 便是 《地獄》真正的結局.

反過來想, 如果過程比結果重要的話, 克魯索未嘗不是做了一次偉大的實驗.



(順帶一提, 羅美雪妮黛在華人影迷圈中並不特別出名, 在歐洲卻是家喻戶曉的傳奇女星, 法國人更視她如國寶. 年前寫過一篇介紹她的文章, 有興趣不妨一看)

伸延閱讀: 羅美雪妮黛未完成 Infer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