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7日星期一

腰斬霍震霆

霍震霆cusion展覽已完滿結束. 各位可能有興趣知道霍震霆人形cusion的下落吧.

據悉, 差不多所有霍震霆人形cusion, 已被內部認購. 尚有碩果僅存的一個, 現藏在石峽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JCCAC) .


霍震霆cusion被腰斬, 上半截製成標本...



在牆角發現肥大的下半截, 未知有望循環使用與否....

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

很少看, 很不耐煩...實在看不下去

文化評論員澄雨 (前七十年代無線電視台高層, 以評論電視製作聞名) 在《一百萬零一夜》上映時, 曾寫過一段: 我很少看印度電影, 最早接觸的是薩也哲雷的作品《阿甫》三部曲. 那已是更高層次、政治正確的寫實, 手法是西方藝術電影的級數, 故我看的很過癮! 寶萊塢的「雜碎」片 (所謂 marsala films) 我也間中看看, 多是陪印籍看更一起看錄影帶, 往往看到勁歌熱舞場面, 我便不耐煩, 看不下去!

這段文字, 將我對這位前輩從前在電視台擔任要職, 仍能憑良心去分析電視劇製作利弊的理智印象, 徹底粉碎.

接受雜誌訪問時, 提到了解印度電影業, 得去鑽研電影從業員的背景. 對
印度電影的興趣, 已經不是停留在哪位巨星主演、有多少出色歌舞, 而是理解別人的歷史. 任何事情亦一樣, 不知道底蘊, 則無法提出較中肯的批評. 曾經是電視評論員的澄雨, 又怎會不知道這個道理.


The Apu Trilogy》是印度薩耶哲雷 (Satyajit Ray) 的代表作. 黑澤明的名句亦經常被人濫用: 沒看過薩耶哲雷的電影, 如同沒有看過太陽與月亮. 人人都曉得讚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好, 又有誰真正完全看畢所有小津作品, 而又能夠提出獨到見解.

印度電影高與低, 那是
薩耶哲雷和Raj Kapoor的分別. 但我認為沒有衝突. 正如要問王家衛和王晶的分別. 對《東邪西毒》愛之深責之重, 連《東成西就》也視為傑作. 愛《英雄本色《阿飛正傳》, 更需要《精裝追女仔《國產凌凌漆》的戲謔, 鞏固原作的經典地位.

倘若問印度一般觀眾, 歷來最受歡迎的導演, 也許是Raj Kapoor. Raj Kapoor 是Bollywood通俗電影的奠基者, 拍片純為娛樂大眾. 雖說Raj Kapoor一味獨大, 家族稱霸四代 (也可能是Satyajit Ray最看不過明星壟斷電影業的問題), 但Raj Kapoor並不是只懂炒雜碎的編導演. 至少他對自己製作的電影有要求. Raj Kapoor曾在電影裡唱道: 我的鞋子是日本的, 褲子是英國的, 戴在頭上的紅帽子是俄國的, 但我的心是屬於印度的.」代表作《浪子心曲(Awaara, 1951) Bollywood經典電影, 得過康城Grand Prize提名, 影片還風行東歐、中東各地, 甚至中國.

換言之, Raj Kapoor主張娛樂觀眾. 薩耶哲雷則走溫和的批評路線.

薩耶哲雷代表印度哪一地區和文化的電影, 恐怕很多人 (包括澄雨本人) 都沒有弄清楚. 之所以說沒有衝突, 因為薩耶哲雷是以西孟加拉邦 (West Bengali) 為基地, 他的電影大多以孟加拉語為主. 硬要將印地語區電影與孟加拉語區電影之間作出比較, 實在有欠公允.

Bollywood是cliché? 難怪蒼天難容走寫實路線的Guru Dutt. 薩耶哲雷不但找過Bollywood演員合作 (前有 Waheeda Rehman、後有Shabana Azmi. 原籍孟加拉裔的 Sharmila Tagore 由薩耶哲雷發掘. 雖然她後來投身Bollywood, 但游走Masala與Arthouse之間不斷) , 更「拍過」Bollywood電影. 他極欣賞 Amitabh Bachchan 的聲線, 指定對方替The Chess Player》(1977) 擔任旁白. (從此校長又多了一張刀, 替不少Bollywood影片作旁述)

朋友甲說:薩耶哲雷最好o既 (作品) 都係呢三套 (《The Apu Trilogy》) 架喇. 聽後無語. 豈盡於此? 我也很少看印度電影. 不如觀摩了解一下《The Apu Trilogy》之後的作品.

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

What's McGum?


偶然會在Blog講講蜜柑的逸事. 原來自建立這裡以來, 都沒有正式介紹過他.

蜜柑芳齡幾多, 老實說, 我不太清楚. 領養時, 前主人說兩歲, 我這邊硬要說一歲半. 由05年起結束土瓜灣牛棚的「周圍瞓」野戰生涯, 「上樓」到屯門, 至今已經渡過五個寒暑.

年資絕對稱得上是中年人, 但蜜柑的言行舉止沒有隨年齡增長而改變: 膽大包大但膽小非常... 鍾意匿入衣櫃... 鍾意聞人臭腳, 仲要搵臉大力摔... 為任何罐頭狀物體發狂... 主人食魚, 我又食! ... 無故伸脷... 坐電視... 有水唔飲去飲廁所水 (浴室的水) ...



三年前的照片. 可以瞓成咁都可謂萬中無一...

蜜柑初到步時, 經常攤在地下翻來翻去. 可惜經我親自送他去絕育後, 這項絕技已差不多失傳. 留下一段領養前由前輩友人拍下的片段:




去年修Painting一科, 要畫一張油畫當final功課. 本著玩野心態, 想把蜜柑畫到像林布蘭 (Rembrandt) 的自畫像一樣, 由於技術和時間問題未能完成, 就這樣擱置下來. 朋友說畫得蜜柑可愛, 我就不太滿意, 只有眼仔碌碌和粉紅貓鼻最似. 心想, 不去完成油畫也是好的, 至少可以保留當時的手勢. 油畫現放在客廳牆上. 只有人將自畫像掛出來, 而貓就...




點解叫蜜柑? 阿妹話「蜜柑」(みかん, Mikan) 叫落好聽. 某次連累蜜柑感冒, 抱他到流動診所求醫, 工作人員居然好醒目將蜜柑英譯成「McGum」, 名符其實一舊Gum. Mr. McGum, 你走唔甩喇.

2009年4月19日星期日

自在住



終於買下一本值得讓我掏腰包的書.

方盈是誰, 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 即使是影迷, 也未必知道她曾在60年代於邵氏當演員. 更加不知道她息影後當上電影美術指導的事蹟 ( 枉論知道她曾經在佳視演過與電視台共存亡的《名流情史》) . 我們在小時候看過大大小小的雅俗電影, 其實都有方盈的參與 (包括甘國亮迷至愛《神奇兩女俠》和梅艷芳《川島芳子》) .

本地電影業息微, 方盈也轉換了工作環境. 因為她早已不是演員, 貼她的圖片也沒有意思.

《自在住》是《號外》結集了八十年代方盈替雜誌寫過有關室內設計的專欄文章「Apartment Life」, 再增添修訂而成. 找方盈寫是鄧小宇的主意. 方盈像45年後出生的「媽媽一代」, 嚷著學歷不高, 但女性的自學知識小寶庫完全派上用場. 表面上《自在住》教人設計裝修之道, 內裡卻是簡單而嚴肅、輕鬆而認真地討論生活的本質.

初步閱讀過《自在住》書中部分文章, 幾乎沒有八十年代的氣息. 首篇文章是方盈的新手筆, 就講擇業買樓. 提到實用面積的陷阱, 相信不少業主讀者看後一定眼淚停不了. 及後的文章才拍案叫絕: 講樓盤怪名、講富豪衛生、講手袋虛榮, 拳拳到肉, 尖酸而不失幽默. 難得是我亦深有同感. 尤其對組合櫃的痛恨, 簡直是英雄所見略同.

方盈不過在講事實. 難得是離開演藝事業多年, 默默無聞, 她仍然與時代同在. (對淫照事件, 她有自己一套看法, 非那些自認文化潮流評論員滿口符號理論所能及) 只看書, 你根本不察覺這是一位年過六十, 自稱「學歷低」的女性所寫的.

欣賞《自在住》, 但不會立即封方盈做偶像. 偶像是那些依賴膜拜當成學習對象、用以精神慰藉自己的人, 所需要的假象.

因此, 《號外》是優皮《號外》, 方盈是倪芳凝自己, 切莫混為一談.

2009年4月14日星期二

蜜柑大王之謎

蜜柑大王每朝君臨電視機頂, 以及神秘吐舌的習慣, 至今一直是個謎. 今次終於有真憑實據, 捕捉蜜柑大王神秘的一面.

攝影師: 蜜柑大王主人一號
時間: 復活節假期某天, 早上八時
地點: 蜜柑大王的行宮







2009年4月13日星期一

無仁義的誡律《戰場上的不倫愛慾》(Tears of April/Käsky)


芬蘭電影《戰場上的不倫愛慾》(Tears of April/Käsky, 原意為「誡律」) 一直是名單內必看之列, 給我的感覺就像七、八年前觀看的電影節所選映影片的一樣沉實有力. 影片觸及芬蘭內戰的不光彩歷史, 於觀眾而言相當陌生, 但也不阻礙他們觀賞電影.

1918年, 芬蘭要求脫離俄國獨立, 與俄國打了一場內戰. 故事的女主角Miina (Pihla Viittala, 《偷得浮生半年情》) 是紅軍 (親俄國的工人階級) 小頭目, 帶領一批女兵逃亡, 相繼被白軍 (反俄國的右翼勢力) 捉拿, 受到慘無人道的對待. 眾女兵中只有Miina生還. 在場的白軍士兵Aaro (Samuli Vauramo) 看不過同僚的所作所為, 堅持親自把Miina送去法庭受審. 途中, Aaro與Miina流落孤島等待救援, 兩人共處一室, 敵意急速酵化成為愛情.

Aaro將Miina送到法官Hallenberg (Eero Aho)處, 以為對方能夠公平審理Miina. Hallenberg顧左右而言他的態度令Aaro有點迷糊, 不知不覺墮入對方佈下的迷局... Aaro暗中盡力協助Miina脫險, 但Miina自知生機渺茫, 拒絕招供, 只求Aaro找尋已死戰友的小兒子Eino (導演Aku Louhimies的兒子飾演) 報平安. Hallenberg步步迫近, Aaro與Miina如何逃離命運的漩渦?



男女地位, 看似強弱懸殊. 可是, 在戰場上所有道理和法則都是顛倒的.

Miina受到比妓女不如的對待, 但絕境令她的意志愈加堅定. Miina早已置生死於度外, 才能心比水清, 一眼辨識敵友之別.

相反, Aaro的位置跟她逆轉, 到頭來才是受剝削的一個.

Aaro是悲劇人物. 軍紀抑壓他的慾念, 良知使他不曾動搖. 但他相信的一套公義, 卻不適用於戰場和法庭上. 面對Miina的引誘, Aaro尚可忍耐. 面對法官妻子的挑逗, 他分不清是非黑白. 法官以性交易換取Miina的自由, Aaro已是無可奈何, 任由對方擺佈.

不論士兵還是俘虜, 還是殊途同歸.

法官滿口仁義道德, 靠文學和酒精逃避現實, 轉過頭來臉不改容地執法. 他的性取向無疑是光陰虛度的遺憾、留戀青春的投射, 也是他自以為唯一能夠隨心操控別人的事情. 但法官對待Aaro, 與白軍士兵對待Miina, 並無分別, 同樣醜惡無比.




只有Aaro與Miina之間的愛與信任, 像一片安寧潔淨的海洋.

法官的下場是自找的. Aaro的結局卻哀而不傷.

Aaro的善良拯救了Miina.

Aaro的關愛令Miina重燃生存的希望.

Aaro的犧牲令小男孩Eino得到母愛.

Aaro的一念之仁、Miina的義不容辭.

一個承諾, 留住兩份愛.


(男女主角Samuli Vauramo和Pihla Viitala, 兩人都是科班出身的芬蘭新生代演員. Aaro的內心煎熬、Miina的外冷內熱, 兩人猶如角色化身, 演技水平比同年紀的演員超出許多)

伸延導讀:

仍會記掛無名時寫過的詩

戰場上的不倫愛慾 Käsky/Tears Of April (hkiff)

33rd hkiff 2009: Tears for April (Käsky) 戰場上的不倫愛慾

Tears Of April

2009年4月11日星期六

芝麻街同學會

長青兒童節目《芝麻街》(Sesame) 深入民心. 雖然在成人眼中, 《芝麻街》只是簡單地教26個英文字母和詞語, 唱唱歌討小朋友留意. 多年來客串《芝麻街》的名人歌手不計其數. 與其說《芝麻街》有幸邀請他們, 不如是他們有幸在《芝麻街》亮相. 《芝麻街》的幕後攪手也相當厲害, 令布公仔栩栩如生外, 還有一副好歌喉.



Lady Marmalade》的Patti Labelle用福音風格 (Gospel) 唱ABC, 眾布公仔齊和音, 好好玩. 一反小時候單純地唱ABCDEFG般沉悶.



India Arie. 的《ABC》, 另有一番騷靈味道.



Ray Charles與「Couple」Ernie & Bert Jam歌: 《I Got A Song》.



Alicia Keys教Elmo唱《Fallin'》改篇版《Dancin'》. Elmo好有潛質唱Neo-Soul.



歌王Andrea Bocelli向Elmo唱《睡覺歌》.



Ben Stiller化身芝士高歌《我的好芳鄰》.



Billy Joel與Marlee Matlin向 (態度好串) 垃圾怪Oscar獻唱《Just The Way You Are》.



羅拔迪尼路向Elmo示範方法演技, 笑爆全場.



同場加映. Kylie Minogue與Kermit the Frog合唱她的情侶名曲《Especially for you》. 逗得全場觀眾笑不攏咀, 包括台下Kylie的父母, 好不溫馨.

2009年4月10日星期五

"Seven-Eleven"



呢位人兄好有心機製作一個新trailer,《七擒七縱七色狼》配上《Ocean 's Eleven》的音樂. 都係李香琴一句好笑: 「你地d男人真係衰架喇!」

從功夫拳腳朝拜到底 《從印度到中國》(Chandni Chowk to China)


電影節當真密食過三番, Bollywood Masala 電影連續第三年上陣. 《從印度到中國》(Chandni Chowk to China) 是美國華納兄弟 (Warner Bros.) 投資的大製作, 加上首套御准到北京萬里長城拍攝吊威也的電影, 不受注目是騙人的. 勢估不到的是, 這套印片竟然是功夫電影.



導演Nikhil Advani
坦言《從印度到中國》取經自Bollywood經典電影《Sholay》(1975, 可參考本人早年對《Sholay》的介紹) 和《Seeta Aur Geeta》(1972). 兩套電影皆由銀壇伉儷DharmendraHema Malini擔綱. (後者獲得Filmfare Awards最佳女主角獎項)《Sholay》是西部鬥智警匪片, 《Seeta Aur Geeta》是兩生花式愛情喜劇電影. 巧合的是, 《從印度到中國》的監製Rohan Sippy, 他的父親正是《Sholay》和《Seeta Aur Geeta》的導演Ramesh Sippy.

《從印度到中國》吸收了舊電影的點點元素, 加上導演聲稱多年來狂煲邵氏的《少林三十六房》, 心癢癢不得不拍套中印功夫crossover的電影 (其實中國少林武術來自印度的達摩) . 最幸運的還是找到Akshay Kumar 這位中國功夫愛好者 (他未入影圈前, 據聞曾經到香港或泰國學習功夫, 也是一位廚師!) 擔任中印交流大使.


從個人觀感出發, 《從印度到中國》未及去年《Om Shanti Om》和今屆的《Ghajini》出色 (本片在印度的票房和口碑都不理想), 許是我對功夫電影沒有太大興趣, 又或者是喜歡鑽研影史的我, 始終對《Om Shanti Om》情有獨鍾. 《從印度到中國》好些指定笑位, 我都笑不出來. 最不得我心的是影片依舊像美國一樣, 將中國人看成是傅滿州之流: 中國到處是清朝年代的貧民、反派無理性地一味奸到底、智者高手必定是乞丐. 連劉家輝的巢穴也大模斯樣刻上「大佬」兩個字, 背景隨隨便便寫些中國字算數, 令人失笑.

但《從印度到中國》對中國總算有另一份敬重. Akshay Kumar苦練功夫, 完全是假戲真做. 印度傻仔拜暗藏武林絕學的中國公安為師一段, 遙遙向《Kill Bill》致敬, 但更令我想起周星馳的《食神》: 史提芬周誤闖少林, 胡鬧數場後自稱學懂少林武功. 周星馳沒有拍得成 (還是懶得去拍?) 的場面, 居然由Nikhil Advani和Akshay Kumar接手完成.



Deepika Padukone
繼《Om Shanti Om》後的演出, 一人分飾兩角: 辣手黑衣女外型酷到爆, 周身法寶的廣告女郎充滿喜劇感. 可惜主角是傻仔, 廣告女郎的法寶也不夠多, 不然玩得更犀利. 最搶戲的不是變左舊薯仔的劉家輝, 而是貌似國內名演員張豐毅 (看時真是摸不著頭腦來)、ABC動作演員Roger Yuan. (此君打得又演得, 是李小龍徒弟羅禮士 (Chuck Norris) 創立的武術基金會的成員) 戲份之多, 甚至連Akshay Kumar也要靠邊站. 至於演傻仔養父的Mithun Chakraborty, 其實在《Om Shanti Om》客串過 (請看《Deewangi Deewangi》片段, 4:59秒開始), 好打過Akshay Kumar, 點知.... The King still is Akshay Kumar! Akshay Kumar演哭哭啼啼的傻仔, 其實令我有點煩, 但夠認真, 後段又好打得, 俾足同情分啦!

不過, 若李小龍在此, 一定踢爛《從印度到中國》個中國佈景版.

伸延導讀:

Donald Kwan: 《Chandni Chowk to China 從印度到中國》: 寶萊塢國產功夫黃金甲標殺令
晞: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從印度到中國

2009年4月9日星期四

印度老土合家歡《Hum Aapke Hain Kaun...! 》


Bollywood電影絕無中間位置, 喜歡的人會接受電影的騎呢、不合理、甚至愛上定時定候出現的熱爆歌舞. 討厭的人清一色批評為老土、悶蛋、無深度. 兩種心態說明了Bollywood電影的娛樂功能. 閒閒三小時, 有齊七情六慾悲歡離合, 最重要是讓印度觀眾看得開心; 所謂的電影深度是不甘平庸的電影人追求下去的藝術探索, 兩種取向都值得敬重. 草草估計, Bollywood市場年產近八百部, 老土也可以賺到盤滿缽滿, 並非笑話.



印片最愛講家庭倫理, 「家庭電影」是很受注目的影片類型, 感動得到觀眾的心, 影片隨時成為啷啷上口的經典. 遠至77年的《Amar Akbar Anthony》 、近至01年的《K3G》都是Bollywood 「合家歡」的經典作品. 若講當中的表表者, 非94年的《Hum Aapke Hain Kaun...! 》莫屬.

《Hum Aapke Hain Kaun...!》是Bollywood史上票房最高的影片之一. 影片奠定了Bollywood「合家歡」電影的方程式: 家庭新舊價值觀對立、鬥氣情侶、大量歌舞場面、叫座力驚人和魅力爆燈的男女主角... Bollywood現今最活躍的導演如Aditya Chopra及Karan Johar, 不乏受到《Hum Aapke Hain Kaun...!》的影響. 其後叫好叫座的《Dilwale Dulhania Le Jayenge》、《K3G》《Hum Tum》等, 都脫自《Hum Aapke Hain Kaun...!》的模式.


《Hum Aapke Hain Kaun...!》(Who am I to you?) 講甚麼? 咪就係印度版《真情》(A Kindred Spirit) 囉! 故事老土、不合理, 比《真情》有過之而無不及. 《Hum Aapke Hain Kaun...!》主角是90年代紅透Bollywood的一哥Salman Khan和一姐Madhuri Dixit . 以Bollywood觀眾的指標而言, Salman Khan高大威猛, Madhuri Dixit 舞姿曼妙, 兩人都正值全盛時期. 其實他們演戲不算出色, 早年表現還相當誇張 (尤以Madhuri Dixit 和「印度陳啟泰」Anil Kapoor合作時: 臉黑黑化濃妝、戴上塑膠大耳環, 實在不漂亮). 但兩位名演員的合作, 確實促成《Hum Aapke Hain Kaun...!》的成功.

影片成功, 也取決於片中十三場歌舞, 數目之多恐怕是Bollywood之冠. 《Hum Aapke Hain Kaun...!》請來已退休的著名幕後代唱歌手Lata Mangeshkar重出江湖. 印度人愛歌舞, Madhuri Dixit跳得好, 獲得Filmfare Awards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 成就了《Hum Aapke Hain Kaun...!》的經典地位.



兩個婚禮一個葬禮. Prem (Salman Khan) 和 Nisha (Madhuri Dixit) 兩個家族認識已久, Prem的哥哥Rajesh與Nisha的姊姊Pooja因戀愛而結婚. 兩位年青人在婚禮上好不投契, 打情罵俏打出愛火花, 直到婚禮結束, 兩人依依不捨. Pooja鼓勵Nisha勇敢去愛, 卻不慎意外失足去世. Nisha趕到姐夫Rajesh身邊, 照顧姐姐的幼兒. 眾家長認為Nisha大方得體, 是孩子的媽的適合人選, 應該讓她嫁給Rajesh. Prem和Nisha為大局著想, 只好捨棄小愛成全大愛. 婚禮前夕, Rajesh發現了Nisha寫給Prem的分手信...

放諸今時今日,《Hum Aapke Hain Kaun...!》劇情真係好老土 (Bollywood在90年代初的影片水平, 相等於我們的80年代). 男女雙方不能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 事事要家族認同. Prem和Nisha的犧牲更是大笑話. 但故事發生在印度, 這些事情變得理所當然. 電影畢竟是電影, 攪成咁又點會無大團圓結局呢?



《Joote De Do》



《Didi Tera Devar Deewana》,《Hum Aapke Hain Kaun...!》最著名的歌舞場面

2009年4月7日星期二

妙夫妙妻篤篤撐《靚太查案記》(Crime Is Our Business)


法國電影近年在電影節無甚作為. 這套「罪案關我事」《靚太查案記》(Le Crime est notre affaire) 卻以超級黑馬的姿態破冰而出, 笑震大劇院.

原案來自英倫推理小說女王Agatha Christie的《Tommy and Tuppence》夫妻偵探系列. 導演Pascal Thomas早在05年已夥拍André Dussollier和Catherine Frot拍攝《指拇一豎》(Mon petit doigt m'a dit....).《靚太查案記》是其續篇.


退休高官 Bélisaire (André Dussollier) 和妻子Prudence (Catherine Frot) 在鄉間過著悠閒的退休生活, 但生性好動的Prudence坐唔定, 悶到叫救命. Prudence的嬸嬸Babette (有點像Agatha Christie筆下的老太Ms Marple) 在火車上目睹一宗謀殺案, 但沒有人相信老太婆的說話. Prudence在使命感作崇下, 憑著線索摸到鄉間一座古堡, 自薦擔任廚師一職, 乘機暗中調查, 卻在上班首天發現神秘無名女屍.



Prudence周旋於兇案現場和廚房之間, 查案之餘又要煮飯. 古堡一家亦不好惹: 脾氣古怪的神化老爸 (Claude Rich)、從事雕塑的陰濕 (陰險又鹹濕) 長子Augustin (Christian Vadim , 嘉芙蓮丹露的兒子)、冷酷無情的次子Raphaël、兩袖清風的三子Frédéric (Melvil Poupaud), 還有疲於照顧父親的女兒Emma (Chiara Mastroianni , Christian Vadim的妹妹, 嘉芙蓮丹露的女兒) , 另加兩個嚷著要參與破案的青春少艾. Bélisaire得知Prudence暪著自己查案, 豈會坐視不理? 不過, 比起兇案和奪產陰謀, 兩夫妻談談情破破案, 耍花槍似乎更為重要...



導演掌握的節奏極準確, 配合妙夫妙妻的插科打諢, 《靚太查案記》將傳統懸疑犯罪劇與法式幽默共冶一爐. 本來是不愉快的家族糾紛和沉悶的推理案情, 靚太和老公一架到, 有如「太陽出來了」. 白頭佬André Dussollier和靚太Catherine Frot表現功不可沒, 演活一對感情好到要分高下、爭崩頭的老夫老妻. 女的為胡混過關訛稱守寡, 男的為面子作弄太太. 畢竟都是損損對方氣燄而已, Bélisaire和Prudence深愛對方, 關懷備至. 夫妻同心, 其利足可斷金.


是次對Catherine Frot刮目相看. 初看她在《三部曲之逃亡》(Cavale) . 雖知她是活躍法國影壇的實力派, 卻未曾領教過她的本領. 硬要形容她在《靚太查案記》的表現, 就像是優雅版林亞珍吧. (鄭秀文應該是想用Catherine Frot的表演方式演戲)

《靚太查案記》好看, 但是為了兼顧惹笑與懸疑 (法國人出名不心急嘛), 劇力不算緊湊. 我的老習慣又發作: 開場後半小時忍不住小睡一會. 加上可能坐後座和視力問題所影響, 看得有點吃力. 若不是被André Dussollier和Catherine Frot抓回來, 我未必能夠享受到這顆難得的法式笑彈呢.

伸延導讀:

Blah Blah Blah Mon petit doigt m'a dit (By the Pricking of My Thumbs/指拇一豎)

【鴛鴦神探】法國導演也能拍出懸疑卻輕鬆的偵探片Le crime est notre affaire


2009年4月5日星期日

哀樂人狗情《小露與我》(Wendy and Lucy)


《小露與我》(Wendy and Lucy) 的故事很簡單, 卻很沉重. 漫長人生的其中一頁, 瀰漫著淡淡哀愁.

以下有劇情披露:





年輕的Wendy (Michelle Williams) 為生計遠走, 與愛狗Lucy (導演的狗) 共同上路. 車子走不動、Wendy偷狗糧被捕, 一波三折、Lucy失了蹤. Wendy孤身一人, 咬緊牙關要找回Lucy. 她打電話向朋友苦訴, 對方嫌不耐煩. 忍了又忍, 她只能躲在洗手間裡頭哭. 在好心的警察伯伯幫助下, 終於找到被善心人收養的Lucy. Wendy為重遇Lucy而高興, 但為了Lucy的溫飽, 她無奈選擇離開, 茫茫然往前方進發.

《小露與我》有點像戴丹兄弟的《露茜妲》(Rosetta), 都是講述社會邊緣人的苦況. Wendy天涯淪落, 雖有忠心小狗作伴, 但面對冷漠的世界, 一人一狗仍不得不分離. Wendy運氣之低, 連流浪漢也不屑. 走了一圈, 又回到起點. 這次再沒有Lucy在身邊, 但路還是要走下去.

影片不討人歡喜, 但講的是事實. 自己在最倒霉的時候, 跟Wendy的經歷不相伯仲, 那種沉重感更加講不出來.

2009年4月4日星期六

記憶與謊言《凶心人在寶萊塢》 (Ghajini)


A. R. Murugadoss 在Kollywood (泰米爾語系電影區) 享負盛名, 取材自Christopher Nolan的《凶心人》(Memento), 有別於一般Bollywood電影只懂搬紙過紙. 《Memento》是Christopher Nolan的實驗, 質疑記憶的主觀性.《Ghajini》側重娛樂性, 將意念抽絲剝繭, 再賦予濃厚懸疑感, 案中有案. 與《Memento》各有千秋.

《Ghajini》故事由不知人間險惡的醫學女生為功課 (為論文挺而走險, 正蠢材!) 調查Sanjay (Aamir Khan) 開始. Sanjay的案件背後疑團重重, 單靠線索也無法拼湊真相的全部: Sanjay原是年青有為的企業家, 為何神秘遇襲? Ghajini到底是誰? 神秘女子Kalpana (Asin Thottumkal , 《Ghajini》泰米爾版女主角) 跟Sanjay與Ghajini又有何糾葛? Sanjay的記憶容量只有15分鐘, 為報仇不惜付出一切代價.

《Ghajini》以旁觀者的角度推進故事, 局外人閱讀線索後又留下懸念, 急於追求真相, 復又被其他突發事件中斷. 記憶到底是主觀的, Sanjay需要旁人的提醒, 才能想起一切. 但留在大腦內的情感, 才是呼喚Sanjay的記憶回來的主因.




人能夠以謊言虛擬記憶. Kalpana的說謊替Sanjay製造麻煩, 但她的友善又令Sanjay一見傾心. Sanjay不忍拆穿真相, 反過來將謊言繼續下去, 謊言成為真實和記憶的一部份. 可惜Kalpana最終也不知道謊言背後的真像. 真相, 又是一個足以摧毀所有的可怕東西. Kalpana、年輕警官和醫學女生為追求各自所需的真相, 身陷險境...

《Ghajini》雖在懸疑與娛樂之間取得平衝, 但對公義的看法十分灰暗. 影片中, 好的 (印度) 警察不敢公然挑戰惡勢力, 躲在一角偷偷通風報訊, 或是變本加厲, 以暴易暴. 壞的 (印度) 警察無能, 對惡勢力視若無睹, 部份與不法分子無異. 兩種執法者都不值得去信賴. 主角沒有尋求警察幫助, 自行「執法」, 直迫Bollywood的底線. (諷刺的是, Bollywood本身也常受到惡勢力的滋擾和欺凌) .



影帝Aamir Khan的表現有目共睹. Sanjay對Kalpana的憐愛, 失去至愛的痛苦、憤怒不能自持, 迫至心狠手辣, 其大起大落的情感, Aamir Khan百分百掌握得到, 毫無難度. 其實Sanjay一角也有不合理的設定, 失去記憶的他, 竟然能夠發揮超人潛力, 以一敵百, 負負得正. 至於被人視為老土的歌舞場面, 個人訝異Aamir Khan仍然親自上陣, 其勇於挑戰的心態相當可喜.







Kollywood小影后Asin Thottumkal表現亦諧亦莊. 「天使愛美麗」Kalpana喋喋不休, 一顆熱心為她帶來真愛, 也為她帶來不幸. Asin初闖Bollywood便憑《Ghajini》影片拿了幾個最佳新人獎項, 更獲Filmfare Awards最佳女主角提名. 事實上, 她早已憑泰米爾版《Ghajini 》在05年獲得Filmfare Awards Best Tamil Actress一獎. (飾演Kalpana、年輕警官和Ghajini的演員, 都是泰米爾版本《Ghajini》的原班人馬, 特此一提) 至於Item Girl Jiah Khan 只是個花瓶, 加上角色表現愚蠢, 對她實在提不起好感.

《Ghajini》故事、演出、音樂 (A.R. Rahman!) 都有上乘水準. 三小時的電影 (!), 令人看得十分滿意.

伸延導讀:

Donald Kwan Movies : 戲仍能看: 《凶心人在寶萊塢 Ghajini》:精彩! 寶萊塢的最好一一有齊!

一個Bollywood Addict的天堂與地獄 : Ghajini - 南北兩面睇 // MKT之王

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泡菜意大利粉, 爽到痺!《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



如果只能用一個字形容《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 本人的答案是: 爽!

上屆的《日式牛仔一品鍋》(Sukiyaki Western Django) 以惡攪意大利西部片和日式英語作綽頭. 戲是有趣, 但看後沒有深刻印象. 南韓也不約而同泡製一味Fusion泡菜意大利粉 (Kimchi Spaghetti). 論製作和娛樂性, 《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比《日式牛仔一品鍋》贏了個馬位也不止. 群雄奪寶的故事只是麥加芬 (MacGuffin) , 一切最緊要好玩.



鄭雨盛是The Good, 李炳憲是The Bad, 宋康昊是The Weird. 三位主角中, 最突出的是宋康昊. 別以為演員不夠靚就等於無路行, 宋嬉笑怒罵無所不用其極, 直達忘我境界. 一口怪腔中文, 更是先「聲」奪人 . 李炳憲一副煞食外型但靈魂出竅的頹廢格, 角色隱藏的悲情慘被大漠沙塵淹沒, 實在浪費. 鄭雨盛憑獨行俠一角獲「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配角, 此獎評審準則古怪, 眼光狹窄, 大家可以不理. 除了吊威也奮戰流寇和策馬狂奔外, 鄭雨盛的演出談不上突破, 角色雖討好但無甚特別. 好人和壞人描寫不足, 以致怪人場場做醜人, 比兩位有型仕更鮮明出眾.




影片歷史背景時空交錯, 人物也沒有固定立場. 電影叫《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 偏偏導演就來個忠奸不分, 讓觀眾一頭霧水: 賞金獵人懶理不理, 夠好? 快刀殺手屈辱難平, 夠壞? 傻氣小偷重情重義, 夠怪? 誰是好人, 誰是壞人? 只要錢作怪、分高下, 身分隨時作出三百六十度大轉變.



《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硬將西部片韓國化, 但面面俱圓, 恰到好處, 大漠追逐一幕, 一氣呵成, 精彩絕倫, 痛快非常. 看著銀幕停不了的動感, 不停在想: 曾幾何時, 香港電影都能夠拍到這樣的水準: 攪笑, 動作 (想起多年前的《新龍門客棧》) ... 一想到本地電影人口口聲聲要向內地市場看, 倒過來抹殺港片的特色 (又想起惡鬼變狐妖、甄子丹無端端做左主角的《畫皮》) . 誰說韓流走下坡? 他們製作電影的認真態度, 足叫我們無地自容.

南韓的電影業學懂獨孤九劍, 見招拆招. 香港的電影業是引刀自宮, 卻練不成葵花寶典, 撿到只剩得空殼的辟邪劍譜, 以為可以重振聲威. 但凡抹殺了本身的文化特色, 任何產業都是沒有出路的.


2009年4月1日星期三

寂寞的孔子《孔夫子》(Confucius)

相比電影節協會做縮頭烏龜、黑超大導王家衛失威於文化中心觀眾跟前, 電影資料館的小心翼翼, 便顯得很有誠意. 費明儀與金聖華娓娓道出父親們的故事, 即使影片遲開場, 但既知《孔夫子》得來不易, 復修多年始能重現人前, 誠意蓋過一切. 而王家衛多年來盡情透支《東邪西毒》的利息, 這份對「才情」的執著, 絕不能與前者相提並論.

雖則《孔夫子》是費穆作品, 但影迷只衝著《小城之春》之名而來的話, 《孔夫子》絕對會令他們失望. 當然《孔夫子》不是一套絕佳作品, 話劇手法的演繹, 雖演員氣度不輸於電影派, 如唐槐秋的孔子、張翼的子路, 演技感劇力澎湃 (子路身殉一幕, 頗有《戰艦波坦金》雷同的氣勢) ; 但僵硬感總是少不免, 如慕容婉兒 (演員舒適的首任妻子) 的南子. 但影片背後誠意可嘉, 瑕疵與影片同樣被珍存下來.

《孔夫子》的英文字幕和文字交待事件的方式, 與無聲電影的手法雷同. 巧合是《孔夫子》部份聲帶的散佚, 只留下純畫面的表達, 與默片如出一轍. 《孔夫子》以話劇演員的演出為影片重心, 重肢體語言而少有心理描寫. 詩意, 也許不曾存在這電影中, 有的反而是風骨.

猶記得中學時代, 有位外型「老道學」老師, 中英教學皆能, 天天拿著大包小包的教材回校. 他常常上台分享孔孟之道, 於是人人都以為他只懂教中國文學 (偏偏他教英文多過中文) , 背後嘲笑他的偶像是孔子. 某次他正要準備上台開講之際, 被台下的不耐煩學生大喝倒采. 多年後回想事件經過, 我想這位老師的心情是傷心多於丟架. 他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 企圖授予學生, 但學生卻不留情面侮辱他的學識和教學理念. 當學生的無不認為孔子難以理解, 背誦歷史課文旨在應付考試. 孔子又不能幫人解決即時性問題, 孔子在青年人心目中的下場, 亦如《孔夫子》的孔子一樣.

用現在的角度看, 《孔夫子》的孔子是一個官場不得意的失落學者. 頂頭上司從沒有真正接納他的勸導、奸佞小人到處中傷靠害、四處傳學, 幾近被趕盡殺絕、臨老發現自己的一生徹底失敗, 一事無成. 其實, 我們都害怕.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這些我們當學生時不理解而藐視的, 到頭來都是我們窮盡心力想做到的事情. 但柳暗後的花明, 往往未必如人所願. 也許人生就是有所失著, 才能有點些微得著. 而這些一點點的得著, 卻只有一個人在寂寞的時候才能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