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娛樂性豐富的電影, 承受藝術電影的悶藝. 根據表面證據, 《宰羊人》是後者. 比較其他藝術電影的事先張揚, 《宰羊人》卻十分內斂. 由頭到尾, 也許不太明白影片要說甚麼, 但卻提醒了我去質疑: 電影是一張簡易使用說明書嗎?
我欣賞《Foxy Brown》, 喜歡Issac Hayes的《Theme from Shaft》, 覺得Blaxpotation是好玩的電影浪潮. 但Blaxpotation只是白人掌舵的黑人電影. 威猛如Pam Grier, 不過是依著觀眾喜好, 將 (白人) 壞蛋們打個落花流水, 賺錢賺到笑的仍是白人. 我們也許不了解箇中情況, 自然更不明白《宰羊人》對美國電影界的震撼力.
影片以非敘事手法講述Stan一家的故事、反映了貧民區的實況、再放諸到整個美國社會上. 宰羊人Stan為口奔馳, 與家人關係疏離, 同時得應付那些企圖損人利己的朋友們. 他不願牽涉在內, 奈何沒有選擇, 被迫與罪惡為伍. 不但Stan, 他身邊的人亦沒法脫離貧窮和苦悶的宿命.
《宰羊人》沒有任何誇張炒作, 只是忠實地揭示黑人貧民區的真實生活. 導演Charles Burnett的拍攝手法就像詩篇. 有動: 貧民區的孩子們扭打玩耍; 有靜: Stan與妻子 (在高反差攝影下) 隨音樂共舞. 不知道Charles Burnett是否有意, 將男主角Henry G. Sanders拍得很性感.
Charles Burnett用了頗多篇幅去帶出主角的內心世界. Stan寧可忙著找事情做, 總好過在妻子面前無言以對. Stan的妻子愛他、明白他的感受, 奈何生活迫人, 令全家人無法溝通. Stan就像那湊合買回來的破爛摩打一樣, 跌壞了, 連拾起來都不值得, 白白浪費. 流連街頭的頑童們, 象徵著蠢蠢欲動的生命力, 在低下層裡頭難以突破重圍. 宰羊的人宰羊, 也跟被宰殺的羔羊一樣, 無法擺脫現實的殘酷.
《宰羊人》題材嚴肅、沉重, 卻並不驚心動魄. 就如Stan形容喝咖啡有如做愛後的微溫般, 是杯溫和中帶澀的咖啡, 需要慢慢品嚐.
伸延閱讀:
2 則留言:
剛剛睇Cineaste, 形容charles burnette呢套戲就似超現實o既夢境, 都幾中~ 我都覺得佢d戲比較似詩, 畫面同感覺好好, 但未必有明顯o既故事, 另外一部"when it rains"都係類似o既好東西丫~
令我感動良久的電影!
一首70年代末黑人社會的貧苦詩歌~ 沒有刻心的體會, 沒有愛人如己的赤子之心, 沒有關愛社會的大正義感, 是不可能拍成此片.
越是零碎的生活片段, 越是沒有資金拍攝, 便越彰顯出導演心底處的人文精神. 良知不分種族, 黑人拍攝的黑人電影, 小製作小故事, 沉殿於美國浮華社會, 年代久遠, 依然閃閃發亮!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