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ru Dutt電影生涯最後的數年, 他較活躍於演戲, 跟不少名演員合作 (Meena Kumari, Mala Sinha, Asha Parekh, Tanuja, Sadhana). Guru Dutt並不十分熱衷演戲, 但他的片酬水平可觀, 演戲純粹為了維持電影公司的營運開支. 可是, 這些電影都沒有Guru Dutt全盛時期的佳績, 很快便被觀眾遺忘.
Guru Dutt與Sadhana 在《Picnic》(1964) 的劇照 (影片沒有完成)
1963年後, Guru Dutt開始跟家人疏遠 (《Sahib Bibi Aur Ghulam》後, Waheeda Rehman為避嫌而疏遠Guru Dutt, 令他心情低落), 離群索居, 身邊只有廚師和男僕照料他的起居. 兒子Arun依稀記得父母為了搬家而吵架, 繼而分居. Geeta Dutt則認定舊居有鬼怪出沒, 破壞她和Guru Dutt的婚姻.
Guru Dutt告訴二弟Atmaram, 占卜師曾預言他在32歲開始失常. Guru Dutt對此深信不疑. Atmaram目睹兄長的狀況, 不得不相信占卜師的說話: Guru Dutt工作時滴酒不沾, 私底下卻喝得很兇. 縱然Guru Dutt自我隔絕, 但他內心仍然渴望親人在身邊: Guru Dutt妹妹Lalitha憶述Guru Dutt自殺不遂後, 在醫院大吵大鬧, 神志不清下不斷叫喚Geeta Dutt的名字.
Geeta Dutt (1961)
Raj Kapoor的《Sangam》似乎令Guru Dutt受到鼓舞, 不時向人提及希望拍攝彩色電影, 但他始終沒有勇氣執起導筒. Guru Dutt在雜誌《Celluloid》發表一篇名為《Classics and Cash》的文章, 提到: 「在我們的公式化電影世界中, 只要有人企圖打破定律, 他們的下場猶如馬修阿爾諾 (Matthew Arnold) 描繪雪萊 (Percy Bysshe Shelley) 一樣 : 『一個美麗聖潔的天使. 在虛空之中拍翼掙扎, 徒勞無功. 』我相信只要有人逆風而行, 他同時承受鮮花與磚頭, 是勝利也是心碎. 這種令人費解難測的心理, 讓拍攝傑作的、還是純粹賺錢的電影製作者都感到惶然.」Guru Dutt的悲觀、孤立, 字裡行間表露無遺.
其後Guru Dutt又開始籌備拍攝愛情悲劇《Baharen Phir Bhi Aayengi》(The Spring Will Return, 1966), 計劃由Guru Dutt, Mala Sinha及Tanuja (Kajol母親) 主演. Tanuja與Guru Dutt相處愉快, 並不如Guru Dutt身邊的人所講般壞. 也許只有置身電影世界, Guru Dutt才感受真正的安寧和尊重. V. K.Murthy便憶述導演 T. Prakash Rao跟他講過: 「你知道我從哪裡學會導演? 當我看過《Pyaasa》後─36次!」
Mala Sinha與Guru Dutt在《Baharen Phir Bhi Aayengi》拍攝現場
5 則留言:
終於黎到尾聲, Agnes你實在太有毅力.
Sonia: 你也有毅力追看下去呢.
看事少, 寫事大....... 我很清楚:P
** 講開又講, 如果大家有時間, 可以搞下D類似"Blogathon"ge"活動" - 大家一齊寫同一套戲/同一主題. (我睇開D blog成日都有. 有時有parallel review, 有時有主題週 - 試過10幾個blog一齊寫70年代電影+ the Khannas)
幾有挑戰性! 不過到底有幾多人願意一齊Blogathon?
我都想寫下6,70年代既電影, 但部份搵唔到. 你知喇, 重慶都冇.
幾多人就真係唔知....... 不過想搵D野搞下, 唔洗咁靜.
70年代應該幾齊. 起碼我平時去開果間都有好多. 不過應該要大明星做ge先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