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吸血新人類《吸血新世紀》(Twilight)
拆禮物日沒有禮物可拆, 無聊下忽然想看電影, 結果選了《吸血新世紀》(Twilight). 芸芸賀聖誕電影之中, 這部算是有較看頭, 在沒有任何知名演員和特技效果的情況下, 仍能吸引大批觀眾入場.
吸血鬼的電影耳熟能詳, 影迷記憶猶新的《吸血迷情》和《驚情四百年》, 頓成經典案例. 我倒想起日本漫畫家萩尾望都的成名作《波族傳奇》, 講的也是吸血鬼的故事. 當年25歲的萩尾望都將一部少女漫畫周刊上連載的普通漫畫, 透過蒙太奇表達手法, 講述一個淒涼的吸血鬼年代紀.
少年Edgar與妹妹Marybell機緣巧合下加入吸血鬼(波族) 的行列. 體弱的Marybell抵受不了十字架的力量而消逝. 悲傷的Edgar結識了渴望親情的Allan, 讓他成為波族的一員, 兩人結伴同行. 數百年來, 他們經常遇上Edgar兄長的後人. 吸血鬼雖擁有永生, 卻要面對永遠不能長大的事實. 終於Allan難忍寂寞, 企圖找尋新同伴, 卻意外被困火場燒死. 留下Edgar繼續在停頓的時間中, 愴然流轉.
看電影前參考過影片的一些資料. 如小說原著者Stephenie Meyer是戴過四方帽的家庭主婦, 受到夢境啟發寫下小說, 牛刀小試竟成暢銷大作、《Twilight》大受歡迎, 《New Moon》等續集陸續開拍... 等等等等. 最吸引我入場的原因, 當然是片中備受讚頌的「陰濕」愛情.
Edward不肯讓愛人Bella成為吸血鬼, 道出表面上浪漫、其實又相當現實的道理. 此刻, 愛侶愛到甘願奉陪到底, 但及後要面對的可能是長年累月的埋怨. 原著中, Cullen家族的成員都有著不幸的過去 (Carlisle意外受襲成為吸血鬼, 幾經辛苦下決定懸壺濟世、Esme受到丈夫虐待, 誕下的嬰兒不久死去、Rosalie曾被未婚夫和朋友毒打施暴、Alice被誤診為精神病人) . 影片中的兄弟姊妹能夠互相吸引, 成雙成對, 對「生活」可能很滿意, 唯獨Edward孤身隻影. 他是Carlisle所救的第一人, 對長生不死也比一般成員應該來得感慨. 然而Bella情比海深, 堅決相隨... (以後的故事, 參考維基百科的介紹吧)
《吸血新世紀》不斷出現Close Up鏡頭. 老實說, 如此近鏡加上主角白過SK-II的蒼白面孔, 的確有點驚嚇效果. 可幸選角上十分成功. 邪中帶正的Robert Pattinson、鄰家女孩Kristen Stewart, 頗能貼合角色需要. 影片各配角亦選用新臉孔新演員 (尤其飾演吸血鬼父親的Peter Facinelli, 其金髮雪膚的造型, 酷似湯告魯斯!) , 可見電影製作單位有意打造新景象, 但影片拍得好壞參半.《吸血新世紀》票房報捷, 但願有關人士下次找個能力好一點的編導 (據IMDB資料表示, Catherine Hardwicke因檔期不合被飛出局, 現暫定由《Golden Compass魔幻羅盤》Chris Weitz執導) , 不要浪費餘下的故事之餘, 也使兩位演技尚待磨練的演員, 繼續發揮所長.
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
What the hell...《The Hospital》
電影最吊詭的地方是本意不在真, 冥冥中卻預言了今天發生的事情.
《The Hospital》 (1971), (曾譯作《入錯醫院死錯人》! ), 《愛情故事》導演Arthur Hiller的作品. 也許影片不見經傳, 然而卻是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收藏的影片之一.
曼克頓某大醫院風起雲湧: 醫院因應接病人不瑕, 拒絕接收黑人貧民區傷者, 引起公憤, 在醫院外示威抗議; 醫院內行政管理混亂, 導致醫療事故頻頻出現; 更荒謬的是有醫護人員在當值期間, 在昏迷病人房內風流快活.
正在鬧中年危機的醫務長Dr Bock (George C. Scott) 痛心疾首, 大罵醫者無能, 只想一死了之. 病人家屬Barbara (Diana Rigg) 及時阻撓他自殺的念頭. Barbara的父親本是大國手, 被繁重工作逼至精神失常. 此時, 醫院接二連三發生醫護人員神秘遇害的事件, 幕手黑手居然是Barbara的父親Mr Drummond (Barnard Hughes) . Mr Drummond拒認殺人, 更自命奉上帝之意「犧牲」醫護人員...
醫院外的憤怒群眾、對院方不滿的年輕醫生, 終於衝入醫院, 當著院長 (Jordan Charney) 面前清算一切. 院長左右為難, 聲淚俱下. Dr Bock冷眼旁觀, 把心一橫, 決定留下收拾爛攤子.
《The Hospital》當年贏盡無數劇本獎項, 編劇是Paddy Chayefsky, 作品包括《君子好逑》(Marty) 和《電影台風雲》(Network) . 雖然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電影, 但如今再看, 題材仍然新鮮. 原因, 大家心照.
片末院長面臨「殺院」危機, 一番肺腑之言, 著實好笑又反人心省: "I'm not going to do anything about anything... If you want to take over the hospital, you take it over. You run it! I am finished! I quit! You run it! You pay the pills! You fight the city! You fight the state! You fight the unions! You fight the community! You think you can do a better job, you do it. Now I am finished! I quit! It all yours!"
《The Hospital》Trailer
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Go to School on Sunday
星期天, 別人呼呼大睡到日上三竿, 我卻要跨區由屯門遠赴石峽尾, 上四個半小時的課. 老實說, 感覺還不錯.
兩 年多來, 一星期三晚的上課日子, 令體力開始見底. 部份同學被編排到星期六下午上課, 個人認為星期六是用來輕鬆下, 若要頂天立地則未必太辛苦. 反觀星期日是安息日, 然而在星期一症候群的影響下, 終日憂心忡忡, 優哉遊哉的心情都消減了大半. 星期日雖是Family Day, 但早已不適用於我身上.
聞說修讀Painting 的同學, 因捉摸不到導師的教法而不滿. 轉投Scultpure陣營的我, 雖然慶幸不用再對著他們的唉聲嘆氣, 但也多了一份單打獨鬥的心理壓力. 八個人選修Scultpure, 當日早上只有四個人出席, 另外一個同學還因事早退. 選修Scultpure的好處和壞處一樣, 都是不知道下一步是甚麼.
回說石峽尾, 就是JCCAC (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re,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對厭了方圓數十里都是西北風的灣仔藝術中心 (中心豪華裝修四層洗手間, 而我們則屈在可以見光的攝影黑房曬相) , 自然對JCCAC 旺中帶靜的環境另眼相看, 鄰近還有與民同在、價錢合理的茶餐廳. 星期日返學都變成享受.
為了褒揚賽馬會有賭未為輸的精神, JCCAC旁邊還設有一個投注站. 放學時, 發現中心外聚集不少專注研究賭博藝術的叔伯兄弟, 聞風不動, 勤力刨經. 於我, 頗有各自修行的意味.
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
她的一生
來得及. 今年是羅美雪妮黛 (Romy Schneider) 七十歲冥壽.
偶然重看《義薄雲天》(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尾聲片段, 男主角重遇舊愛. 女主角的老相不是沒有說服力. 鬆馳的臉孔, 令我想起雪妮黛. 如果她能活多幾年, 會是何模樣? 以雪妮黛當年的牌面, 如果壓軸客串一場, 相信會轟動不少 (但她也是少數沒有過檔美國的歐洲女星) .
雪妮黛是很多名導的心頭好: Otto Preminger《The Cardinal》, 奧遜威爾斯《審判》(The Trial) , 維斯康堤《諸神的黃昏》(Ludwig). 據聞《男歡女愛》(Une Homme et une femme) 的導演 Claude Lelouch, 曾打算找雪妮黛演Anouk Aimee的角色, 但最終談不攏. 艾慕杜華《論盡我阿媽》(All about my mother) 明正言順紀念她. 法斯賓達曾希望她能演出《婚事》(一說《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erg) , 結果兩人鬧得不歡而散: 法斯賓達叫雪妮黛是盲牛, 雪妮黛也直言此生此世永不跟禽獸共事.
雪妮黛談不上美. 至少, 我相信大部份人從外表上, 都覺得雪妮黛不過是個俗艷的歐洲女明星. 誠然, 雪妮黛終其一生都在摧殘自己: 一日三包萬寶路, 後期長期買醉, 直到死. 但法國影壇認定她是首席女星, 受歡迎程度僅次嘉莉絲姬莉 (Grace Kelly) 之後. 為何法國影壇如此重視雪妮黛? 七十年代法國女性面面觀, 統統由雪妮黛當代言人. (Isabelle Huppert和Isabelle Adjani, 當時都是剛剛出道而已)
最能代表雪妮黛的演出, 應是《L'important c'est d'aimer》(1974), 怪導Andrzej Żuławski (Sophie Marceau前夫) 執導的愛情電影. 雪妮黛憑此片拿下第一屆Cesar Award, 也是她平生最愛的作品. 「愛是重要的事」 , 恰如雪妮黛在電影追逐愛的母題. 影片開首三分鐘, 便將演員的生涯精煉呈現, 足叫雪妮黛名留影史. 試問誰能夠演好這場戲呢?
雪妮黛在片中是個倒霉演員, 正在拍攝一齣低俗色情片: 濃妝艷抹的她要騎在一堆血肉上說「我愛你」, 然後埋身肉搏. 雪妮黛受不了劇情荒唐, 也講不出三個字. 女導演在她耳邊怒吼: 「不要對我說你演不來, 你當什麼見鬼的演員?」 然後出現最煽情的一幕: 男主角拿著攝影機, 要偷拍現場拍攝過程, 被雪妮黛一眼看穿. 她遲疑一回, 絕望地哀求: 「求求你....不要拍照, 我只是為了生活, 只是為了填飽肚子.... 不要拍照....」, 女演員捍衛僅有的一點尊嚴, 叫人心碎. 甚至有人說她是女版Marlon Brando─頹廢至極致的《巴黎最後探戈》.
縱然演藝生涯精彩萬分, 背後卻添上許多淒滄. 童年時受影星父母冷待, 立志闖出名堂. 「除了演戲, 我一無所有」, 亦自言「不能過著沒有角色的日子」. 嗜戲如命的她, 不自覺一手造就自己的悲劇. 少年時憑《Sissi》系列紅遍歐陸, 一生演過Sissi 四次. 雪妮黛如此形容自己: 「當我愈想哭的時候, Sissi就笑得愈燦爛」.《諸神的黃昏》中, 雪妮黛不再是《Sissi》的甜姐兒, 高貴至上的她, 卻毫不同情衣櫃表弟Ludwig.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公主氣度.
生於奧地利的雪妮黛原籍德國, 德國卻容不下她反叛的個性:「我做的事, 在德國受到指責, 真是令人作嘔. 」雪妮黛視Sissi的成功為「黏著我的燕麥糊」, 下定決心跟德國說再見. 投奔法國, 跟Chanel的衣服和阿倫狄龍談情 (法德兩國為世仇, 難怪德國同胞恨透) . 差一點成為狄龍太太, 幸好沒有. 即使有, 也不會長久 (訂婚期間, 阿倫狄龍與Velvet Underground的Nico另有一段情) . 雪妮黛與阿倫狄龍相愛但無緣, 各自結婚又離婚, 始終沒有走在一起.「沒有什麼比愛死去更冷」, 原來這句話不是法斯賓達首先提出的.
雪妮黛的婚姻生活也是一殼眼淚. 第一任丈夫離婚後自殺, 第二任丈夫是小她十年的秘書, 看中的只是女方的財富. 她最愛的男人是相依為命的寶貝兒子, 亦遇上意外身亡 (阿倫狄龍安排雪妮黛與兒子合葬, 也只有他從沒有利用過雪妮黛的名氣或財富). 種種打擊令雪妮黛未老先衰, 才四十三, 已比別人更快走完一生的路.
但雪妮黛最光輝的日子也在法國. 法國讓她大展拳腳, 近年巴黎舉辦女性為題材的影展, 套套都由雪妮黛擔綱, 索性成為演員回顧展. 以她命名的紀念郵票、優秀女演員獎項, 足以證明法國以她為傲.
依我看, 雪妮黛遇到最好的一個男人是蘇堤 (Claude Sautet). 蘇堤的卡麥拉本來對著男人, 遇上雪妮黛後, 便改行陰柔路線. 及後作品對女性微妙的筆觸, 多多少少也留下雪妮黛的影子. 《Les Chose de la vie》中, 她本是男主角(Michel Piccoli) 的Take Two, 卻因男人大丈夫不夠果斷而造成悲劇.《Cesar et Rosalie》 的一中一青出盡法寶, 使她煩厭得拂袖而去. 丟盡顏臉的兩人居然做了一對好兄弟, 共晉早餐等候女神回歸.《Un Histoire Simple》更像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的Sissi, 淡然面對離離合合的男女關係. 在蘇堤的電影裡, 雪妮黛舉手投足自然不過, 撇下昔日貴氣嗆人的味道.
美國和法國的電影製造單位已計劃拍攝雪妮黛生平的電影和電視片, 連女角人選也初步擬定. 但我認為根本沒有人能夠飾演她. 連雪妮黛的女兒Sarah, 也謝絕飾演母親或重演Sissi. 電影公司搬上銀幕是為了懷緬, 還是只是綽頭? 就算找到比雪妮黛更像真的演員, 魚目又豈能混珠. 正如她所講: 你們以為我在笑, 其實我更想哭.
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
豬肝補氣看電視
無線台慶, 藝員衣香鬢影. 當時我便覺得, 這一台子的人, 關在廠內歌舞昇平, 外頭有幾亂, 漠不關心. (諷刺是陳志雲的「偽親民」節目《一百萬人的故事》, 獲頒什麼優秀節目獎). 我對網友說, 這簡直是狄西嘉 (Vittorio De Sica) 的《The Garden of the Finzi-Continis》(一個富有的猶太家族, 以為足不出戶便能夠逃避法西斯政府的迫害. 後來被押送到集中營, 所有成員家族無一生還) .
無 線當觀眾白癡是事實. 一方面製作錯漏百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膠劇」, 但另一方面又選購質素不俗的新聞資訊節目. 前陣子聽課, 一位主力負責策展的藝術工作者, 向我們極力「 推薦」《珠光寶氣》: 「套劇『好好睇』啊, 你地唔知咩? 電視台 (佈景組) set個藝術拍賣會場, 擺出黎既藝術品, 求其亂放一通、俾人休息既酒會房, 竟然set到好似宜家傢俬display.」
我也有這個疑問: 劇集號稱用一億元打做, 但為何廣告時間前後的過場片段, 效果好像是Windows小畫家拼出來的? (但我知道, 無線預告片剪接, 遠比劇集出色) 但高登改圖組的質素, 比電視台的手勢還要好...
《珠光寶氣》部份內容抄襲《飛黃騰達》(The Apprentice) , 但最滑稽是無線本身也有購買《飛黃騰達》在明珠台播放. 陳秀珠扮Donald Trump說話, 如Donald Trump知道, 一定哭笑不得. 看畢後, 吐出一句:「 直把觀眾當是喪屍─腦死亡 (Braindead)」. 叫觀眾睇正牌定A貨好呢?
雖然早知電視台愛抄襲, 但抄得如此不濟, 最可怕是觀眾還以為自己收看億萬元質素的節目. 今次真是要用豬肝來補氣了.
2008年11月28日星期五
從OLPC出發
曾在《60分鐘時事雜誌》(60 Minutes) 看過Nicholas Negroponte的訪問. 他一手建立的One Lap top per Child (OLPC) 著意為第三世界的孩子提供筆記電腦 (Notebook)學習. 節目中, 只見東南亞地區 (我忘記是泰國還是柬埔寨) 的小朋友瘦瘦黃黃, 卻醒目地提著設計有點像IMAC的喼神─綠色OLPC Notebook , 從家中步行到學校上課, 連書包也免了. OLPC針對落後地區的兒童教育模式, 一部Notebook可以應付一戶小孩子的學習.
現時, OLPC Notebook最新型號 XO-1只有1GB容量, 為遷就使用微軟Windows XP, 更令成本上漲. 但OLPC Notebook最大創舉是可以靠依附電腦的手動搖桿, 轉動產生電力, 為針對發展中國家電力不足而設 . (但OLPC Notebook仍需定時定候充電. 為防止盜取, OLPC Notebook如在24小時內沒有充電, 則無法使用)
我 經常假設, 如果當電力不夠用的時候會怎樣? 大量電器形同廢物. 政府和電力公司, 一定比環保組織更快地要求熄燈. 灣仔有一家茶餐廳, 燈火通明, 遍佈每一角落, 連窗口也至少穿安裝了幾十個燈泡, 效果荒誕得叫人發笑. 如果某一天再沒有電, 用電的行業都要消失. 而我也沒法再寫blog喇. (好在我仲識寫字)
後話: 香港某電台早晨節目主持人, 用迫在眉睫的語氣要求政府盡快推行電子書計劃: 未來棟樑需要一人一機! 我倒認為他無事生非. 在香港, 捧著NDS比捧著書的人還要多、成人們都寫錯別字、潮流興潮語... 不是我傾向支持Nicholas Negroponte的善舉, 但先解決香港人文化水平愈來愈低的問題, 仲好.
延伸閱讀:
小奧私陸 《Give One, Get One》
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普渡慈航《波羅揭諦》(Come, Come, Come Upwards) (下)
《波羅揭諦》是一套充滿缺憾的電影, 偶有佳句, 然而不成佳章. 其實故事本身寫得不俗, 至少編劇便很用心建構Sun Nyeo的角色.
Sun Nyeo代表俗世的人, 她能夠頓悟, 但定力不足. 出手協助企圖自殺的男子, 自覺是出於普渡眾生的心態, 其實是虛榮心作崇. 男的反過來視她為救命恩人, 「慾」火重生, 要娶她當老婆. Sun Nyeo拒絕回到塵世, 唸唸有詞仍撫平不了翼動的心. 寺院主持恩善看出Sun Nyeo遁入空門只是為了避世 (Jin Song也有同樣的問題, 然而影片對她的過去並無交待), 著她回到現世了結塵緣.
沒 有成為尼姑的日子, Sun Nyeo反而不用面對宗教的掙扎, 對顛沛流離的生活處之淡然. 但到底Sun Nyeo只是一個凡人. 身處紅塵打滾, 能否安然無恙? Sun Nyeo的中學老師當日無力幫助她, 成為著名詩人後, 寫下感人肺腑的詩集, 以此懷念「遁入空門」的Sun Nyeo. Sun Nyeo得知老師一直對她念念不忘. 開始苦思自己當日歸依佛門的意義何在. 由需要肉慾安慰, 轉趨追求心靈上的平靜. Sun Nyeo不能在寺院以內做到, 在寺院以外的環境, 成就她的得道.
Sun Nyeo充滿波折的成長之路, 既是一個女性脫胎換骨的過程, 當中又揭示了南韓的社會面貌. Sun Nyeo缺乏父愛, 其實暗示了韓國國土的的分裂 (自殺男子稱父親是自北韓逃亡的士兵). Sun Nyeo家中無父作主, 母親承受丈夫缺席的無奈. 身兼父職, 只好採用傳統方式直接對待子女. Sun Nyeo跟著暴燥的母親生活, 可謂沒有好日子過. Sun Nyeo選擇出家, 除了逃避家庭和學校的「迫害」, 也希望藉此靠近父親的影子, 追隨他的步伐──Sun Nyeo的父親服過兵役、殺過人, 心生內疚而出家. 這位「師傅」 (全茂松,《曼陀羅》的主角, 在《波羅揭諦》可視作角色的延續) 與女兒相見不相認, 作為不盡責的父親, 只能勸道女兒: 各自修行, 殊途同歸.
戰爭間接令 Sun Nyeo與父親天各一方, 對出世的Jin Song而言, 人類的慾望是愚不可及. Jin Song代表對信仰單一堅定的人, 但除了信仰, 視所有如無物. 恩善一樣認為Jin Song有其自身的問題需要解決, 要她到塵世學習. Jin Song對外界極力抗拒, 堅持不嗔不慟, 甚至不認同學生的示威行為.
這種冷漠的態度出奇地出現在佛門中人身上. 即使Sun Nyeo回到寺院, 寺院信眾也排斥她. Sun Nyeo以為佛門就是拯救眾生的地方, 但佛門中人也會為求自保而不理外界環境發生的事情. (林權澤對佛教作為社會公共機構時期對韓國民族社會狀況的不聞不問所作出的批判). 信眾如Sun Nyeo該如何在現世安身立命? (待續)
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
普渡慈航《波羅揭諦》(Come, Come, Come Upwards) (上)
Sun Nyeo (姜受延) 自幼缺乏家庭溫暖, 成長期間飽受挫折, 認為出家是身心自由的唯一選擇. 然而, Sun Nyeo在冥冥中注定要接受不一樣的試煉: 被迫還俗、結婚、守寡、死產、再嫁. 命運堪坷, 使她將信仰轉化成生存的意志. Sun Nyeo並不以自己曾經滄海為恥, 她對待每一段感情關係, 付出至真至誠的心意, 即使男人們誤以為她是個需要被肉慾充塞的容器.
尼姑 Jin Song (陳榮美) 悟性高則高矣, 但過於封閉. 寺院女主持恩善 (尹仁子) 認為她需要更多修煉, 要她往大學進修. 走進世界, Jin Song冷然面對俗世採取抗爭 (反政府示威) 的手段. Jin Song苦行面壁期間, 被慾念難清的老僧性騷擾, 卻理解到佛門中人亦要面對靈與慾的掙扎. 大學同學因參與學運被通緝, 到寺院請求Jin Song 庇護. 一直選擇不理世事的Jin Song, 將自己的俗家名字告訴對方, 著他找自己的家人幫助.
昔日對Sun Nyeo關照有加的恩善病入膏肓, Sun Nyeo回到寺院見她最後一面. 恩善吩咐眾人善待Sun Nyeo後圓寂. Sun Nyeo取走恩善的舍利骨, 與Jin Song話別, 各自面對不可知的將來.
談南韓國民導演林權澤, 影評人多從《天涯歌女》(Sopyonje, 1993) 出發. 然而, 他在70年代後期的至80年代末的作品 (《族譜》(1978)、 《曼陀羅》(Mandala,1980)、《重逢是第二次分手》、(Gilsodom, 1982) 、《霧之村》(1982)、《票》(1986)、《種女》((The Surrogate Womb/Sibaji, 1986) 、《Adada》(1987)、《燕山日記》(1987) 、《波羅揭諦》(1989) ) , 嘗試從韓國社會和宗教層面著手, 提升影片的藝術性和議論性, 其實應該值得討論. 作為當代最受推祟的南韓導演, 由商業電影轉型為藝術電影的過程, 評論人有必要知道. 奈何南韓至今, 除了《種女》和《波羅揭諦》外, 仍未為林權澤推出這段時期作品的影碟. 林權澤如何展現轉型期的風格, 對影迷來說, 暫時仍是空白一片.
對當時擅拍商業片的林權澤來說, 嚴肅冷靜討論韓國歷史和宗教, 不論對影壇還是自己的導演生涯, 都是充滿挑戰性的. 《族譜》講及韓國日治時期人民被迫歸化的事件; 《重逢是第二次分手》講及南北韓政局分裂, 拆散骨肉親情. 《曼陀羅》 及《波羅揭諦》更有野心, 從佛教角度探討人生. 《曼陀羅》的成功, 曾令林權澤打算再開拍由名演員金芝美主演的《比丘尼》(1984), 卻遭到宗教組織大力抗議下停拍 (由金芝美出資製作. 推測因為金的結婚履歷, 惹來佛門中人反感. 林權澤和金芝美後來改拍以妓女為題材的《票》). 《波羅揭諦》後, 林權澤亦不再拍攝有關宗教題材的電影.
《波羅揭諦》(Come, Come, Come Upwards) 是我看後最難明的電影之一, 重看多次也未能明白一二. 林權澤深明觀眾未必清楚了解艱澀的佛理, 所以《波羅揭諦》的故事算是淺白. 前作《種女》 很容易令人以為林權澤想鞭撻韓國傳統觀念對女性的迫害, 原來他只想表現儒家傳統與巫俗迷信之間的衝突. 《波羅羯諦》也不是一套真正討論佛教的電影. 《波羅羯諦》上承《曼陀羅》: 講的是六根未淨的僧人 (安聖基) 在精神修煉與塵世情慾之間的掙扎; 緊接以悲劇女性為主角的《種女》(1986) 和《Adada》(近似《杜十娘》的故事, 但主角換成啞女), 探討人類精神世界的解脫與昇華.
林權澤在轉型期的作品, 不算上乘之作. 不論《種女》還是《波羅揭諦》, 都犯有同樣毛病.《種女》處理女主角心理轉變的篇幅不夠, 草率的結尾更破壞了整片極力營造的氣氛和風格. 同樣為了考慮市場需要, 《波羅揭諦》既要保留娛樂片一般常見的悲歡離合橋段, 但又加插了宗教、政治、兩性關係的嚴肅探討, 令整套影片風格不統, 流於零碎. 可見林權澤處理藝術電影技法方面仍未純熟. 努力轉型, 卻落得貪多務得的尷尬處境.
《波羅揭諦》角色分配上, 也出現嚴重失衡. 影片本以兩位入世和出世的女性出發, 從淺入深展示佛學思想. 但姜受延的戲分竟然比陳榮美超過一半以上. 林權澤明顯是要力捧姜受延, 卻使陳榮美的角色無從發揮, 與姜受延的角色對比, 其重要性高下立見.
我從來認為, 身為國寶級演員的姜受延名過其實. 全度妍在康城封后, 南韓政府急急找回曾在87年威尼斯影展得到「零的突破」的姜受延, 兩人頓成南韓電影揚威國際的代言人. 姜受延從童星時代開始演戲, 論資歷當屬第一, 但似乎只限於南韓境內稱霸.
姜 受延的最大本事是瞪眼睛 (反觀全度妍, 外表普通, 但塑造角色的幅度比姜受延更大) . 即使在成名作《種女》 , 演技也不見得特別出色, 只是影片的獨特題材使她一舉成名. 能在莫斯科影展揚威封后的 《波羅揭諦》, 更是南韓偷送影片到蘇聯參展. 但姜受延的確是年少得志. 參演《種女》時只有20歲, 在 《波羅揭諦》也只有23歲. 論題材、角色上的難度, 後者絕對比前者高出幾倍.
姜受延在《種女》和《波羅揭諦》後, 除了張善宇的《情場如馬場》(Road to Horserace, 1991) 外, 沒有再演過較大回響的作品, 倒是經常拍攝近乎艷情呎度的電影. 雖然姜受延的影壇地位穩固, 若不是她遇上林權澤這位伯樂, 恐怕也不能升上神檯罷.
2008年11月2日星期日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開到荼靡再盛放
眾所周知, 黎姿是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的孫女. 雖然黎氏以電影發跡起家, 黎民偉跟隨孫中山為建國四出奔走, 但在戰後家道中落. 黎民偉和兄長黎北海為投資製作電影, 傾家蕩產. 黎北海晚年在廣州開設小食店營生, 鬱鬱而終. 黎民偉晚年惡疾纏身, 象徵式替永華影業公司擔任顧問, 已是投閒置散、時不我與之肅殺境況. 家族中從事演藝事業的, 僅黎灼灼 (黎民偉姪女, 《執到寶》的嫲嫲, 已故) 、黎宣 (林楚楚女兒) 和黎姿三人.
黎宣和黎姿均屬大器晚成的演員. 黎宣靠老角起家, 但愈老愈好戲. 《與敵同行》孤身一人頑抗陰毒孫兒郭晉安, 中氣十足, 絲毫未見老態. 黎宣影齡和名氣不及羅蘭和夏萍, 但角色之倔強, 又非演戲時經常要軟硬兼施發窮惡的後兩者所能及. 黎宣是那種「我就係硬頸到底, 你奈得我何」的硬性子Grandma.
黎姿在台慶獲得最佳女主角時, 激動地道:「 我冇丟我阿爺阿嫲架」, 當時認為她未免講得太嚴重. 論成就遠遠及不上, 論成績亦不能比較. 黎的祖父母是香港電影業的奠基者. 黎姿只是法西斯傳媒機構下的一名電視藝員.
黎姿的戲路跟賢妻良母型的祖母、聲大夾惡的姑姐不同. 黎姿多演我行我素, 煙視媚行的女子. 縱然遭到全世界輕視, 也要捍衛自己的利益到底. 戲劇世界彷如她的真實寫照.
她的影藝生涯, 其實並不順利. 《飛躍羚羊》眾少女組中以短髮黑黝的形象擔正, 形象不算突出 (對手是現在宣傳豐胸療法的袁潔瑩). 成年後加入電影圈, 無甚作為. 以超齡少女姿態拍攝《古惑仔》系列. 未到三十, 已經是梅開數度的過氣女星.
黎姿在我那一代人中最著名的, 是名曲《白裇衫》. Hit到連卡通片配音員都要唱兩嘴.
如是者過了幾年, 黎姿拍過的某部電影, 得到零票房的「佳績」, 被報紙揶揄身為香港電影之父後人, 主演的電影包辨零票房. 這份「榮譽」何其諷刺.
當她站在台上吐氣揚眉時, 心情何其複雜, 還不立即撻朵重振門楣.
我不認為黎姿是一流演員. 但曾經想像如果她能夠飾演祖母林楚楚, 會是何模樣 (就像謝拉婷卓別靈Geraldine Chaplin在《卓別靈傳Chaplin》飾演祖母Hannah一般). 不過, 沒有成真.
黎家三代的演藝生涯, 好比香港的一個小縮影. 從無到有、威震南北, 到萎縮、息微. 黎姿要弟弟務實讀書, 不走演藝路, 現在為照顧家人而息影, 又恰如黎民偉臨終前叮囑子女們做好打算的安排. 黎姿沒有丟祖父母的架, 不在演藝事業出色, 而在這次的決定.
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時光隧道速速現形!
居然在youtube找到《たいむとらぶるトンデケマン!》(Time Travel Tondekeman) 的opening. 這套和《魔神英雄傳》、《魔動王》同期的動畫, 名氣遠遠比不上前兩者 (更離奇是這套動畫在菲律賓極其受落, 是菲律賓首齣引入的日本卡通片集) . 八十年代Sunrise Production名動一時 (總之是蘆田豐雄做人物設計就OK), 作品水準可觀, 《たいむとらぶるトンデケマン!》其實不會差得太遠.
當時, 只要《兒童周刊》會報導, 就有人看. 只可惜這套攪笑動畫, 竟被弱台亞視買下播映, 更名為《時光茶煲》. 名氣、收視─淒美到極.
那時候, 因為是下午校, 只可以有一集沒一集的收看, 全憑升上中學的姐姐口述每集內容. 更勞煩她將最終回錄在錄音帶上. 沒錯! 是錄音帶, 只有聲音沒有畫面.
故事大綱在opening可見七八成. 日本小學生得到一個能夠製造時光隧道的茶煲 (茶煲識講野!) , 誤打誤撞回到中世紀的巴格達 (伊拉克首都), 認識了一對頭腦簡單的王子公主. 鄰國皇帝命令肥部下去捉拿公主做老婆, 時光茶煲( 話明係茶煲, 梗係trouble) 卻落入肥部下手上, 從此多事...
《時光茶煲》的結局草率, 應該是爛尾. Sunrise力谷《魔神英雄傳》(小時候的賣飛佛) , 又怎會顧得掂這套二線作品?
2008年10月17日星期五
Bollywood的危機
近年印度勢力逐漸入侵美國. 先是Sony Pictures 負責替《Sawaariya》海外發行, Steven Spielberg旗下的夢工場(DreamWorks)的真人電影部, 也得到印度公司的金錢資助, 脫離開派拉蒙(Paramount)自立. 而印度電影界與外國電影製作單位的合作愈來愈活躍: Rambo和加州州長要替印片《Incredible Love》客串、《Chandni Chowk to China》擺明車馬到中國一遊. Bollywood電影在海外一向受捧, 現在更是勢如破竹. 但是否代表Bollywood一帆風順?
Bollywood抄襲問題一向嚴重. 印度種族和語言多元, 使印度電影業者習慣將一套電影拍成多個方言版本. 如Bollywood的攪笑鬼片《Bhool Bhulaiya》(2007) 改篇自南印度馬拉雅拉姆 (Malayalam) 版本《Manichitrathazhu》(1993) . 泰米爾 (Tamil) 的版本《Chandramukhi》(2005) 雖是翻拍, 但氣氛水準均不俗. 相比之下《Bhool Bhulaiya》影片過長, 整體亦太累贅.
據悉由於檔期緊密, 劇本不足, 加上投資成本限制, 抄襲的情況屢見不鮮. 美國的《Miracle Worker苦海奇人》(Black, 2005)、《Disclosure 叛逆性騷擾》(Aitraaz, 2004)、《Double Indemnity雙重保險》(Jism, 2003)、香港的《見鬼》 (Naina, 2005)、南韓的《Old Boy 原罪犯》(Zinda, 2006), Bollywood均如獲至寶, 照單全收.
早在90年代初, Bollywood已率先翻拍香港的《英雄本色》( 可惜筆者已忘記了印度版的片名, 影片拍得相當沉悶和混亂), 「印度宋子豪」Sanjay Dutt, 在貨櫃場以機關槍狂掃千軍. 那份學得一招半式便大鳴大放的拍攝態度, 叫筆者目瞪口呆.
既然Bollywood抄襲明目張膽, 為何外國電影業界沒有發覺? 原因是印度對版權實施極為寬鬆, 西方對於寶萊塢電影工業亦相當陌生, 他們根本沒有注意到自己的作品被Bollywood挪為己用. 觀眾也不會注意到抄襲, 因為許多印度的觀眾並不熟悉西方的電影和歌曲. 慶幸在流行文化全球化效應下, 印度觀眾也比從前熟悉了西方的影視文化. Bollywood影片也減少抄襲.
Bollywood和荷里活在合作交流下, 現在更加互相留意對方的舉動. 荷里活的Tim Burton, Julia Roberts及Penelope Cruz 都是Bollywood電影的超級影迷. Bollywood意識到與美國合作, 必須考慮到版權的重要性. 使印片明星紛紛站出來呼籲觀眾打擊盜版 (諷刺是海外觀眾非靠盜版認識Bollywood不可).
即使Bollywood仍然百花齊放, 但影片仍然傾向模仿西方, 捨寫實取誇張的Masala, 早晚會出事.
2008年10月11日星期六
What 's wrong with me?
上映電影確是少捧場了. 一來自己遷就不到時間, 二來戲碼沒能吸引我. 其實我並沒有減少看電影, 只是換了另一渠道欣賞 (即網友的私人醒和那堆"Chungking Express"). 但朋友和同學都間接提醒了自己: 你沒有到電影院去!
是因為人懶惰, 還是因為現在的電影不好看?
近日我經常埋怨: 不想花時間去做沒有效率的事. 如用數小時去準備幾口飯菜、長途跋涉, 遠赴某間精心菜館. 數星期前我還歡天喜地想做這些事, 現在, 我很倦. (雖然我把在深夜時份吃伊藤家的cheese cake當作是享受)
會否是工作影響了自己的生活節奏和態度?上司口邊掛著的"first priority" (多得他們, 我的發音好標準), 似乎對我起了下咒的作用. 是不是工作攪到我無哂興致? 說實在, 我還間歇性收看《少年四大名捕》和《與敵同行》, 當作是減壓.
對我而言, 到電影院看電影猶如抽大麻, high到痺的最高享受. 可是連那些不看枉為影癡的影片, 我都錯過了, 心裡並無當十年多前與增村保造失之交臂的懊悔. 一個月前, 我還可以在一個晚上連看三套市川崑. 現在....
2008年10月7日星期二
2008年10月6日星期一
崔真實與金正日
崔真實的死令南韓哀鴻遍野, 相信另一邊廂的金正日亦悲痛不已.
這 可不是說笑. 金正日以橫行無忌的作風冠絕全球. 他喜歡電影和歌舞, 看到美麗的歌舞團員, 要搶過來做老婆. 更會根據自己的喜好, 嚴格挑選歌舞團成員, 才可以站出來為他歌功頌德. 崔真實是金正日其中一位最喜歡的南韓女演員, 因此他的歌舞團成員在某個時期, 姿容與真正的崔真實不相伯仲.
知道金正日有這種喜好, 曾暗地裡替這位韓國萬人迷擔心. 金正日改變世界的決心和能力, 比電影世界裡任何一位邪惡博士都要強. 早在七十年代末, 金正日便派人在香港先後將申相玉、崔銀姬夫婦綁架, 「邀請」他們為北韓發展電影業 (一說金正日為父親金日成添填房, 因而看上崔銀姬). 幸而近年沒有韓星失蹤事件, 否則南韓上下人人自危. (相信金正日也自知這樣做太不文明)
再 說崔真實, 遺下一對子女, 走了. 她捨得了麼? 想起數年前的李丞涓, 一時糊塗拍下仿慰安婦寫真, 成為國民公敵. 沒有人不願意踩多兩腳以正視聽, 令她幾近精神崩潰. 當全世界以為李丞涓氣數已盡, 只有一個同途邊緣的金基德, 夠膽識請她拍電影. 結果?《3-Iron》被視為金基德其中一套最好的電影 (雖然結局有畫蛇添足之嫌), 李丞涓的演出讓她釋放了自己, 漸漸重拾生活的信心. 只可惜, 崔真實沒能夠在那一刻前停一停...
2008年10月1日星期三
弱智兒童, 樂趣無窮
台灣的盧廣仲小朋友以傻氣但不造作的歌路和形象大受歡迎, 令我聯想到「根岸祟一」 (漫畫《爆粗Band友》的主角). 不過根岸沒有像盧廣仲般一舉成名天下知, 相反卻兜踎非常, 要化身為死亡金屬搖滾魔王Ioannes Krauser二世, 才得到萬千fans擁護.
很多人奇怪《爆粗Band友》僅僅出版至5期, 何得何能可以拍電影. 故事描寫創作人的辛酸, 得盡所有讀者共鳴. 然而, 之後又怎樣發展下去呢? 若杉公德的Gimmick, 在漫畫第3期已開始見底, 十數回的橋段, 總是重重覆覆. 如果不是故事有一定吸引力, 單憑若杉公德的畫功, 早就趕走一班客仔.
「一招走天涯」的根岸祟一 /若杉公德, 使我再聯想到另一位「港版根岸」─張如城! 雖然我這樣形容他, 很可能引起一些《爆粗Band友》讀者不滿, 但兩者的「單一視野路線」倒是很相似.
這位港版根岸比根岸的音樂熱誠, 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才能則完全談不上. 網友熱播且笑爆咀的《友誼的光彩》, 慘被改成硬膠版本. 姑勿論章小朋友的普通話發聲準確與否, 一手「鮮明出眾」的填詞技能, 完全不能反映他的中文至少擁有中五程度的水平: 語法不通, 動詞與名詞錯配... 跟他的十三歲《愛意》不相伯仲.
最令我替港版根岸感到可悲, 是他這種不上不下的中童, 似乎並不以自己游手好閒為恥, 還要妄圖製造明星夢, 類似人辨更充斥各處. 聽過他的演繹, 明顯是根本沒有進步過. 與盧廣仲相比, 你會發現盧廣仲大受歡迎、張如城大受恥笑的原因: 盧率真地訴唱生活的甜蜜, 真實反映年輕一代的哀與樂; 張大賣愛國愛港的互助精神─只是一些空泛的口號而已 (何況「港人厭港」!). 試問單憑一顆無知的心, 如何打動大眾?
一位舊同學曾經無意識地作出一句口號: 「弱智兒童, 樂趣無窮」. 人人看著正牌根岸和港版根岸笑到肚痛, 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伸延導讀: 《我係張如城 邊個夠我型》
2008年9月29日星期一
假東洋美女之回顧篇
入江美樹 (Irie Miki). 原名小澤Bella (小澤・ベラ・イリーン) , 日俄混血兒. 入江美樹是六十年代最當紅的時裝模特兒. 僅在敕使河原宏的《他人之顏》亮相, 演爛面少女. 丈夫是著名音樂指揮家小澤征爾, 育有兩名子女 (散文家小澤征良, 演員小澤征悅) .
山本リンダ (Yamamoto Linda) , 山本Linda. 美日混血, 原名山本あつ子 (現隨夫姓稻葉). 七十年代著名流行歌手, 台風別具一格. 1973年憑一曲《狙いうち》殺入紅白, 成為日本高校棒球隊應援必備歌, 歷久不衰. 漫畫家櫻桃子(小丸子) 的童年偶像. 《櫻桃小丸子》動畫熱播效應下, 令山本Linda在1991年第五次入選紅白. 在千禧年舉辦巡迴演唱, 被稱為不老妖姬.
ジャネット八田 (Janet Hatta) : Janet八田. 美日混血, 父親是美籍波蘭裔人士. 原名八田有加. 在日航實習時被發掘, 成為資生堂模特兒. 雖然是混血兒, 但Janet八田經常在時代劇 (日本古裝) 演出. 新浪潮導演實相寺昭雄選中她為古裝片《早夢》(あさき夢みし, 1974) 的女主角. 1981年下嫁棒球員田淵幸一後息影, 育有兩子. 圖為77年客串《人間的證明》的Janet八田.
2008年9月27日星期六
被遺棄的浦山桐郎 《我拋棄的女人》
《我拋棄的女人》(私が棄てた女, 1969) 出奇地吸引許多觀眾捧場, 因為影片沒有影碟發行, 也少有機會公映. 但為什麼影展要將浦山桐郎列入為日本新浪潮電影導演之一?
《我拋棄的女人》明顯跟當時充斥影壇的色情電影, 有著反其道而行的取向. 也許是因為這種正面的反省態度, 令電影旬報對《我拋棄的女人》及同是對抗影壇濁流的《忍川》(忍ぶ川, 1972, 同是熊井啟執導) 另眼相看 (《我拋棄的女人》在電影旬報99年選出的「日本一百大電影」排名榜末) .
倘 若將《我拋棄的女人》列為日本新浪潮時期的作品, 大致有三個原因: 一. 影片在1969年日本電影旬報年度排名獲得第二, 趕得上新浪潮的尾班車; 二. 故事的主角曾經學生運動的一員, 及後理想幻滅, 選擇明哲保身, 過著安穩但失去衝勁的生活, 某程度上也回應了學生運動的結束; 三. 影片的表現手法.
我以為第三點最有爭議性. 《我拋棄的女人》以吉岡努 ( 河原崎長一郎) 和森田蜜 (小林敏江, 這是她第一次演出, 表現相當動人) 的現實與回憶交錯為主要表現手法, 談不上有突破可言 (回憶的片段近乎日久失修, 未知是拷貝質素, 還是浦山桐郎的刻意安排) , 故事甚至流於俗套. 反而黛敏郎的配樂十分出色, 那些在男主角心亂如麻出現時的雜音, 甚至有點像武滿徹的實驗風. 但前衛配置跟傾向保守的影片格局, 顯得不太協調. 片末出現的超現實彩色場面, 更酷似寺山修司的手勢.《我拋棄的女人》有時黑白、有時泛黃、有時七彩的畫面, 使整體並不統一. 這到底是浦山桐郎本來的主意、是影片資金不充裕所致、還是經過電影公司干涉下變得支離破碎的結果?
影片海報上的淺丘琉璃子, 放大得連近視都可以清楚看見. 被拋棄的女人並不是她, 但對影片而言, 她的知名度最大. 浦山桐郎如非發掘了在影壇大放異彩的女演員, 他僅有的數部作品, 根本也是被影史所遺棄.
伸延導讀: 《我. 拋棄了的. 女人》譯者序《寂寞的聖女》
2008年9月26日星期五
愛在灰飛煙滅時《Fanaa》
「Fanaa」在印度烏爾都語 (Urdu) 中, 意指「為愛毀滅」.
失明少女 Zooni (Kajol) 結識了風流導遊 Rehan (Aamir Khan) , 墮入愛河. Rehan替Zooni安排進行眼部手術後便失去蹤影. Zooni回復光明, 卻得到愛郎遇上恐怖襲擊死亡的消息. 實際上Rehan只是金蟬脫殼. 七年後, Rehan混入軍隊當無間道, 執行「任務」期間失敗, 受了重傷 . 陰差陽錯下, 救了他一命的竟然是Zooni, Zooni身邊還有一個兒子. 但Zooni已不認得Rehan、而Rehan也非昔日的Rehan...
從前Aamir Khan多與Juhi Chawla合作, Kajol的拍檔是SRK或未來丈夫Ajay Devgan. 四人還在《Ishq》(1997, 一套我形容為「公益金百萬騷」的電影, 請由1:28分開始觀看) 一同聚首 (分飾情侶檔). 可是Aamir Khan和Kajol從未單對單合作過.
Aamir Khan以參與製作高水準電影見稱 (從前的他也演得極度誇張) , 堅持一年只拍一套電影, 更不接受同一時間接拍多部電影. 為了等候拍攝有質量的作品, 他甚至可以停止演藝活動數年. 即使已經升上神檯, Aamir Khan對所有電影獎項均不屑一顧. 而息影數年的Kajol也為了照顧女兒而謝絕所有片約. 能夠邀請她情商客串的, 亦只有「天字第一號」SRK.
《Fanaa》(2006) 能夠找到兩位天皇巨星破天荒合作, 確實令觀眾相當期待. 但觀眾最擔心的問題是: 「奄尖大少」Aamir Khan和闊別影壇多年的Kajol, 還可以回到全盛時期的狀態嗎?
觀眾的擔心是多餘的. Aamir Khan和Kajol雖然從沒有以情侶檔姿態出現過, 但舉手投足依然充滿魅力. 《Fanaa》是Kajol正式復出的第一套作品. Kajol表現少女羞澀的功架, 難以令人相信她已經是年過三十的一兒之母. 而Aamir Khan過足戲癮之餘, 也成功挑戰了亦正亦邪的角色.
最 令影迷高興的, 莫過於兩位傳奇演員的攜手合作. Aamir Khan配Kajol, 效果並不是像SRK般有著迷顛倒眾生的魔力, 也沒有Ajay Devgan的故作文藝腔. 他們各有各的風采, 卻不搶對方風頭, 配合得天衣無縫. 這種化學作用卻沒有出現在現時的SRK身上 (因為他太有名氣, 有份量的女演員不跟他合作; 年資淺的女演員, 又被他輕易壓倒. SRK一人演戲, 眾人淪為陪襯) . 有時候, 演員之間合作得太多, 未嘗是一件好事. Aamir Khan和Kajol合作, 正是《Fanaa》吸引之處.
Kajol憑《Fanaa》第五度獲得Filmfare Awards最佳女主角, 平了姨母Nutan保持多年的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Nutan其中一次獲獎, 憑中年母親角色獲勝. Kajol年僅三十餘歲已超越Nutan的成就, 因此有人認為她是Bollywood史上最成功的演員之一.
除了Aamir Khan和Kajol,《Fanaa》的客串陣容亦不容忽視. 飾演Kajol父母是Rishi Kapoor和 Kirron Kher. 前文提過的《Cheeni Kum》女主角Tabu, 更願意在片中擔任配角─一位反恐專員, 即使戲份不是那麼重要, 卻使影片的寫實意味更濃.
蜜柑號外(三)
一針止嘔 獸醫妙手回春 肥柑姣勁再現
[本部落格專訊] 位於屯門XX花園的小貓患病事故, 小貓「蜜柑」疑因腸胃問題, 今晨連嘔兩次. 經獸醫診斷後, 推測因細菌感染或哽骨導致嘔吐. 獸醫替「蜜柑」打過止嘔針和下藥後, 病情轉趨穩定.
獸醫指「蜜柑」體重達5.7公斤, 有過胖跡象. 「蜜柑」主人甲亦表示愛護動物協會早已指「蜜柑」過胖, 惟「蜜柑」長期躺臥地下, 不肯走動, 對此深表無奈.
另外, 獸醫兩名女助手均表示「蜜柑」外貌俊朗, 但「蜜柑」並不領情. 獸醫替「蜜柑」拍照留念時, 「蜜柑」顯得十分驚慌, 屢次企圖離開現場.
「蜜柑」回家後, 服食混有藥物的濕糧, 暫無大礙. 病情影響所及, 「蜜柑」雌激素激增, 改以施放姣勁, 要求眾主人撫摸全身.
2008年9月25日星期四
蜜柑號外(一)
為食出事 頑皮貓公離奇生金
[本部格落專訊] 屯門XX花園一個單位, 今早發生離奇案件. 一隻家貓疑似身體不適, 不慎施放「黃金」.
疑犯現年五歲, 名「勿金」(音譯) , 為雄性家貓, 已絕育. 據疑犯主人甲透露, 疑犯於前晚進食秋刀魚, 其後發現在屋中大廳神秘留下「黃金」一塊, 並在梳化上放聲怪叫. 疑犯主人沒有怪責疑犯, 自行清理現場. 疑犯於當晚撒嬌, 再次進食木瓜花生魚湯中的魚肉. 因疑犯身體狀況一向良好, 表面上並無大礙, 疑犯主人不疑有詐.
今晨, 疑犯主人乙收到疑犯主人丙來電, 指疑犯在主人甲的手提電腦上放下「黃金」, 「黃金」質量至本部格落截稿前仍然未明. 估計疑犯因為突如其來的腹痛, 無法及時走到砂盤前解決而失禁.
疑犯主人甲當場清理「黃金」, 並安撫情緒激動的疑犯. 由於事件不尋常, 疑犯主人乙丙決定於本周末攜同疑犯到動物診所, 進一步確認病情.
2008年9月19日星期五
低糖愛情《Cheeni Kum》
不是每一套Bollywood愛情電影都只是Masala. 《Cheeni Kum》(Less Sugar, 2007) 便是另類選擇.
忘 年戀的題材在古今中外都是難處理的題材. 記憶中, 我喜歡的《漂流芳心》(Nelly and Mr. Arnaud, 1995) , 便講述一對相距數十年的男女之間若有若無的愛情故事. 這套法國片拍得相當含蓄, 影片結束也沒有明刀明槍表露事情真相, 然而睿智的導演早已暗示一切. 而保守的Bollywood, 居然出現《Cheeni Kum》這套電影, 實在叫人訝異. 再者《Cheeni Kum》的主角是傳奇影帝Amitabh Bachchan和實力派女優Tabu (她以演出高水準的電影聞名於印度影壇) , 互不相干的兩代演員互較演技, 更是相當罕有的時刻.
我 相信《Cheeni Kum》這劇本是為Amitabh Bachchan度身訂造. 「校長」年屆六十餘, 男性魅力仍能壓場 (他跟「福伯」夏里遜福同年), 加上他的路線是倔強到底的硬漢, 遇上巾幗不讓鬚眉的Tabu,《Cheeni Kum》的確令人相當期待.
六 十有四的Buddhadev (Amitabh Bachchan) 是個抱著獨身主義、在倫敦開設印度餐館的廚師. Buddhadev為人嚴肅, 不苟言笑, 要求身邊所有人都要按照他的準則辨事. 某一天, 餐廳裡一客印度炒飯被打回頭, Buddhadev聽說是客人投訴炒飯過甜, 闖出去將女客人Nina (Tabu) 不留情面地責難一頓, 並指她根本不懂得印度傳統和文化. Nina怒極拂袖而去.
第二天, Nina親自送了一碟正宗印度炒飯到餐廳回敬Buddhadev. 原來Buddhadev的下屬錯將糖當是鹽.
Buddhadev 好生內疚, 他再次碰到Nina, 正式向女方道歉. 兩人的年齡相差三十年, 竟然頗為投契, 但Buddhadev卻礙於年齡問題不敢造次. 人品與學識一等一的Nina, 卻毅然選擇Buddhadev為結婚對象. Nina回老家探望已退休的父親 (Paresh Rawal), 得知比自己還要年長的Buddhadev要跟女兒結婚, Nina父親氣得絕食抗議...
一 些影迷指責《Cheeni Kum》的故事根本不成立:「哪有六十四歲的老頭, 配上三十四歲的美女?」 聽聞印度年輕一代對傳統婚姻很反感, 但也有受過高深教育、生活現代化的夫妻, 仍然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其實, 電影不過是一套電影, 更何況是娛樂至上的Bollywood─難道你們真的相信印度人每天都過著載歌載舞的Happy Day嗎? 所以我認為欣賞演員的演出更重要.
氣 質冷傲、理性的Tabu憑《Cheeni Kum》獲Filmfare影評人最佳女主角獎項 (事實上, 她獲頒此獎已不下數次) . 架御這個愛上花甲翁的商界精英 (片中Tabu是軟件工程師) 角色, Tabu不疾不徐, 演活一個敢怒敢言亦敢愛的都會女性. 她和前輩Amitabh Bachchan過招, 交戲流暢, 很有說服力, 年齡顯然不是問題. 而Amitabh Bachchan掙扎於「Do it, or not do it」、與 (鬧孩子氣的) 女友父親的較勁場面, 也是趣味十足. 但影片部分段落過於平淡, 得靠幾位演員的精湛演技帶動整個故事.
看慣了校長扮「道理天王」、寶萊塢美女擠眉弄眼, 《Cheeni Kum》的突破值得欣賞.
2008年9月17日星期三
夢幻愛妻號《U, Me Aur Hum》
松下電器 (Matsushita, 現稱Panasonic) 曾推出過一款洗衣機「愛妻號」, 笑聞是老公買給老婆用的 (我家以前也有一部). 如果Ajay Devgan和Kajol這對銀壇夫妻要替洗衣機賣廣告, 不如考慮這一部.
黑珍珠Kajol (SRK的最佳拍檔) 自婚後便不再搏殺, 專心相夫教女, 即使拍片也是精挑細選 (如06年的《Faana》 跟另一legend Aamir Khan破天荒合作). 《Faana》叫好叫座, 但仍未足以令Kajol完全復出. 唯獨是丈夫初次執導《U, Me Aur Hum》, Kajol才願意出山相助.
Ajay Devgan跟Kajol合作不下數次, 是回Ajay Devgan自導自演, 但吸引力仍不及妻子, 主要原因是劇本及導技問題. 在Bollywood能夠演而優則導的例子不多, 上世紀有Raj Kapoor和Guru Dutt, 此刻有Aamir Khan. Ajay Devgan於演員的地位頗為尷尬, 演強人, 不夠強悍; 演文藝青年, 氣弱猶絲. 自演又自導, 會有甚麼成績?
《U, Me Aur Hum》的故事沒有甚麼特別, 唯一焦點便只有Kajol .
當妻子終有一日失去所有記憶, 為人丈夫如何是好? 《U, Me Aur Hum》故事耳熟能詳, 也相當老土. Ajay Devgan似乎只想單純拍套歌頌大丈夫愛護妻子的電影, 劇情完全是意料之內, 而結局也過於一廂情願.
猶幸Kajol的演出令影片生色一點. 一幕《Saiyaan》更是百看不厭 (雖然唱的不是她本人). Ajay Devgan最成功的, 肯定是宣傳了兩口子「打十號風球都打唔甩」的事實.
2008年9月16日星期二
神奇褓姆顯神通《Thoda Pyaar Thoda Magic》
豆沙喉Rani Mukerji 和實力型男Saif Ali Khan合作過兩次 (分別是04年的《Hum Tum》, 07年的《Ta Ra Rum Pum》), 已經是Bollywood有名的「老夫老妻」. 兩人的第三次合作《Thoda Pyaar Thoda Magic》(A Little Love, A Little Magic, 2008) , 其實並沒有新意 (原定的男女主角人選是Aamir Khan和Kajol. 前者忙於執導《Taare Zameen Par》, 後者夥拍丈夫拍攝《U, Me Aur Hum》).不過, 未看過Rani和Saif拍擋的朋友, 可能還會覺得新鮮.
《Thoda Pyaar Thoda Magic》與1993年的《Hum Hain Rahi Pyar Ke》 (Aamir Khan, Juhi Chawla主演. Juhi Chawla 獲 Filmfare最佳女主角) 十分近似 (其實Hum Hain Rahi Pyar Ke 也是改篇自加利格蘭和蘇菲亞羅蘭的《Houseboat 》, 1958).《Hum Hain Rahi Pyar Ke》的主角收養了亡姊的四個兒女, 並聘請一位褓姆幫忙. 有兒萬事足, 更跟俏褓姆惺惺相惜... 《Thoda Pyaar Thoda Magic》改動則較複雜. 與後者不同, 《Thoda Pyaar Thoda Magic》加添了神仙角色, 相信是為了吸引兒童觀眾層.
商 界鉅子Ranbeer (Saif Ali Khan) 因車禍使四名小童失去父母. 法官竟然將小孩的監護權交給Ranbeer: 不得疏忽照顧, 也不能令小孩有丁點不滿. Ranbeer無可奈何, 只好讓四個陌生人進駐家中. 四小福與仇人同一屋簷下, 事事對著幹. 上帝 (Rishi Kapoor) 派遣天使Geeta (Rani Mukerji) 下凡協助Ranbeer, 令四小福不再愁眉苦臉. 百事大吉的Geeta毛遂自薦, 當起褓姆來, 用法術化解他們之間的恩怨. 但Geeta卻能醫不自醫... (之後的劇情, 相信大家都估到九成)
Rani和Saif一向在影片盡現風彩, 甚少失手. 也許是從前合作多次, 他們在《Thoda Pyaar Thoda Magic》的配搭並沒有大驚喜. 但Rani和Saif的功課一定交足. 倒是資深影帝Rishi Kapoor (即《Om Shanti Om》開場第一幕的「珠片歌王」) 客串上帝一角, 竟然有點反高潮. Saif這回演「老實商人」, 一反「愛在心裡口難開」的情場浪子角色. 而Rani三寸不爛之舌的絕招, 夾雜了「有點天真有點傻」的少許誇張演繹, 恰到好處, 討好非常. 不但成人觀眾, 連小朋友也喜歡. 證明Rani的Bollywood首席女星寶座, 依然穩如泰山.
初次認識Rani Mukerji的Saif Ali Khan, 《Thoda Pyaar Thoda Magic》是個不錯的選擇. 若論鬥氣鬥得精彩, 本人推薦青春氣息迫人的《Hum Tum》.
2008年9月12日星期五
一體兩面:《緬甸豎琴》與《野火》
評論《緬甸豎琴》 (The Burmese Harp, 1956) 的, 大多數因市川崑在影片裡頭不明確針對日本發動戰爭的「尷尬位」, 而認定他不敢面對歷史, 未免有欠公允. 當你看過《緬甸豎琴》和《野火》(Fires on the Plain, 1959)後, 會明白市川崑的執著, 並不在於追討戰爭的責任誰屬.
市川崑肯定對錢剛在《唐山大地震》提過的「原始共產主義精神」類似的想法深深反思過. 《緬甸豎琴》的一群士兵都說水島 (安井昌二) 性格善良, 留在民風純樸的緬甸最適合不過. 最後決定留在緬甸不走的, 也是水島. 歸航的士兵一心回鄉, 想著回家後要幹什麼. 至於水島, 他們大惑不解, 只是一句「讓他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吧」. 事實上也沒有像水島這種人, 願意捨己為人, 為無辜戰死的人承擔到底. 水島勸日軍投降不果, 目睹戰火奪去生命的殘酷. 琴音雖悅耳, 但不足以慰藉死去的亡魂. 愛好和平的他最終放下緬琴, 選擇了代表苦行的僧袍.
誠然, 水島的行為帶著一點點的自虐, 卻並不是沈醉在自我傷痛之中. 我想起新谷薰的漫畫《基地88》(Area 88). 被朋友出賣、越過生死線、終於逃回日本, 坐擁幾百億財產的主角風間真, 解釋他為何要堅持回去原本不屬於他的僱傭兵戰場:「那些死去的同伴在呼喚我們... 那是我們的第二故鄉... 我若置之不理, 那麼, 我和愛人所置身的和平, 只是虛假的和平... 出錢要別人替我們打仗, 這種事我怎樣也做不出來... 只要我一天不親自粉碎仇人的陰謀, 我的靈魂便得一直在地獄裡受到煎熬!」
水島的決定也是如出一徹. 水島打扮成僧侶掩人耳目, 起初也堅持以軍人方式向死者致敬. 久而久之, 未知是天性悲憫還是耳濡目染, 水島不自覺地合什雙手. 他用行動表示對戰爭的控訴、撫平死者的靈魂, 不就是市川崑的答案? 何須指名道姓的理直氣壯!
市川崑選取戰爭為題材, 歌頌人性光輝之餘, 也執意深入發掘人性的黑暗. 為戰爭展開殺戮也好、為求自保也好、損人利己也好, 全都不分國籍人種. 在戰爭中, 戰場上是非黑白的界線因人性滅絕而消失, 所有人的生存權利和尊嚴被被剝奪, 甚至還原成野獸. 《野火》田村 (船越英二) 面對的, 就是一場人性與獸性之間的拉鋸戰.
市川崑與和田夏十在《野火》刪減了原著中大岡昇平對宗教的描寫, 但還是保留了田村堅守的信念 (基督教的信仰) ─其實田村老早沒有任何信念, 患上肺癆的他, 不斷被醫院和軍營趕來趕去, 餓得奄奄一息, 依然苟延殘喘. 他自知命不久矣, 選擇聽天由命.
田村認識了老兵安田 (瀧澤修) 和年紀較輕的永松 (Mickey Curtis). 安田要永松替他兜售煙葉, 永松陽奉陰違. 安田以為賣完煙葉便可以投降、離開菲律賓. 田村也打算舉白旗投降, 豈料目睹菲律賓女兵不分來由便舉槍殺死日本降兵, 嚇得他目瞪口呆─市川崑展現的菲律賓 (其實還是日本境內取景) 與地獄無疑: 無人可以活著離開!
田村在田野遇上一個餓得發瘋的老兵, 老兵自稱是阿彌陀佛, 以為蒼蠅就是接走自己的飛機, 更抓起身邊的糞便大嚼. 迴光返照的老兵對田村說: 「我死後, 你可以吃我的肉啊!」田村聽後急步離去. 人為了生存, 吃人肉有對錯與否? 市川崑站在否定的立場. 透過田村的眼睛, 我們看到戰爭使一個人由正常走向瘋狂. 永松忍無可忍, 殺死安田, 當場宰吃─這就是「猴子肉」的真相. 滿面陰氣的永松再也不是一個正常人. 田村目睹吃人的可怕事實, 憤而舉槍殺死永松.
田村在惡劣的環境下能夠做的, 除了捱餓, 就是不吃人. 田村錯殺良民, 他決意棄槍. 鞋子穿到爛無可爛, 他索性赤腳走路 (拋棄了等於軍人身份的軍靴) 去等待死亡. 士兵一如螻蟻. 榮耀? 只是虛幻. 片末顯示「1945 2月 比島戰線」. 類似田村或永松的悲劇, 只是大戰線上的一小部份.
飾演田村的船越英二始終掛著彷彿的笑容 (船越英二飢餓上陣, 以方法演技加上喜劇手法演出, 我認為是日本影史上的殿堂級演繹), 不是對生存的嘲笑. 在戰場上, 身為人類根本難以保持理智. 田村徘徊在人與非人之間, 唯一能夠捍衛的是作為「人」的純真. 他的怪笑, 其實正在回應一切非人性的行為. 他兩度棄槍, 也象徵對戰爭抿滅人性的質問.
《緬甸豎琴》歌頌人性愛好和平之心,《野火》反其道而行. 如果《緬甸豎琴》令人意難平, 相信《野火》會令人無語問蒼天. 市川崑的兩套電影, 一套溫情, 一套心寒, 卻殊途同歸. 市川崑超越種族的批判, 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