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星期三
大事回顧 (可能有下半部, 可能無)
首先是blog 這裡近乎荒廢, 也刪掉不少文章. 留意blog和facebook的朋友們, 應該知道我少講政治, 多講電影或貓, 連自己的私人事都鮮有詳談. 不談政治, 也不趨炎附勢, 視哪個尖銳的文化評論人為偶像 (因為我深信權力和環境令人變質). 總而言之, 就是群魔四起. 政治萬萬不懂, 也萬萬不能碰, 你話我政治冷感都好 (雖則我是有投票的).
私人事則不外乎工作和私生活. 新工作在這一年尚算順利, 特別是經常要說英文跟同事溝通, 不流利但也不怕講. 真的, 放了幾日聖誕假, 講了幾日廣東話, 回到辦公室與同事交流, 竟然有點不自然.
新工作也令我近距離認識菲律賓人. 自從去年菲律賓人質事件後, 香港人對菲律賓和菲律賓人都充滿戒心. 沒有菲律賓傭工, 不知道香港人該怎樣掃地洗衫煮飯湊仔呢? (有表親不完全信任菲傭, 間接令子女對他們產生「唔靚就唔好」的觀念) 我面對的菲律賓人從事室內設計的專業. 他們有的離鄉別井, 在香港長期工作和生活, 有的甚至在香港落地生根, 連子女都懂得說廣東話和普通話, 不常回國了. 當然他們只是菲律賓人中其中一小撮, 但他們的生活文化, 在我眼中卻十分有趣. (菲律賓同事憶述國內警察的貪污情況, 也令人忍俊不禁) 目睹菲律賓藉同事在派對上, 娛人之外不忘自娛, 其「喪玩」的程度, 足叫我幾乎失禁.
至於私生活, 本人唔講好過講 (唔怕講: 亦都冇乜好講), 原因是不只一次在Facebook 簡單的一兩句說話, 招來他人誤會, 留下難堪的回應. 如此一來, 索性講電影好了. 講電影講得再冷門, 也沒有人出來要清算你.
但影評─容我不能再以自己的觀影文章稱為「影評」, 我實在不能強迫自己去寫一些故作高深的文字 (其實我亦質疑自己睇唔睇得明) , 亦沒有能力寫出來, 更不想列出十大名單. (甚至有影友重溫我的舊文, 我都叫他們看完要洗眼) 但還是需要渠道去發表, 一把口就取代鍵盤和滑鼠. 參與《影畫春秋》後膽粗粗, 與影友建立 (相信也是全港首個) 印度電影節目《印度電影二三事》, 結果印片看得比從前還要多, 證明我以前有幾懶惰. 藉著節目, 留意自己講得最多的是「係呀/喇」、 「咁」...
「係喇」, 「咁」點先可以唔再講「係呀」?
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
略談《Ra.One》
是次心甘命抵付出港幣150元去購票, 有部份影友認為太貴. 早前參與另一位影友《講‧鏟‧片》 負責人Ryan 的邀請, 到九龍站The Grand「包場」觀看台灣電影《星空》, 得知包場牽涉多方面支援, 是故150元看印片, 其實並不昂貴. Cineworld 與負責票務的 Morning Star (不是旅行社, 而是位於重慶大廈一樓的影碟舖) 提供三種票價: 150元, 180元與200元. 150元距離銀幕最前, 如此類推, 視覺效果也因應票價提高. 加上本人與同行的朋友為看SRK多過看3D, 所以也不在乎座位前後的分別.
《Ra.One》本在暑假上映, 據聞當時尚未準備好上映的3D技術支援, 因此押後到Diwali檔期上映. 倘若錯有錯著的話, 實在天助SRK,《Ra.One》本身就是一個「屠妖」的故事: SRK 飾演不太醒目的電子遊戲工程師Shekhar, 以倫敦為家, 構思一個現實與虛擬的電子遊戲「Ra.One」 (全稱 Random-Access –Verison 0.1) . Shekhar的兒子嫌 「英雄必勝」 的設定過時, 他靈機一觸, 創造打不敗的虛擬角色Ra.One (發音與印度史詩反派「羅波那」 Ravana 同音) , 同時亦以自己的外貌設計了 G.One (Good One 的意思, 與印地語 Life = Jivan 發音相同) 作為Ra.One 的對手. 遊戲本是真人與程式中的Ra.One 對決, 過程中Ra.One產生自我意識, 並操控了Ra.One 的模擬外殼, 走進現實成為真實的惡魔, 並殺掉了Shekhar. Shekhar 的妻子 (Kareena Kapoor) 帶同兒子返回印度, Ra.One 則認定以化名Lucifer參與 「Ra.One」遊戲的Shekhar兒子是敵手, 一路展開追殺, 中途更可易容變身 (Arjun Rampal 分飾) . 機緣巧合下, G.One 與外置能源及模擬外殼結合, 也走進現實拯救Shekhar的家人.
未看《Ra.One》前, 我戲稱影片為《印度未來警察》, 因為「印度劉德華」也玩科幻!《Ra.One》構思、拍攝, 連同CG技術, 籌備了四年時間. 看後覺得《Ra.One》像大雜燴: 電腦程式產生自我意識像《Matrix》, 虛擬戰鬥像《Tron》, 奸角變面和保衛者的設定像《Terminator 2》, 連片中的火車場面也像增速版《Speed》. 十年前的Bollywood根本不可能出產到像《Ra.One》的電影,《Ra.One》結合了科幻與動作元素, 對Bollywood來講是大躍進 (去年南印度泰米爾的《Ethiran》玩得更癲, 雄霸南印度的Rajinikanth 更以 機械人 Chitti 的姿態在《Ra.One》客串) . 至少《Ra.One》不會出現南印超乎常理「打到飛起」的風格, 但對於看慣科幻動作片的觀眾和打機迷來說, 《Ra.One》的官能刺激也許不過爾爾. 可是, 誰說科幻動作片是Hollywood的專利? 印度影壇證明他們有能力做到.
演員方面, SRK分飾兩角, 前半部是口沫橫飛的老土爸爸, 後半部化身無敵得精明過頭的G.One. 以SRK的神檯級地位, 演任何角色根本沒有人有異議. 但G.One比Shekhar討好得多. Shekhar的父子情, 其實看得令我有點心酸. 父親苦口婆心的勸導, 兒子卻充耳不聞, 只管埋首在電腦遊戲世界, 相信「強者無敵」的道理 ─ 就算強者是壞人也沒有所謂, 多少反映了年輕一代是非不分的事實. 沒有人預計到電腦程式會擺脫操縱, 更威脅真實世界的安全. 倒是Shekhar堅持「壞人一定有報應」, G.One 藉Shekhar的面貌「重生」. 既是Ra.One 剋星, 也填補了Shekhar的家庭位置. 但《Ra.One》畢竟沒有離譜到讓程式合理成為人類, G.One超越常人的精密、還有偶然脫線的行為, 一直在提醒Shekhar的妻兒, 眼前的萬能俠始終不是有血有肉的真人.
Kareena Kapoor 十年前演SRK的小妹 (《K3G》) , 也演過情侶檔 (《Asoka》) . 十年後Kareena Kapoor 已是Bollywood 資深演員, 與SRK 平起平坐. 我一向對她的本色演技不予置評. 《Ra.One》的她沒有多大驚喜, 倒是母親的角色收斂了過往的誇張造作. 反而 Kareena Kapoor不經意流露出哀而不傷的神緒, 或Ra.One幻化成她的奸詐表情, 都暗示她的潛質有待發掘, 如果有導演找她演平實的婦女或攻心計的角色, Kareena Kapoor 應可擺脫平庸浮誇的演技缺陷.
看畢《Ra.One》, 我更想看12月上映的《Don 2》, 一來支持Farhan Akhtar , 二來SRK 演反派比正義朋友更有發揮. 連我都認同《Ra.One》兒子的想法? 唉. 誰叫男主角叫SRK!
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
婚姻/生活之意義《Arth》
Pooja (Shabana Azmi) 是一名孤兒, 一直希望有自己的「家」. 任職電影製片人的丈夫Inder (Kulbhushan Kharbanda) 以妻子名義買下一楝房子, 令她好不高興. 然後這所房子卻是 Inder金屋藏嬌的秘密基地, 他在外頭早已和女演員Kavita (Smita Patil) 打得火熱. Kavita 苦苦糾纏下, 婚外情東窗事發. Pooja 晴天霹靂, 被迫離開住所. Inder 為了安撫Kavita, 要求Pooja 即席簽紙離婚.
Pooja 結識了歌手Raj (Raj Kiran) , Raj 同情Pooja 的遭遇, 鼓勵她不要沉溺悲傷, 盡快展開新生活 , 設法自立才是. Pooja 的女傭 (Rohini Hattangadi) 發現丈夫出軌, 更奪走自己辛勞儲下的積蓄, 盛怒下殺死丈夫. 女傭被捕後, 懇求Pooja 代她照顧女兒. 此時, Kavita 的母親上門請求Pooja 與精神瀕臨崩潰的Kavita 見面. Kavita 承受不了破壞Pooja 婚姻的內疚, Inder 也為Kavita的歇斯底里而困擾不休. Pooja 原諒 Kavita, 但坦言所以事情都不能回到原來的模樣, 她亦不打算回到Inder身邊. Kavita 決定與Inder 分手, Inder 向Pooja 提出復合. Pooja 只問了Inder 一句: 「將心比己, 如果我像你一樣 (發生婚外情) , 你會原諒我嗎? 」
《Arth》是Bollywood 中少有的寫實電影, 也是少數以婚姻與婚外情為題的電影. 《Arth》如實地訴說了一段破碎婚姻和離婚婦人自立的故事, 也是導演 Mahesh Bhatt (1945- ) 根據自己與女演員 Parveen Babi (1949-2005) 的婚外情經歷而改篇 (06年Mahesh Bhatt 再編寫了《Woh Lamhe...》, 抽離了婚姻的元素) , 效果也來得特別震撼. 本片也被印度影壇視為Shabana Azmi 演技最圓熟的代表作 (獲Filmfare Awards 與National Film Awards 最佳女主角) .
Shabana Azmi (1950-) 和Smita Patil (1955-1986) 是印度70年代至80年代 Parallel Cinema (平衡電影) 中最活躍的女演員, 兩人也是影壇上的良性競爭對手. 因此兩人的合作激出不少火花. Shabana Azmi 以內斂的方式表達了Pooja 的徬徨無助, Smita Patil 則以極盡情緒化的演繹表現Kavita為愛執迷的瘋狂. Pooja 和 Kavita, 一為妻子, 一為情婦, 兩個人物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 (兩人都為了擁有新房子的「鎖匙」喜極而泣). Pooja 希望以安居作為婚姻生活的保障, 偏偏丈夫是個早出晚歸的人 (影片開首的清晨時份, Pooja 等待Inder 歸來, 面露慍色) . Kavita 希望Inder 不離開自己, 依靠這段關係作為自己的心靈支柱 (影片暗示她的精神狀況一向不穩定, 並有服用精神科藥物的習慣) , 然而她與Inder 的關係早已揭示這段情不會長久 (兩人都是為職業奔波的人) . Pooja 為了挽回婚姻, 致電哀求Kavita放手. Kavita 亦為了破壞Pooja 的婚姻而惶恐終日, 要求Pooja 原諒自己. 兩人的互動漸漸令雙方的角色混淆, 都是為了擺脫「名份」的枷鎖. 我一直認為Pooja 與Kavita 的精神上是一體, 只因立場不同, 一分為二.
《Arth》的人物幾乎永遠停留在室內. Pooja 的白色住所, 陳設稀疏、空蕩蕩, 她就是待在住所內渡過每一天 (Pooja 婚變後入住的住所, 也是家徒四壁, 一片白牆. Raj 替Pooja 慶祝生日時在牆上寫上「Happy Birthday to Pooja」, 感覺已截然不同) . Inder 替Pooja 購置的新房子, 房間特多, 但夫妻兩人連同傭人, 寮寮可數, 得物亦無所用. Mahesh Bhatt 對兩人置身的空間與關係產生了質疑. 而 Kavita 與Inder 幽會的地點, 先是暗不可測的旅館雙人房, 然後延伸至Kavita 以黑白色彩為主的大屋. 不論Pooja 的小居所, 還是Kavita 的大洋房, 都演變成「丈夫/妻子」和「丈夫/情婦」發生激烈衝突的地點. 房子作為安置伴侶的象徵, Inder 替妻子或情婦添置房子的舉動, 最終都淪為笑話.
丈夫, 妻子與情婦三人, 在這場感情戰上同為輸家.
Inder身為丈夫, 他的立場十分可笑: 展開婚外情的是他, 要求妻子簽妥離婚文件的是他, 為婚外情吃了敗仗的是他, 請求前妻復合的也是他! 這個人物的態度, 反映了某一類人面對外遇時的反應: 善變. 婚變前後, 他完全沒有了解過Pooja 的內心世界, 房子只不過是一個討好女人歡心的藉口. 當他企圖用同一招數應付Kavita, Kavita 卻「不安於室」, 對自己置身的環境和身份非常敏感 (她甚至認為連衣服上都有Pooja 的味道) . 雖然Pooja 選擇離去, 但不見得Inder 與Kavita 從此安枕無憂. 如果事件發生在印度男尊女卑的社會, 像Pooja 這種沒有經濟獨立能力的女性, 即使錯在丈夫身上, 必定答應和丈夫復合. Inder 浪子回頭, 卻想不到Pooja 除了回家, 還會有其他出路.
目不識丁的女傭是Inder和Pooja 一家的局外人, 除了家務, 她沒有參與Pooja 夫妻倆的生活, 但女傭的遭遇卻是Pooja 婚變的變奏: 變心的丈夫搶走她的所有, 她唯一的報復方法就是奪去對方的性命, 自己卻失去了自由和照顧女兒的權利. Pooja 同樣失去一切, 但沒有走上與女傭一樣的不歸路. 慶幸Pooja 還有可傾訴和庇蔭她的朋友. Pooja 走出住所, 落腳於女子宿舍和尋找工作, 環境強迫她改變. 當Pooja 完全自立後, 她隨即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未來: 拒絕和Inder 復合, 亦婉拒Raj 的示愛. Pooja 不甘於再依賴男人, 令自己變得懦弱. Mahesh Bhatt 將影片命名為「意義」(Meaning) , 一開始便否定了Pooja 回心轉意的結局.
Kavita 作為第三者, 她的反應最典型. 一方面不願傷害別人, 另一方面急不及待牽著Inder 示眾. Kavita 住在大洋房內 (只有她一人居住) , 經濟能力甚至比Inder為高, 明顯不為事業博出位而搭上有婦之夫. Inder反而要透過Kavita的介紹, 獲得更多有助事業上的人脈. Kavita 事業有成, 其實內心空虛. 了解Pooja不會跟Inder復合後, 她亦恍然頓悟.
Mahesh Bhatt 將Kavita 的角色寫得如此透徹, 使Smita Patil 演繹不討好的Kavita, 也令觀眾對她予以同情. 現實上Parveen Babi 為愛苦無出路, 最終離開Bollywood , 尋求靈性的救贖, 但擺脫不了過去而患上精神分裂症告終. 事隔多年Mahesh Bhatt 以《Woh Lamhe... 》(2006) 表達了自己無法挽回Parveen Babi 的遺憾. Mahesh Bhatt 對Parveen Babi 用情至深, 但現實還是如同Pooja 所言: 所以事情都不能回到原來的模樣.
舊文回顧: 像她這樣的一個女子─Parveen Babi回憶錄
2011年9月15日星期四
紅顏禍水七擒縱 《7 Khoon Maaf 》
看Priyanka Chopra演戲需要耐性. 儘管她是世界小姐冠軍, 其實我認為她不算得上艷壓群芳. 外貌其次, 能否運用內心演戲最重要. Priyanka Chopra 在不起眼的地方仍發熱發亮, 就算演Item Girl都落力是非常. Priyanka Chopra 的演技有一種慢熱的特性, 隨著劇情的推進, 她會「愈煲愈滾」.
有了兩塊金牌保證, 導演們開始對Priyanka Chopra 有信心, 願意找她飾演不一樣的角色. 《7 Khoon Maaf 》(Seven Murders Forgiven) 便是一套考演技的偏鋒之作: 一位女性「下嫁七次」的故事.
Susanna Anna-Marie Johannes (Priyanka Chopra) 的一生: 不愁衣食, 畢生心願是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 奈何六段婚姻均不如意, 她更要親手殺死每一位丈夫: 傷殘而疑心重的軍官(Neil Nitin Mukesh)、盜取他人作品的吸毒歌星 (John Abraham)、才情橫溢但沉迷性虐的詩人(Irrfan Khan)、印俄各有兩頭住家的俄羅斯間諜 (Aleksandr Dyachenko)、捉著她殺夫痛腳的好色老警長 (Annu Kapoor)、計劃謀財害命的笑面醫生 (Naseeruddin Shah) ... Susanna助養的男孩Arun (Vivaan Shah) 從小目睹Susanna的婚變經過, 長大後與她斷絕來往. 此時傳來Susanna 的「死訊」, 成為法醫官的Arun憑著蛛絲馬跡, 最終找到尚在人間的Susanna. 這次, Susanna宣稱要第七度結婚...
《7 Khoon Maaf 》改篇看印度著名兒童小說作家Ruskin Bond 的短篇故事《Susanna's Seven Husbands》. Ruskin Bond 本身帶有英國血統, 筆不不乏對英裔印度人的描寫 (他也在《7 Khoon Maaf 》客串一角). 《7 Khoon Maaf 》的女主角也是一位英印混血兒 (Anglo-Indian). 觀看《7 Khoon Maaf 》需要一點點耐性, 才慢慢感受影片的「黑色幽默」.
單看以上的故事簡介, 《7 Khoon Maaf 》雖然是群星拱照黑寡婦, 但每位丈夫都十分搶眼 (基本上沒有一個是好人). 每次女主角動殺機, 都出於忍無可忍, 每一位丈夫的死法極盡荒謬 (以下內容披露劇情) : 第一任丈夫曾參與「藍星行動」(甘地夫人為了爭取選民支持, 下令攻入錫克金廟殺死錫克教民兵) 而受傷, 產生既自大又自卑的心理, 不相信妻子真心愛她, 更將怒氣埋怨在僕人身上, 視僕人如至親的Susanna決定讓他成為黑豹的晚餐. 第二任丈夫沉迷毒品與女色, Susanna 迫他戒毒不果, 還發現丈夫毫無改過之意, 只好一針讓丈夫歸天. 以為第三任丈夫夠負托終生, Susanna甚至改信回教, 浪漫詩人竟然是個性虐狂, 將她凌虐得體無完膚, 結果獲得一個充滿「詩意」的下場. 第四任丈夫對她一見鍾情, 卻只為了掩飾間諜活動而結婚, 更被Susanna 養子在外國留學時揭發已婚的事實... 至此, Susanna對婚姻已經心灰意冷, 冷不防昔日卑躬屈膝的警長成為警局話事人, Susanna被迫屈服在對方的淫威下再婚. 好色警長要靠偉哥「起死回生」, Susuanna索性將計就計, 讓他在床上一命嗚呼. 隨後Susanna企圖自殺不遂, 被專研草藥的醫生救回, 兩人終於產生逝水長流的感情, 然而醫生比Susuanna更想結婚. 在最無防備的情況下, Susuanna 發現醫生想下毒害死自己, 大受刺激下以「俄羅斯輪盤」定奪一切...
Priyanka Chopra 的「七變化」可謂過足戲癮又得發揮. 從青春少艾到中年婦人, 掌握得絲絲入扣. 年輕演員由後生演到老, 很容易會露出演技不濟的馬腳. 除了靠化妝的幫助, Priyanka Chopra 也懂得如何令自己由天真無邪變得心事重重. 當她得悉丈夫的殺機及攤牌兩幕, 不動聲色又恍然大悟的震慄, 以至精神崩潰, 其演繹之精準, 絕非喊兩聲流眼淚了事的程度可比. 一眾丈夫中又以資深影帝Naseeruddin Shah 偽君子的演繹最細膩, 他與Priyanka Chopra 的年齡差距足夠成為父女有餘, 兩人同台演出卻真正像對老夫老妻.
Susanna與養子 (由Naseeruddin Shah的兒子Vivaan Shah 飾演) 曖昧關係也可圈可點. Arun 感激Susanna 對自己的栽培, 也許還有幾份傾慕, 然而從俄國間諜介入他們的生活開始, Arun 對俄國間諜產生妒忌又抗拒的心理, 更索性遠離Susanna 免得自己痛心. 然而在這段母子情的牽絆下, Arun 執意尋回Susanna. 吊詭的是, Susanna 浴火重生後, 竟然宣佈要第七次嫁人, 對象是耶穌─她已無欲無求, 唯有尋求宗教上的救贖, 才能償還她一生的罪孽.
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東方日報副刊訪問《印度電影二三事》x 《3 Idiots》
印度三兄弟 打贏阿凡達
2011年8月4日星期四
西亞斯淋浴露
九七年後, 亞視開始大量引入內地廣告, 與大陸電視台無疑. 這些廣告儘管五光十色, 又找洋人當主角, 然而脫離不了A貨味道─例如以某種鳥類為品牌的健康飲品, 肆無忌憚抄襲了《色慾都市》(Sex and the City) 的背景音樂, 或將路比桑 (Luc Besson)《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 Éric Serra 操刀的《The Diva Dance》 完全據為己用的洗髮水產品... 總之, 廣告對象不是香港人, 哪怕抄襲的行為極度肉酸, 內地廣告公司心中沒有「知識產權」四個字.
亞視收視奇低, 經常在下午時段播放「西亞斯」, 應該沒有人收看吧. 想不到的是, 有不少人都看過這個廣告, 無不懂得哼出那首廣告歌! 原來, 廣告與廣告歌早已先聲奪人.
後來成為印片Fans, 第一套正式看的印片是《Devdas》 (2002, 又名《寶萊塢生死戀》或《胭脂淚》) . 其中一位女主角Madhuri Dixit是Bollywood 紅星, 擅長舞蹈, 在《Devdas》跳得著實好看, 順勢便買下她的「精選碟」. 售賣印片的店舖, 經常會出售一些明星的精選集: 將演員在電影中表演的歌舞場面輯錄成碟. Madhuri Dixit 活躍在80年代中至千禧年初, 這段時期的Bollywood電影相當「重口味」: 演員表情誇張、衣著超級老土、化妝極濃, 以我們的角度來看是「怪雞」, 在印度觀眾心中, 卻毫不影響他們對Bollywood演員的愛戴.
好了, 精選碟中其中一節, 就是Madhuri Dixit在《Khalnayak》的歌舞場面《Paalkhi Mein Hoke Sawar Chali Re》. 只見青山綠水, 陽光燦爛, 披著Sari 的Madhuri Dixit在馬車上高歌 (幕後代唱者是Alka Yagnik, 身旁的馬伕是印度豪哥Sanjay Dutt!) : 「Koi Rok Sake, To Rok LeMain Naachti Chhan Chhan, Chhan Chhan Chhan!」咦? 這不是「西亞斯淋浴露」嗎?!
謎底揭開: 強國厚顏無恥抄襲如儀的又一鐵證. 但有趣的地方正是如此: 觀眾不會買淋浴露、不懂歌詞唱什麼、也不知道廣告公司盜用印度電影的歌曲, 偏偏記住這個廣告. 而又因為「知識產權」的漏洞, 讓我們可以接觸到欣賞印度電影的渠道... 有興趣跟著唱的, 歡迎你跟著歌詞拼音: 「Ding Dang Dang Ding Dang Dang Dang , Du Du Du Du Du Du....」
2011年7月9日星期六
《印度電影二三事》登場
印度電影年產八百部,號稱世界上最蓬勃的電影工業之一。近年印度電影漸受國際注目,印度電影亦隨世界潮流而日新月異,然而印度電影只有歌舞、歌舞、再歌舞?《印度電影二三事》將拆解箇中一二。
本人與印片影友Sonia攜手合作,開咪做節目! 7月8日起,逢星期五晚10至11時, 《印度電影二三事》同你拆解印度電影。
2011年6月23日星期四
《North & South》
BBC向來擅長改篇女作家的文學作品, 單是將Jane Austen 的小說再三重拍, 可謂前無古人. BBC亦繼續衝破過往的成功陰影, 希望再創新經典. BBC曾在75年拍攝《North & South》, 04年再將《North & South》重新拍攝.《North & South》並不是Jane Austen時代的小說, 成書於Jane Austen 死後30餘年, 作者Elizabeth Gaskell不見經傳. 其實她是《簡愛》作者Charlotte Brontë的文友, 以撰寫Charlotte Brontë的傳記聞名後世, 而她創作的「工業流派小說」也令她獨步於英國文壇.
《North & South》明顯而簡潔地點出了故事的命題: 北方與南方之間的岐見. 18世紀的英國北方是工業革命重地 (《North & South》的虛構城市Milton有影射Manchester之意) , 也是商人勢力抬頭之時. 而以倫敦為首的南方, 則以貴族階層的上流悠閒生活見稱. 北方人認為南方人懶散、好逸待勞; 南方人認為北方人粗魯、缺乏教養、急功近利. Margaret Hale (Daniela Denby-Ashe) 的父親原是牧師, 因無法遵從教會的僵化教條, 決意脫離教會, 意味著失去了原有的社會地位和教會俸祿. Mr Hale 帶著妻女從南方的溫暖小鎮Helstone , 搬到北方冰冷的Milton投靠朋友. 出身世家的Mrs Hale (Lesley Manville) 無法適應環境轉變, Margaret也坦言人在Milton, 猶如置身「白色地獄」(形容棉絮飛揚的廠房).
為著尋找住所, Margaret隻身到棉廠找房東─年輕的廠主John Thornton (Richard Armitage) 理論. Margaret對Mr Thornton的第一印象極度惡劣: 她目睹Thornton毒打並趕走一名屢勸不聽、企圖吸煙的工人, Thornton卻是為了防止再次出現棉廠失火、導致童工死亡的事故. Margaret雖懾服於Thornton的氣度, 但也從此認定對方是含著金鎖匙出生、蠻不講理、虐待工人為樂的魔鬼老闆. Thornton絕非Margaret心中認定的紈絝子弟. Thornton的父親因投機買賣失利而自殺, 年幼的Thornton被迫輟學打工. 多年後還清所有債務, 並晉身成為商人階級. 地位和威望又使Thornton成為當地的地方執行官 (類似法官的公職). Thornton被Margaret的率直敢言而傾倒. 只是兩人互有嫌隙, 每次碰面往往爭辯得不歡而散.
好學的Thornton成為Mr Hale的學生, 風雨不改往Hale一家上課 (多少也有近水樓台的用意) , 但Margaret 並沒有因此改變對Thornton的看法. Thornton的母親 (Sinéad Cusack) 一向以兒子的能幹和堅忍而傲, 精明的她亦看穿兒子對Margaret 的心意. 但 Mrs Thornton對Hale一家、尤其是對北方嗤之以鼻的Margaret完全沒有好感.
Margaret 結識了Thornton旗下棉廠工作的Nicholas Higgins和他的女兒Bessy. Bessy在別的棉廠工作, 吸入過多棉絮而得了無藥可治的肺病. 城中大部份工廠東主不重視工人權益, 只有Thornton洞悉先機, 在廠房裝上抽棉機, 保障了工人的健康. 但Thornton立場強硬, 為防廠房周轉不靈, 寧可引入愛爾蘭勞工, 也不願加薪予工人. Higgins領導工會, 爭取棉廠工人薪酬, 原意希望以溫和的罷工方式抗爭, 最後卻演變成暴亂事件, 工會運動失敗收場. 意外捲入事故的Margaret為Thornton擋下暴動者的石頭, Thornton深受激動, 驅使自卑的他向Margaret表白. Margaret認為Thornton 此舉只是基於維護個人聲譽以及同情自己的家庭處境, Margaret拙劣和固執的辯駁 (她不承認自己愛上Thornton) , 令Thornton既失望又傷心, 拂袖而去.
Mrs Hale病重, Margaret秘密寫信召回因叛艦事件流亡西班牙的兄長Frederick. 期間Thornton造訪不果, Margaret支吾以對、Thornton又目睹Margaret送別兄長時的擁抱, 誤以為Frederick是她的情人. Margaret為了保護兄長, 更牽涉一宗兇殺案, Thornton以地方執行官的權力, 為Margaret洗脫嫌疑. Margaret解除了對Thornton的成見, 卻不願透露兄長的身份. Thornton自此對Margaret的態度轉趨冷淡.
經Margaret無心的穿針引線下, Thornton與Higgins理解彼此的問題和立場, 握手言和. 外遊的Mr Hale在睡夢中去世, 舉目無親的Margaret由姑姑帶回倫敦, Thornton無奈目送Margaret 離去. 此時Thornton的生意出現問題, 加上他拒絕參與投機買賣, 廠房被迫關閉. 機緣巧合下, Margaret得到教父的龐大遺產. Margaret重臨Milton, 打算幫助Thornton渡過難關. Thornton獨自到Helstone看看Margaret成長的地方. 兩人身處一北一南, 緣慳一面, 卻在火車站月台上相遇.
當年BBC對《North & South》(一共4集) 這套迷你電視劇集並不看好, 認為劇集收視低迷 (為什麼BBC又要製作?). BBC播出《North & South》第一集後, BBC官方網站留言版被網民的留言塞得水洩不通, BBC有關方面要暫停留言版功能. 這段逸事聽上去充滿喜劇性, 但也反映了《North & South》擊中觀眾心坎的喜悅. 參與《North & South》演出的Richard Armitage與Daniela Denby-Ashe一直默默無聞, 《North & South》卻成為他們的代表作, 甚至有人認為Richard Armitage的演繹足與1995年《傲慢與偏見》(1995) 的Colin Firth看齊. 有份演出的Lesley Manville和Sinéad Cusack亦來頭不少, 都是英國影壇上早已認同的演技實力派. (Lesley Manville曾是Gary Oldman的妻子, 近作是《Another Year》自招麻煩的老姑婆. 而Sinéad Cusack就是《Eastern Promise》中飾演Naomi Watts的母親. 她的丈夫是Jeremy Irons) 前者飾演Margaret柔弱的母親, 後者一反戲路, 以強硬姿態示人.
《North & South》故事架構與Jane Austen的《傲慢與偏見》並無相似之處 (Charlotte Brontë只看過Jane Austen兩部小說, 並狠評Jane Austen沒有才情), 只是男女主角的對立關係, 實在令人想到《傲慢與偏見》的Mr Darcy與Elizabeth Bennett.《North & South》比《傲慢與偏見》優勝之處, 不僅將衝突集中男女對立的關係, 更放到社會層面上. Margaret與Thornton的出身和立場, 注定彼此水火不容: 前者出身上流社會中的知識份子家庭, 同情低下階層, 但觀點過於單純, 難改貴族階層的傲慢; 後者是火速冒起的中產階級, 曾在社會低下層掙扎求存, 比一般財大氣粗的商賈, 更懂得在勞資之間平衡, 但身為商人就不能單純同情工人. 工廠營運偶有不慎, 勞資雙方只會兩敗俱傷. 劇中Mrs Thornton 為此憤憤不平: 「一旦有人努力成為僱主, 其他工人只想將他趕下來」. 可見Thornton這種在Margaret 眼中的「暴發戶」, 空有社會地位, 營商的艱難不足為外人所道, 更要面對各方壓力, 不得不小心翼翼經營.
Thornton也不屑南方人的「怠慢懶惰」, 他心儀的Margaret起初就是捍衛南方精神的人 (幸而她受到父親的良好影響, 對低下階層尚算平等對待). 兩人之間的感情隨爭辯和衝突而緊連在一起: 當Thornton向Margaret示好, Margaret聲稱對方會錯意; 當Margaret 自知對Thornton有所誤解而企圖解釋, Thornton耿耿於懷而疏遠她. 兩人就像磁石一樣互相排斥、相吸一樣. 正如南方與北方在時代巨輪的推動下, 終究會磨合為一體.
Margaret與Thornton的結合與其是出於個人因素, 其實更像時代的縮影. Margaret的父親Mr Hale不服從教會而選擇脫教, 但他的決定顯然忽略了妻子的感受, 以致柔弱的Mrs Hale憂患成疾. Mr Hale的學問在Milton變得無用武之地, 無論商人或工人都認為他的道理不合時宜. Margaret實際上是Hale一家的支柱. 北方樸實的生活使Margaret擺脫了南方的虛浮作風. 回到南方後, 反而不習慣昔日的悠閒生活, 她更向親戚表示自己對南方的社交應酬再提不起勁. Margaret與教父重回故鄉Helstone, 更證明人面全非的事實.
《North & South》對Thornton的著墨更多, 也歸巧於Richard Armitage的細膩演出. 劇集以Margaret的視點出發, 還未定神, Thornton已展現「第一印象」, 讓Margaret/觀眾愕然非常. 隨著劇情的推進, 逐步拆解Thornton背後的不為人知的一二. Thornton與Margaret的配對, 的確有Mr Darcy/Elizabeth Bennett的影子. Mr Darcy與Elizabeth Bennett被傲慢與偏見阻隔之餘, 當中也有惺惺相惜、旗鼓相當的成份. 但Thornton與Margaret的關係, 其實並不對等: Thornton深深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 (如果不是家道中落, 他應該是屬於Margaret前半生置身環境的同類人), 認為像Margaret這樣有教養的女子不會看中自己. 但相比過於主觀而被偏見蒙閉的Margaret, Thornton處世精練, 當機立斷, 甚至有點心狠手辣. Margaret的家庭背景似勝Thornton一籌, 然而在Milton生活的日子, Margaret一家處處不如人, 連僕人都輕視他們的存在.
Margaret的勇敢和直率令Thornton刮目相看, 也因為Margaret是Thornton歷盡滄桑後的理想投射: 強人般的母親是他的榜樣, 妹妹市儈至上, Thornton受到父親生意失敗的教訓, 自然不會選擇為金錢利益而結合的婚姻. Margaret既有Mrs Thornton的硬朗, 亦有著他所景仰的精神世界, 切合他揀偶的條件. 可是Margaret的矜持和偏見, 幾乎斷送兩人原可諒解、繼而發展的機會. Thornton運用自己的權力維護Margaret的清白, 再次面對Margaret時, 一臉寒霜的譴責Margaret, 讓她無地自容. Margaret要離開Milton, 他又表現得難捨難離. 兩人的關係像海浪般此起彼落, 直到Margaret種下好人有好報的善果 ─ 工人Higgins揭開Margaret哥哥的真正身份, Thornton才真正解開心結. 完場前在火車站月台上, Thornton再次表露心跡, Margaret也從心忠於自己的抉擇, 跟隨Thornton「回家」─俗套點解釋, 就是「只要兩人互相扶持, 去到哪裡都是家」.
BBC的《North & South》將原著的精神發揮得比文本更為出色 (劇集的結尾由編劇Sandy Welch杜撰). 難怪能夠像95年《傲慢與偏見》一樣受到觀眾熱愛. Sandy Welch是編劇高手. 07年《勸導》(Persuaion) 和09年《愛瑪》 (Emma) 均出自她的手筆, 處理Elizabeth Gaskell的冷靜、Jane Austen的內斂或跳脫, Sandy Welch都交出成績. 當然演員也是重要一環. 《North & South》、《勸導》和《愛瑪》選用演技紮實的演員. 加上無從置疑的製作水平 (Martin Phipps主理的配樂十分出色) , BBC的「古裝劇集」肯定是質素保證.
2011年6月22日星期三
略談BBC的古裝劇
BBC的認真製作、出色的編劇 (重新演繹古典文學), 一向是質素保證, 我接連又略看了《勸導》(Persuaion, 2007) 和《愛瑪》(Emma, 2009) . (《North & South》, 《勸導》和《愛瑪》的編劇都是Sandy Welch)
其實BBC將Jane Austen的原著都改得滾瓜爛熟. 新版本都特意加入新原素. 《勸導》由《快樂小小姐》(Happy-Go-Lucky, 20058) 的Sally Hawkins飾演女主角Anne Elliot. BBC特意以女主角的視點出發, 經常有面向鏡頭的大特寫. 拍攝手法亦刻意「現代」. 故事講述出身貴族的Anne Elliot (一臉蒼白的Sally Hawkins) 年輕時受親友勸導, 解除與海軍上將Wenworth (Rupert Penry-Jones) 的訂婚, 結果後悔莫及. 八年後Wenworth衣錦榮歸, Anne Elliot卻變成家道中落的老小姐. 眼見舊愛意氣風發, 自己斯人獨憔悴. 兩人重逢面面相覷, 表面上仍相當克制. Wenworth對Anne Elliot的悔婚耿耿於懷, 但又無法忘記對方. 兜兜轉轉之下, 兩人終於解除了心結, 迎接遲來的春天.
《勸導》是Jane Austen 最後一本小說, 評論家認為是她的「偽自傳」. 不像《傲慢與偏見》或《愛瑪》般陽光味濃, 《勸導》反之淒淒戚戚, 主人翁的情感流動較Jane Austen其他作品更內斂.
《愛瑪》由《華麗安琪兒》的Romola Garai 演Emma Woodhouse. 從前看過《Emma》(芳心愛漫遊, 1995) , Gwyneth Patlrow的樣子過於現代, 想不到Romola Garai演得很生動. 演Mr Knightley的是《迷幻列車》(Transpotting, 1996) 的Jonny Lee Miller (Angelina Jolie前夫) . 樣子似乎不太古典, 卻又恰如其分. BBC在1995年曾經拍攝過《愛瑪》一次, 當時的主角是Kate Beckinsale和Mark Strong. 多年後重新拍攝, 感覺上這套09年的《愛瑪》更有陽光氣息.
只有拍成劇集, 才能有足夠全面將「古裝劇」的人物與精神立體呈現. 所以Colin Firth主演、1995年《傲慢與偏見》(Pride & Prejudice) 如此經典, 甚至連BBC都不敢妄想重拍取代. Keira Knightley在05年的《傲慢與偏見》喋喋不休、落雨收柴, 節奏實在太快了.
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
永昌成疋頭店
今天到油麻地看《1+1》前, 經過一間賣布的「永昌成疋頭店」. 想起家人要買布做新床單, 指定要用傳統牡丹花底的圖樣. 剛好店內有這種布, 索性「扑鎚」. 吩咐店主兩父子(一老一中) 裁布後, 不知不覺間跟他們談起來.
我 問藍色牡丹花布是什麼質地, 中年少東開始滔滔不絕: 「是棉花. 藍的是最後一疋. 現在棉布供應短缺呀」, 一指我身後的米白色布匹, 「這些棉造的『扣布』(用來製造熨衣板和酒樓飯袋) , 我們訂了好久, 內地 (供應商) 只肯發一疋過來」. 為什麼棉布供應短缺? 「內地棉花失收... 全世界都失收! 美國那邊還好, 只是乾旱而已... 內地旱災水災不斷, 不過這不是唯一的理由, 有『人為因素』... 你看溫家寶去年到印巴想幹什麼, 那裡都禁止棉花出口. 連內地都頒布命令, 不准小學生用棉布做校服...」不用棉花, 那改用什麼? 「化纖.」老闆談起布業內幕, 一副專家口吻, 別被他市井的外表誤導.
等候老闆寫單期間, 又問老東主經營疋頭店多少年? 「七十多年... 從1962年開始進駐這裡.」想起距離不處、本月結束營業的梁煥記疋頭, 前陣子特意去看看, 只見大量攝影機和人山人海. 藝術家和本地文化保育團體合作, 舉辦利用疋頭店的布製成布袋的手作坊, 希望能夠保存疋頭店的精神和文化. 是否成效則見人見智, 但我十分質疑這種趁快執平貨的心態. 當然, 我不會找這些敏感話題, 跟老東主和少東主胡扯一番. 心裡只希望可以繼續光顧他們.
永昌成疋頭店
地址: 油麻地上海街301號地下
電話: 2384-4031
油麻地新填地街的廚具店. 職員手上的正是「扣布」
2011年5月9日星期一
越南經典 (三):《當十月到來》(When the tenth month comes)
在越南回顧展中觀看的最後一套.《當十月到來》(When the tenth month comes/Bao gio cho den thang muoi,1984) 面對的不再是國家興亡的問題, 而是探討人的感情出路.
從軍的丈夫殉職, Duyen (Lê Vân 黎文, 原名陳黎文, 越南「人民藝術家」) 不敢告訴家翁與兒子, 請求村裡的小學教師Khang (Nguyễn Hữu Mười 飾演) 冒充亡夫回信. 愛寫詩的Khang讀過Duyen丈夫的信件後, 對Duyen寄以同情和愛慕. 眼見Duyen用心良苦, Khang寫信勸導她應該面對事實, 豈料Khang的信件被村落的領導公開傳閱, 村民認為Duyen應以戰爭英雄遺孀的身份, 捍衛丈夫的名譽. Khang無奈遠走. Duyen的兒子從父親同僚口中知道父親戰死的真相, Duyen的謊言也再無法撐下去.
《當十月到來》段落風格不一, 實情是影片製作條件不佳, 儀器損壞下需要重拍多次, 導演鄧一明 (Đặng Nhật Minh) 手上更有三名攝影師輪流負責拍攝. 未知是否要設法保持整體上風格統一 , 鄧一明索性大玩虛實交錯的手法. Duyen先後與村中死靈和亡夫靈魂對話, 人與鬼的世界相差無異, 亦可互通. 透過人與鬼魂的交流, 鄧一明喻意 (越南) 人不應活在過去.
信交到接收者手上, 代表已過去的歷史; 信出於寫信者, 則代表對未來的期待. Duyen從信中得知丈夫陣亡, 被迫以假信延續家人對男丁歸家的希望. Khang寫信讓Duyen家人得到暫時的安慰, 也透過信向Duyen表白. 然而這封私人信件竟然人人都可以閱讀, 甚至逃不過村中小孩子們的塗鴉渲染. 私人感情在名節的壓力下, 不允許開花結果 (即使Duyen的家翁曾鼓勵另一位媳婦改嫁, 並吩咐她不要理會旁人眼光). Duyen善意的隱瞞, 隨著真相曝光而剝落崩潰. 就像她與丈夫的短暫相會, 只在朝暮之間, 終究不能停留.
影片留下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寄予長年累月與戰火共存的越南人一個較正面的昐望.
2011年5月3日星期二
越南經典 (二):《四厚姐》(Mrs Tu Hau)
《小青鳥》為政治宣傳, 描寫小女孩成為革命烈士, 這種設定無疑誇張. 其實越南以戰地女性為題材的電影, 都不忘描述婦女從手無寸鐵, 化身成為手執機槍的烈女. 越南有諺語謂: 「強盜闖到家, 婦女也要打!」1962年的《四厚姐》(Mrs Tu Hau/Chị Tư Hậu, 改篇自作家裴德愛的小說《醫院裡的故事》) 本身也有政治宣傳的意圖, 但重心在描寫女性面對戰爭的苦難, 從無辜的受害者慢慢成為為革命奔走的英雌. 四厚姐一角也成為了反殖民統治時期中因戰火失去親人、受盡苦難和侮辱, 激起婦女站出來加入抗爭的象徵人物.
漁村少婦「四厚姐」Hau (Trà Giang 茶江) 上有家翁, 下有初生女兒, 丈夫Khoa (Trần Phương 陳科, 《阿力夫婦》男主角, 1930-) 在遠方為反法國殖民統治運動而奔走. 戰亂期間, Hau被Khoa的舊識出賣, 遭法軍污辱. Khoa回家後, 儘管老父一再隱瞞媳婦受辱的真相, Khoa還是了然於心. Khoa 與Hau重修舊好後, 回到前線繼續抗爭. Khoa就義後, Hau決定振作, 幫助村婦接生, 並繼承了丈夫的遺志, 投身革命...
導演范其南 (Phạm Kỳ Nam, 1928-1984) 沒有將「四厚姐」塑造成紅色娘子軍, 而是跟隨角色的心路成長. Hau身負重任, 起初患得患失, 甚至後來其中一位革命同伴向她示愛, 她都婉言謝拒. Hau終於手刃污辱她的法軍, 更高呼要求敵軍投降, 至此少婦終於成為革命榜樣. 但Hau仍然心繫親人, 一片混亂之際, 與女兒失散, 遭仇人槍傷. Hau在醫院內療傷, 等待與女兒重逢的日子... 縱然影片有歌功頌德的命題, 但影片拍攝手法和演員演繹都堪稱上乘.
范其南畢業於法國高等電影學院, 在當時是擁有較高知識與技術的電影專業人員. 風格嚴謹, 著重電影語言和畫面構圖, 都令《四厚姐》超出一般純為政治宣傳的樣板電影. 如侵犯Hau的法軍替Hau拍下的照片一場, 相中婦女委屈萬分, 外籍的攝影師只會視為異族風情畫, 暗地裡指責殖民統治者的橫行霸道, 踐踏越南人的尊嚴. Hau受辱後走到河邊企圖自殺, 被嬰兒的哭聲召回, 母愛喚回求生意志, 鏡頭下的Hau充分表現了越南女性的韌力.
Hau不敢進門面見丈夫一幕, 范其南更是拍得情緻動人. 他利用演員的眼神交流, 表現Hau與Khoa之間繃緊的張力: 夫婦倆在黑暗中迴避對方眼神, 突出兩人的無奈、Khoa在鏡中看到Hau梳頭的倒影, 心中無名火起, 一拳打碎鏡子、Hau立即替丈夫包紮傷口、兩人四目交投, 復又無言以對. 然而Hau額頭上的傷痕, 無時無刻提醒彼此不能忘卻屈辱. 而Khoa決定單槍匹馬找舊識報復一幕, 鏡頭一氣呵成, 調度流暢, 完全不亞於國外的大師級水準. (《四厚姐》被列入越南戲劇電影大學電影系教科書, 為電影系學生必修課材)
飾演四厚姐的茶江 (原名阮氏茶江, 1942-) 是越南「人民藝術家」(由政府頒授予演員的榮譽獎), 越南電影學校演員班第一屆畢業生. 拍攝 《四厚姐》時才20歲, 已經將四厚姐一角演得充滿層次, 賺人熱淚. 是屆電影節選映的《聖誕日》(1976) 和《初戀》(1977) 都有她的演出.
越南經典 (一):《小青鳥》(The White-eye Bird)
《小青鳥》(The White-eye Bird/Con chim vành khuyên, 1962) 是越南河內製片廠早年攝製的電影, 越南電影資料館在1994年尋回16毫米的拷貝缺本, 修復為35毫米拷貝. 《小青鳥》片長不夠60分鐘, 電影語言卻十分豐富, 內容簡潔而深遠.
法國殖民統治期間, 漁夫與女兒Nga (Tố Uyên) 住在河邊, 以載人渡河及捕魚為生, 暗中協助革命軍參與反政府行動. 愛嬉戲的Nga對革命一知半解, 卻也擔心走革命的鄰居姐姐和父親的安危, 最後更為通風報信而捨身就義.
本應充滿為政治宣傳意味的影片, 《小青鳥》沒有流於樣板戲式的庸俗與僵硬, 反而著力營造田園風光. 鏡頭下的映像, 盡是天空與河流. 用作暗號的紙鳶, 與Nga飼養的小青鳥互相呼應, 表達對自由的嚮往, 投射了越南人對未來的希望. 這種捕捉自然環境的「詩意」在當代電影中, 即使是藝術電影也不常見.
《小青鳥》描述的革命軍也不是文革式樣板的工農兵, 而是一群努力保衛家園、爭取自由的平民. 更難得是導演在有限的篇幅, 不忘描寫小娥與父親之間的親情. 當敵人入侵家園, 親人受到要脅, Nga 由不懂事的小女孩, 搖身一變成為民族犧牲的革命烈士. 影片讚揚為戰捨身為仁的精神, 強調民族的獨立和自豪感, 但也慨嘆對生活充滿熱情的Nga, 其生命短促而流逝.
飾演Nga的 Tố Uyên (後來成為職業演員) 當時年僅12歲. 由導演阮文通 (Nguyễn Văn Thông) 和陳武 (Trần Vũ) 透過攝影師介紹, 在青年俱樂部發掘學習舞蹈的Tố Uyên. Tố Uyên憑《小青鳥》一片定江山, 成為越南電影自由的象徵. (Tố Uyên在銀幕以外, 含辛茹苦養大兒子, 在越南也是另一層象徵)
2011年4月25日星期一
《The Other Side of Midnight》
Marie-France Pisier 去世了. 資深影迷自然記得她是杜魯福《Antoine Doinel》系列的Colette. 影友立即找回《Love on the Run》(1979)中 Christine (已辭世的Claude Jade) 與Colette對話的片段重溫. Marie-France Pisier 是法國人, 卻也拍過一套《Les Sœurs Brontë》(The Brontë Sisters, 1979) , 飾演講法文的Charlotte Brontë (Isabelle Adjani 與Isabelle Huppert分飾 Emily Brontë 和 Anne Brontë ) . 然而我卻心繫《The Other Side of Midnight》(1977) 這套美國電影, 只是一直沒有機會觀看. 想不到欣賞影片之時, 竟是為了悼念Marie-France Pisier.
《The Other Side of Midnight》改篇自被譽為「鬼佬瓊瑤」劇作家 Sidney Shelton 的暢銷小說. 當年小說風行, 霍士二十世紀電影公司以為影片一樣能夠賺得盤滿缽滿, 並沒有著意另一套科幻特技電影的冒起, 結果舢舨衝炮艇, 這套從此寫進電影歷史的電影叫《Star Wars》. 《The Other Side of Midnight》的失敗就像一個時代的分水嶺. 然而小說的暢銷也間接催生了無線長篇電視劇《狂潮》, 奠定了本地電視劇豪門恩怨式的格局. Noelle Page也就是雷茵 (狄波拉) 與邵華山 (周潤發) 的前身...
二次大戰前夕, 法國女子Noelle Page (Marie-France Pisier) 不幸被父親出賣 (她本身就是婚外情的產物), 要她犧牲色相去換取財富. Noelle Page結識了美國空軍Larry Douglas (John Beck), 以為可以付託終生. 野心勃勃的Larry回國服役後, 很快便將Noelle Page拋諸腦後, 與Catherine Alexander (Susan Saradon) 結婚 ─ 用的也是對待Noelle Page的同一套手段. Noelle Page忍痛墮胎, 把心一橫, 決定向負心人報復: 先是成為電影演員, 利用自己的美貌扶搖直上, 後來更成為希臘大亨 (Raf Vallone) 的情婦, 借助對方的財力將Larry玩弄於股掌之中. 可是Noelle Page竟然與Larry愛火重燃. 她更唆使對方殺掉妻子, 然後遠走高飛. 陰差陽錯下, 兩人被控謀殺. 揚言要拯救Noelle Page的希臘大亨, 秘密收留了逃過一劫的Catherine, 設局讓Noelle Page和Larry受到制裁. Noelle Page的感情與命運, 還是再一次所托非人.
雖然沒有看過原著, 單看影片也推測得出故事的一二. 小說中對Noelle Page和Catherine角色描寫得更為深入, 而負心人Larry更是在法庭上才得知Noelle Page的真正身份與用心. 但影片完全沒有保留這些震撼人心的衝突位 (寫劇本的是《Summer of 42'》作者Herman Raucher) , Noelle Page、Larry、Catherine三位主角之間的交錯不夠緊湊, 影片亦過於側重Noelle Page的篇幅. 唯有希臘大亨臨場一擊, 才增加結局的荒謬與悲涼: 大亨心胸狹窄, 有仇必報, 卻也救回無辜的Catherine, 突顯了Noelle Page與Larry的冷酷無情.
Noelle Page一角令人搖頭嘆息: 從天真無邪的少女, 變成人盡可夫的婊子. 她曾拒絕出賣自己, 最終也選擇出賣自己作為向上爬的工具. 至於Larry根本不值得她去愛 (諷刺是Catherine也對Larry投以信任), 如此負心無情, Noelle Page又怎會看不出他的為人, 但她精心策劃的復仇大計, 卻也敗在自己對Larry的留戀上, 白白忙了一場.
《The Other Side of Midnight》故事奇情, 但影片拍得一般, 人性醜惡的描寫與對抗命運的悲劇感, 肯定不及原著小說. Marie-France Pisier演得還可以, Noelle Page遠比Catherine一角吸引, 難免將初出道的Susan Saradon比下去. 論成績《The Other Side of Midnight》實在不佳, 但影片找來大師級Michel Legrand配樂 . 據法國傳媒估計, Marie-France Pisier可能死於溺斃, 這種悵然若失的戲劇性結局, 竟然與她飾演的Noelle Page一樣殊途同歸.
伸延閱讀: The Other Side of Midnight DVD Review
2011年4月1日星期五
如夢逝去瞬息萬變《流金歲月》(Last Romance)
《流金歲月》經過廿五年, 至今仍能讓人津津樂道的是鍾楚紅與張曼玉的演出. 也是電影超越了原著小說的優勝地方.
楊凡的電影風格並不是我的一杯茶 (雖然我很有興趣看《海上花》, 但也認為《玫瑰的故事》作狀) , 所以對他刪改原著架構, 甚至加插家明的角色故作浪漫, 只能嗤之以鼻. 以女性讀者角度出發, 《流金歲月》根本是一部有關友誼的故事. 原著小說 (如果你有看過!) 中, 南孫講過一句評價鎖鎖的說話: 「我成功她不嫉妒, 我萎靡她不輕視,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南孫與鎖鎖那種不存芥蒂、不離不棄的友情關係, 楊凡並沒有「真正」拍出來.
看《流金歲月》的女生, 沒有一個不想成為蔣南孫, 也沒有一個願意成為朱鎖鎖. 小說沒有雙姝爭奪男人的橋段 (還是楊凡「不懂」閱讀? 倘若小說裡頭真有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家明, 經歷磨練的南孫也不會看上眼的) , 影片裡的南孫 (張曼玉) 卻嫉妒鎖鎖 (鍾楚紅) 得到家明 (鶴見辰吾) 的愛, 甚至不能自控, 舉止失常. 小說中的南孫有型有格, 那料影片的南孫如此「不堪」呢. (仲益左鄧浩光, 死未)
張曼玉當時的演技尚未成熟, 表現流於平板. 而小時候我認為「風騷得近乎意淫」的鍾楚紅 (她的Puma Jeans 廣告, 連小女孩看了都面紅耳熱!) , 今時今日才覺得當年的她比張曼玉優勝. 從活潑少女到墮落凡塵的風韻, 對愛情心灰意冷復又死灰復燃 (家明代表著鎖鎖失去的純真) , 為了拯救富商 (曾江) 而作出犧牲. 鍾楚紅出於自然的演繹, 已等同朱鎖鎖真人化, 實在無需質疑. 至於鶴見辰吾, 我只想到年前在電影節《因你的雨雲使我不變爛泥》(School Daze) 演森山未來的猥瑣父親... 不得不提客串的曾江, 不論小說還是電影, 富商的角色都恰到好處, 曾江的秒數演繹更是精幹.
2011年3月31日的修復放映, 除了楊凡和一眾客串的演員 (曾江、黎小田、鄧浩光) 外, 捧場的還有焦姣、岳華、恬妮, 好像還見到類似仙杜拉的銀髮女子. 雖然當晚我患上感冒, 看得很不自在, 但都值回票價. 影迷就是如此矛盾了! 如今重溫《流金歲月》, 真是「如夢逝去瞬息萬變」!
2011年3月25日星期五
小津與涉谷, 大根與人參 ─《紅蘿蔔與白蘿蔔》(The Radish And The Carrot)
小津和野田高悟的原案, 加上涉谷實和白坂依志夫 (增村保造《巨人與玩具》的編劇) 的改篇 , 《紅蘿蔔與白蘿蔔》變成一套小市民七彩喜劇. 如果小津生前有機會拍攝《紅蘿蔔與白蘿蔔》, 他會怎樣處理故事? 現在只能憑空想像. 本來可能是傷感的故事, 在涉谷實手上變成超凡喜劇, 他顯然也沒有吝惜自己的一套風格 有別小津的靜態, 涉谷實將現代化東京拍得動感非常, 更將小津的電影世界完全顛倒.
山樹東吉 (笠智眾) 膝下三個個女兒均已出嫁, 剩下么女惠子 (加賀真理子) 也好事將近. 東吉生活規律, 習慣由妻子信代 (乙羽信子) 服待得妥妥貼貼, 外加一個麻煩多多的小弟康介 (長門裕之). 東吉接獲老同學病重的消息, 堅持說出真相, 好友鈴鹿 (山形勳) 則不同意, 兩位老朋友為此鬥氣. 孝介虧空公款, 求助於東吉. 東吉拿出畢生積蓄後, 竟然離家出走, 音訊全無. 信代、康介、惠子開始擔心東吉的安危, 立即召回其餘三位女兒 (岡田茉莉子, 有馬稻子, 司葉子) 商量對策. 惠子尋找父親期間, 發現東吉不為人知的往事. 信代則開始反省自己的人生. 另一邊廂, 人間蒸發的東吉原來身在大阪....
「紅蘿蔔與白蘿蔔」比喻不起眼的人. 小津電影中的父親, 總是為女兒出嫁而感傷, 在《紅蘿蔔與白蘿蔔》中, 溫文的父親變成固執剛烈的老頭子, 妙在仍由笠智眾飾演. 依《紅蘿蔔與白蘿蔔》的劇情, 小津的原意可能是講述父親感到不受親友重視而出走. 東吉沒有陷入中年危機, 涉谷實將他的出走, 解釋成無意識的「心靈洗滌」. 如孝介所言, 東吉這種人就像「廚房中的紅蘿蔔與白蘿蔔, 有需要, 但毫不起眼」. 也許妻兒親朋都怪他高不成低不就, 直到「蘿蔔」不見了, 家人才省悟到一家之主的重要性. 他的出走反令妻子、女兒、弟弟都有所改變. 信代 (乙羽信子) 自覺比誰都了解東吉, 卻發現自己才是最忍無可忍的一位: 長年習慣丈夫的「呼呼喝喝」, 最終令她破口大罵, 夫妻倆卻因而有機會執手言歡, 關係更勝從前. 手法上有點像小津 (《茶泡飯之味》? ) , 卻更具喜劇性. 影片處處均見涉谷實準確掌握喜劇節奏的高超技術, 也保留了小津反省人生的風格. 唯影片後段充斥太多不必要的胡鬧情節, 如笠智眾遇上中藥郎中、私生女 (岩下志麻) 的出現, 對東吉出走的劇情無甚作用.
然而不得不提涉谷實指導演員的能力. 《紅蘿蔔與白蘿蔔》鏡頭下, 一眾演員的喜劇細胞發揮得淋漓盡致. 笠智眾放下小津那種的靜態演繹, 硬橋硬馬發揮剛烈爸爸的攪笑本色. 與冤家老友山形勳各執一見而反目 (其實「Friend過打Band」) 、與乙羽信子夫妻之間的「默契」、遇上怪人怪事, 以怪招拆解之, 妙不可言. 飾演弟弟的長門裕之, 原來也可以這麼鬼馬. 他在《秋津溫泉》(與岡田茉莉子合演) 呆若木雞, 在《紅蘿蔔與白蘿蔔》卻神采飛揚! 而山樹家女兒們回家一幕, 真的精彩得不得了: 只見岡田茉莉子、有馬稲子、 司葉子三人登場 (連同客串演大姐夫的池部良), 資深影迷應想起他們也跟小津合作過 (岡田茉莉子和司葉子在《秋日和》, 有馬稲子在《東京暮色》, 池部良在《早春》) , 每個人都從小津的電影字典中走出來, 一再提醒觀眾向小津致敬之心意 (對白更是腰心腰肺!) . 加上以毒舌聞名的「慾海野貓」加賀真理子罕有的活潑演繹, 和後段出現的岩下志麻, 松竹星級花旦們, 個個都成了笠智眾的千金們, 影迷自當會心微笑. 其餘與小津合作過的演員都友情義演, 如加東大介 (《小早川家之秋》) , 東山千榮子 (《東京物語》, 三宅邦子 (《早安》), 桑野美雪 (《彼岸花》) ... 松竹重視人情味的傳統, 的確令他們值得自豪.
伸延導讀:
Alison Frank Shibuya Minoru at the Berlinale
Horace Chan 家家必備,卻屬陪襯;一家之主,誰人掛心——《白蘿蔔與紅蘿蔔》
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
第3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心碎心水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認真不成氣候. 首先是個人問題, 工作上還未有任何眉目, 連帶拖累觀影心情. 每一年都幸運地順利過渡, 欣賞電影節的節目, 這次恐怕要忍痛割愛. 而今屆片目驚喜欠奉, 漏洞處處 (詳情請看《講鏟片》的報導) . 場刊上手, 揭了一次又一次, 竟然沒有什麼特別想看, 那種急攻心肺的興奮感更是消失得無影無蹤.
無論如何, 以下是我的心水選擇... 少得如此, 令人心碎, 但更令人心碎的是票價 (今屆購票服務外判, 票價急升, 更需索取訂購手續費). 即使我比較愛看回顧環節中的舊電影, 但此舉已經叫人胃口不振兼腳震震.
流金歲月(修復版) 一直沒有機會看過這套文藝「經典」. 楊凡的作品固然不是我杯茶, 我亦心知故事一定改得不倫不類. 看鍾楚紅與張曼玉兩位神檯級女星飾演朱鎖鎖與蔣南孫已經足夠.
戀戀節拍夏灣拿 Chico & Rita 看過trailer就明白為何要看.
凍死骨 Winter's Bone Jennifer Lawrence! 看過《The Burning Plain》後一直留意她的動向 (獲威尼斯影展新人獎Marcello Mastroianni Award). 是屆奧斯卡沒有她的份兒, 但前途不可考量.
亡者之書 The Book of the Dead 也是受到 Trailer 片段的吸引
小青鳥 The White-Eye Bird (Con chim vành khuyên) 曾經在電影資料館開幕時選映
四厚姐 Mrs. Tu Hau (Chị Tư Hậu)
當十月到來 When the Tenth Month Comes (Bao giờ cho đến tháng mười)
好人好日 A Good Man, A Good Day 笠置眾扮數學教授, 應該會幾有喜劇效果
白蘿蔔與紅蘿蔔 The Radish and the Carrot 小津劇本由涉谷實代勞. 笠置眾+岩下志麻+加賀真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