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星期一

Guru Dutt的故事 (三) : 探索階段

Guru Dutt首部導演作品《Baazi》 (Gamble, 1951) 與好友Dev Anand合作, 由後者自組的電影公司負責發行. 《Baazi》由Dev Anand 與 Geeta Bali 領銜主演. 描繪低下層 (主角是反英雄) 為生活所迫而犯罪的故事, 也是Bollywood 50年代流行的Film Noir典型作品. 影片中Guru Dutt首次使用『Guru Dutt Shot』(使用100毫米鏡頭的近鏡).



《Baazi》票房不俗, 不但改善了Guru Dutt的經濟能力 (他給家人買了一把吊扇) , 也結識了幕後代唱歌手Geeta Roy─未來的『Mrs Dutt』Geeta Dutt, Bollywood史上最頂尖的歌手之一. 她幾乎替所有Guru Dutt的電影擔任幕後代唱.

Guru Dutt也發掘了演員 Johnny Walker (也是Guru Dutt知交之一) 、排舞師 Zohra Sehgal Raj Khosla. Raj Khosla一心想成為幕後代唱歌手, 但臨場表演失準. Guru Dutt建議他轉任其他崗位. Raj Khosla在Guru Dutt早期的作品《Baazi》, 《Jaal》, 《Baaz》, 《Aar Paar》擔任副導演. Raj Khosla 親自執導的 《C.I.D.》, 便是由Guru Dutt擔任監製.

《Baazi》的成功後, Guru Dutt 第二套作品《Jaal》 (The Net, 1952), 關於走私者 (Dev Anand) 與漁家女 (Geeta Bali) 之間的衝突. 《Jaal》是Guru Dutt唯一一套涉及信仰 (宗教力量救贖) 的電影. (Guru Dutt弟弟Atmaram曾指出, 《Jaal》是受到意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Bitter Rice》的啟發) 藉著《Jaal》, Guru Dutt又發掘出攝影師V.K. Murthy, 此後成為他的御用團隊成員之一.



《Baazi》與《Jaal》成績理想, 但整體流於公式化, Guru Dutt認為這些都不是自己想尋求的電影風格. Dev Anand雖是Guru Dutt好友, 但他的表現未能達到對方的要求. Dev Anand的兩人相識於微時, 曾經承諾要在對方的電影中合作, 一個負責執導, 一個負責演出. 但《Baazi》與《Jaal》都不是出自Guru Dutt的電影製作公司, 意味著他沒有真正的主導權. Dev Anand的兄弟、導演Vijay Anand有份負責《Baazi》與《Jaal》的發行, 不免與堅持己見的Guru Dutt發生創作上的矛盾, 難以合作下去. 再者, Dev Anand成名後, 演出酬金大增, Guru Dutt無力支付巨大片酬. Guru Dutt與Dev Anand之間的分岐, 雖無損兩人的友誼, 但Guru Dutt求變之心已決. (雖然如此, Dev Anand還是在Guru Dutt監製的《C.I.D.》中領銜演出)

Dev Anand視Guru Dutt是他在影圈中唯一的真正朋友, 但某次無心之言, 透露了他對Guru Dutt的感慨: 『像他這樣年青有為, 實在不應該拍攝令人消沉的電影...』

Guru Dutt與Dev Anand分道揚鑣, 並開始籌備下一套作品《Baaz》(The Falcon, 1953). 然而一時未能找到擔任男主角的合適人選 (女主角仍然是Geeta Bali) . Shammi Kapoor (Geeta Bali丈夫, Raj Kapoor二弟) 及 Sunil Dutt (Nargis 丈夫) 都曾在導演考慮之列. 但兩人還未騰出時間試鏡, Guru Dutt已經等得不耐煩. Geeta Bali的姐姐、製片人Haridarshan Kaur, 便建議從未想過擔綱的Guru Dutt: 『你何不親自飾演? 』

求人不如求己, 《Baaz》成為Guru Dutt銀幕上首次真正掛帥的演出.

2010年3月25日星期四

美麗誤會 《金髮奇女子》(Eccentricities of a Blond Hair Girl)


王晶眾『追女仔電影』當中, 曾出現一組對白:『幻想美麗, 現實殘酷!』 , 頗為精警. 相信Manoel de Oliveira深諳此道.

都說一見鍾情不可信. 偏偏男主人翁被窗外倩影深深吸引, 從此不能自拔. 金髮女子於他, 猶如來自異國的香羅小扇般引人入勝. 想盡辦法爭取美女青睞, 惹得極惡叔父將細姪掃地出門. 山窮水盡下, 離奇地得到幸運之神伸出援手, 卻沒想到送到嘴邊的美食, 卻又突然跌走了...

不難推測男主角的『抉擇』. 雖然他墮入愛河, 又怎樣將未來的夫妻生活形容得有多美好. 但切勿忘記, 他的職業是替人管理帳目的會計師, 『誠信』甚於一切. 他又被生意夥伴欺騙當了擔保人代還債項, 自然不堪再受打擊. 但男主角只停留在傾慕外表的程度, 似乎跟金髮女子從沒有真正交心過. 男主角失望而回, 原來她並不是他想像中的完人 (場景更暗示金髮女子可能是個不安於室的人), 跟寒微的他置身在華宅中一樣般格格不入.

就是這樣, 忽然明白為什麼電影節寫手將Manoel de Oliveira與布紐爾扯上關係. 這還未算, 還要加入一位局外人 (Leonor Silveira , Manoel de Oliveira愛任用的女演員) , 似笑非笑, 襯托男主角的糊塗.

第一次觀看Manoel de Oliveira 的作品, 並沒有抱著驚豔的期望入場. 倒是影片突如其來的完結, 又實在令我出奇. 一百零一歲的人, 老早看透人生: 告訴觀眾, 生活永遠沒有完美.


導演Manoel de Oliveira, 女主角Catarina Wellenstein與男主角Ricardo Trêpa (導演的孫兒)

相關文章: 瑪嘉烈自白書 Eccentricities of a Blond Hair Girl

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

Amitabh Bachchan淪為路人甲

堂堂印度著名演員, 在香港落得如此收場...


相關文章: Bollywood in Hong Kong 寶萊塢在香港─Withot a trace

2010年3月19日星期五

Guru Dutt的故事 (二) : 初出茅廬

Guru Dutt得到表舅B.B.Benegal及其他親友的幫忙, 及後獲得為期五年的獎學金, 順利攻讀Uday Shankar India Culture Centre. Uday Shankar曾留學倫敦和巴黎, 曾與著名芭蕾舞者安娜‧巴甫洛娃 (Anna Pavlova) 合作. Uday Shankar回到印度後開設演藝學校. 他表示開設學校的目的不止於純粹教授舞蹈技巧, 而更重視『全人發展』. Uday Shankar India Culture Centre的學生除舞蹈課外, 更要修讀文學、心理學等學科. 他更要求學生不要拘泥於技巧, 要重視創意的發揮:『Do what it like, but just do』. 儘管Guru Dutt的同學Mohan Sehgal (後來成為電影導演) 認為他『懂技巧, 但跳舞一般』, Guru Dutt很享受這段學習生涯. Uday Shankar對他的啟蒙, 可謂終生受用.


Guru Dutt在Uday Shankar India Culture Centre時的照片 (阿爾犘拉, 1942或1944年)

Uday Shankar India Culture Centre 在二次大戰期間 (1944) 被迫關閉. Guru Dutt曾跟隨 Uday Shankar 拍攝他唯一的導演作品《Kalpana》 (1948) . 與 Uday Shankar分道揚鑣後, B.B.Benegal 轉介Guru Dutt擔任Baburao Pai (Prabhat Film Company and Studio的CEO) 的助理: 電影排舞師、副導演, 偶然也在一些B級片裡頭粉墨登場. 只有Padukone一家知道銀幕上某位臨時演員就是 Guru Dutt本人, 都被他的『茄哩啡』的演出笑到彎腰.

這段日子, Guru Dut 認識了年紀相約、尚未捱出頭來的 Dev AnandRehman, 前者後來走紅Bollywood (《C.I.D.》的主角) , 後者成為Guru Dutt 的御用演員 (《Sahib Bibi Aur Ghulam/老爺太太僕人》). 兩人都是Guru Dutt的終生好友. Gutt Dutt 和Dev Anand 更約定, 將來如有機會拍攝電影, 一個負責執導, 另一個負責演出.

跟Baburao Pai 的工作合約屆滿後, Guru Dutt隨即失業, 一年內也找不到其他工作. Guru Dutt一想到昔日在演藝學院躊躇滿志的日子便陷入沮喪, 再加上家庭開支、父母不和, 他深切感受到空抱理想和才能, 難以在現實世界立足的苦況. 但是, 這段低沉期卻令Guru Dutt蘊釀出一個故事, 他稱之為《Kashmakash》(意指Conflict或Struggle) ─《Pyaasa/求之不得》的前身. Guru Dutt將構思寫成短篇故事, 投稿到The Illstrated Weekly of India , 奈何稿件總被報社退回. Guru Dutt心灰意冷, 打算跟弟弟開設書店謀生, 就此算數.

皇天不負有心人, Guru Dutt在電影圈終於找到工作, 跟隨當時的著名導演Amiya Chakrabarty及Gyan Mukherjee (Guru Dutt在《Pyaasa》片首向他致敬) 共事, 為電影事業打下重要基礎. Guru Dutt替前者擔任助理期間, 與女演員Geeta Bali 結為好友. Geeta Bali在Guru Dutt早年執導的電影《Baazi》、《Jaal》及《Baaz》擔演重要角色.

1947年印巴分治, 大批印度人從西孟加拉等地湧入印度, 當中不少原為電影演員和技術人員的難民 (連同Uday Shankar India Culture Centre的藝術工作者及舞者), 紛紛加入孟買的電影工業謀職; Bollywood影壇也開始出現新的變革: 電影公司不再依附片廠制度, 各自成立獨立公司運作; 烏爾都語詩人 (Urdu Poets) 開始替電影擔任填詞工作, 為電影歌曲增添文學性質, 提供極大自由度予幕後歌手 (Playback Singers) 發揮所長. 另一方面, 部份戰後藉著黑市生意, 賺取大量財富的投機者, 亦選擇加入電影工業, 更願意付出巨大酬金, 吸引演員工作. 當中情況有好有壞, 但無阻Guru Dutt的冒起.

1940年代後期, Dev Anand終於在影壇闖出名堂, 他與兄弟合組電影公司自資拍片, 也實踐了與Guru Dutt訂下的承諾: 由Dev Anand的電影公司出品, Guru Dutt執導第一部作品《Baazi》(1951) , 在孟買的電影院上映.

2010年3月17日星期三

Guru Dutt的故事 (一) : 早年歲月

1925年7月9日, Guru Dutt出生於印度卡纳塔克邦班加羅爾 (Bangalore), 全名為 Vasanth Kumar Shivashankar Padukone. Guru Dutt的父親 Shivshankar Rao Padukone 曾擔任鄉村校長, 後來在班加羅爾的銀行任職文員, 之後又調遷到加爾各答 (Calcutta) 、又在芒加羅 (Mangalore) 擔任報社經理. Guru Dutt的母親 Vasanthi 因祖父被生意夥伴騙財, 以致家道中落, 流離失所, 12歲便嫁給當時20歲、攻讀大學的Shivshankar Rao為妻, 16歲誕下Guru Dutt. 年齡差距與經濟問題, 令Guru Dutt父母的關係並不和睦.


14個月大的Guru Dutt

但Guru Dutt的童年生活過得不錯, 其中影響他最深的其中一人便是母親 Vasanthi. 她在當時可算是極罕見的印度女性. Vasanthi曾致信予印度聖雄甘地, 打算離開丈夫及兒女, 追隨甘地隱修. 然而甘地回信勸阻 Vasanthi, 認為她應該向孩子建立榜樣為重. 儘管已經生兒育女, 從沒進學的 Vasanthi還是想盡辦法去學習, 她甚至在 Guru Dutt完成公開考試後一年, 親自前往應試. Vasanthi後來成為一位教師, 兼顧翻譯及寫作. 但她好學的主要目的, 是為了替家庭賺取收入.



Guru Dutt母親Vasanthi Padukone (孟買, 1960年代初)

Vasanthi 經常藉丈夫外勤工作之便, 帶著兒子乘坐火車到處遊歷, 增廣見聞. 童年的Guru Dutt頑皮與固執並重, 曾因母親拒絕帶他前往參觀戶外表演而絕食三天, 直到母親首肯為止. Guru Dutt又向母親揚言, 終有一天他會踏上舞台, Vasanthi只當作是小童戲言.



Guru Dutt與家人在表舅B.B.Benegal的花園合照 (加爾各答, 1937年)


Guru Dutt 一家屬於低下層家庭, 因為家境問題, 他幾乎沒有上學, 但仍然完成學業. Guru Dutt 在學時不是優等生, 但天資聰穎. Guru Dutt 從父親 Shivshankar Rao 留下的英國文學書籍中受益不少, 他自學英語、 印地語及 (觀看孟加拉藝人表演而學會) 孟加拉語.

Guru Dutt身為長子, 十分愛護弟妹. Guru Dutt 的二弟出生僅7個月便因病去世, 使他受到很大的打擊. Guru Dutt 的弟弟 Atmaram 憶述童年時眾兄妹寄住在嚴格茹素的祖母家中, Guru Dutt 竟趁祖母不在期間烹調奄列, 大快朵頤, 惹來老人臭罵一頓. Guru Dutt 的妹妹 Lalitha 也提及 Guru Dutt 創意無限, 喜歡訓練鸚鵡講話和表演手影戲, 逗得眾人大樂.



少年Guru Dutt (左一) 與表親、弟弟Atmaram和妹妹Lalitha在表舅B.B.Benegal的花園 (加爾各答, 1937年)


另一個對 Guru Dutt 影響深遠的人, 是他的表舅 B.B.Benegal. 在加爾各答居住期間, Vasanthi 將Guru Dutt 交托予表兄代為照顧. B.B.Benegal 是電影廣告牌畫師, 人脈甚廣, 對 Guru Dutt將來加入電影工業, 不無幫助. Guru Dutt 與手足經常溜進電影院, 甚至可以在一天內看兩三套印度電影或外國電影. 少年Guru Dutt 與 B.B.Benegal 彼此互相影響, 前者愛上歌舞, 後者受外甥的舞姿所啟發, 成為創作繪畫時的靈感泉源.


B.B.Bengal (中) 與少年Guru Dutt (右二) (加爾各答, 1930年代尾)

15歲的 Guru Dutt 極為仰慕著名印度舞蹈大師Uday Shankar (Ravi Shankar兄長) , 大膽前往自薦, 並使出他的絕招─在 Uday Shankar 面前, 表演他自創的蛇舞! 最後, Guru Dutt得到 Uday Shankar首肯, 准許他加入Uday Shankar 創辨的學院. B.B.Benegal形容當時的Guru Dutt『開心到彈起』, 連打工的薪水也不取走, 手執 B.B.Benegal贈送的毛毯, 直奔阿爾莫拉 (Almora) 的Uday Shankar India Cultural Centre 深造.

2010年3月13日星期六

Amitabh Bachchan獲亞洲電影大獎終身成就獎

印度「影壇教父」榮獲第四屆亞洲電影大獎終身成就獎

香港中通社三月十二日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12日宣佈,譽滿印度的天王巨星阿米塔布·巴沙坎將獲頒第四屆亞洲電影大獎(AFA)的終身成就獎。

巴沙坎將於2010年3月22日於第四屆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上接受終身成就獎。上次獲該項殊榮的是2008年的日本導演山田洋次。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總監邵淑慧表示,終身成就獎旨在表揚在藝術、文化和商業成就方面都影響深遠的專業電影工作者。影壇傳奇人物阿米塔布·巴沙坎才華洋溢,工作態度認真,更不斷突破自我,對亞洲甚至世界影壇的影響巨大,贏得數以百萬計影迷的愛戴;他榮獲這獎項是實至名歸。

阿米塔布·巴沙坎獲《時代雜誌》譽為「無容置疑的印度影壇教父」,他縱橫電影界50多年,演出超過100套電影,向亞洲及國際影迷展示了出眾的演技,亦奪得了無數獎項。
  
阿米塔布·巴沙坎於1942年生於印度一個藝術世家,其父親是享負盛名的詩人。阿米塔布·巴沙坎於1969年的《七個印度人》首次現身大銀幕,其後於1973年演出大受歡迎的電影《囚禁》,以全新方式演繹印度電影中的男主角,顛覆了滿面笑容、浪漫的傳統演繹方式,成為影評稱之為「憤怒青年」的新形象,令70年代的印度青年產生強烈共嗚。現時,他在印度影壇享有崇高地位和影響力,巨星地位不遜於三十年前的全盛時期。

我有疑問... 香港國際電影節向來並不積極推介印度電影 (一年一套就叫做積極?) , 何以忽然識得「印度影壇教父」Amitabh Bachchan、 又是頒獎又是致敬? 恐怕各位觀眾不知這位印度阿叔是何許人! 還是有關當局自知技不如人, 想盡快向印度影壇埋堆示好, 以免與世界氣候脫節?

伸延閱讀: Bollywood in Hong Kong 寶萊塢在香港─ IIFA 國際印度電影大獎頒獎禮


धन्यवाद ... लेकिन तुम सच में पता चला कि मैं कौन हूँ?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2010.3.6. 深圳OCAT



















現場驚喜一: 結識香港新朋友─型仔哥哥 Keith Chan


現場驚喜二 : 友人在北京旅遊、結識的內地朋友Emily, 居然在深圳OCAT中重遇

官方網站亦有拍下兩日的盛況

2010年3月10日星期三

叮叮上電視....機



電視機向來是蜜柑的私人領域. 近日叮叮開始坐上寶座. 奪人之美? 非也...





叮叮睇落幾嬲....

... 有暖爐有軟墊, 蜜柑鵲巢鳩佔!

2010年3月9日星期二

Oscar向John Hughes致敬



第8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已完滿結束. 頒獎禮和賽果一如大家所料. 但最令人意外的, 是一場奧斯卡特別向John Hughes致敬的環節. 甚少已故電影人有如此待遇 (尤其今屆提早頒發終身成就獎, 刪去例行公事的濫情環節), 即使是Paul Newman, 也只在In memoriam片段中出現. 記憶所及, 對上一次能夠讓奧斯卡騰出時間去致敬的, 是1996年去世的Gene Kelly.

只見6位不再少年時的Brat Pack (加上《寶貝智多星》Macauley Culkin) 罕有地出現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向John Hughes作最後致敬 (John Hughes的家人亦獲邀請出席; 在場的Brat Pack還有Demi Moore, 今屆主持人Steve Martin和Alec Baldwin, 更跟John Hughes直接合作過). 如非跟John Hughes有關的活動, 相信他們很難再聚頭. 更何況是奧斯卡這種大場合.

John Hughes在90年代初已退隱. 雖然奧斯卡大費周章重英雄, 但使John Hughes決定遠離電影業的, 卻是他認定荷里活的急速節奏, 是導致好友John Candy猝逝的源頭.


John Hughes通常被形容為美國青春電影的旗手, 但他對荷里活影壇的影響力和啟蒙性, 實在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大. 如Matthew Broderick所說, John Hughes為80年代美國年青一代發聲, 講出成長的痛苦, 使不少年青人視他為的知音. 當年跟John Hughes/Brat Pack共事的年輕演員, 不少已是今日荷里活的中流砥柱: Sean Penn、Robert Downey Jr.、Kevin Bacon、James Spader、John Cusack、Kiefer Sutherland...


當Matthew Broderick與Molly Ringwald走出來時, 差點認不出Molly Ringwald─在《The Breakfast Club》和《Sixteen Candles》的瘦長美少女, 變成虎背熊腰的中年婦人, 真是感慨非常.



也許最令人感慨的, 是80年代完結後, 大部份Brat Pack亦成為明日黃花. John Hughes也提早完成自己的任務. 左起: (仍然活躍的) Matthew Broderick, Macauley Culkin. Ally Sheedy, Molly Ringwald, Judd Nelson, Jon Cryer, Anthony Michael Hall.

2010年3月5日星期五

CNN『史上25位最偉大亞洲演員』之印度篇

CNN選出『史上25位最偉大亞洲演員』. 各方對上榜者的資格評價不一. 倒是印度的部份, 我覺得頗為中肯. 細看名單, 其實也可推敲CNN以『代表性』和『知名度』為取向. 因為如此,『印度影壇』成為Bollywood的天下. 畢竟Bollywood偉大演員如恆河沙數, CNN極其量也只能選出五位演員. 相信印度觀眾大致上會認同CNN的選擇.


印度『Orson Welles』、已故 Guru Dutt 榜上有名, 實至名歸. 恰巧本年度香港國際電影節以他為回顧對象之一. Guru Dutt在Bollywood黃金時代, 確立華實兼備的風格, 影響深遠. 他的《求之不得》(Pyaasa, 1957) 與《紙花》(Kaagaz Ke Phool, 1959) 已是Bollywood經典中之經典. 作為導演、監製和演員, Guru Dutt『十項才能』早被同行認同, 而他用人唯才的眼光, 更為印度影壇建樹無數.



已故Meena Kumari被譽為Bollywood的『The Tragedy Queen』, 演出作品多達90多套, 擅演悲劇角色, 四奪Filmfare Awards最佳女主角獎項.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中選映的《老爺太太僕人》(Sahib Bibi Aur Ghulam, 1962) , Meena Kumari飾演『太太』, 也是她的代表作. 銀幕上的Meena Kumari是著名悲劇名伶, 也是一位傑出烏爾都語 (Urdu) 詩人. 諷刺的是, 她的個人悲劇比電影裡頭的角色更可憐: 出生時幾乎被親生父親遺棄在孤兒院; 兒時失學, 為養活家人而當上童星謀生; 成名後戀上比自己年長十五年的已婚導演, 終因性格不合而妣離; 儘管事業如日方中, 婚姻失敗的Meena Kumari開始酗酒成狂, 身體每況愈下, 最後死於肝硬化, 身後蕭條.



Bollywood影壇長青樹Amitabh Bachchan, 從70年代開始從影, 銀幕上以反叛英雄形象掛帥, 走紅至今, 橫跨四十年, 持久力何其驚人. 最近以《Paa》(2009) 飾演衰老症小童 (!) 的角色, 五度獲得Filmfare Awards最佳男主角獎項 (另三獲最佳男配角獎項). 校長何只寶刀未老, 簡直是劍氣颯颯.



性格演員Pran以演出反派人物聞名Bollywood, 從影達六十年, 被譽為千面演員. Pran的惡霸形象深入民心, 觀眾聞之色變, 其誇張程度甚至使部份印度人, 都不敢替孩子取名為『Pran』! Pran的事業在70年代攀至高峰, 片酬比Amitabh Bachchan還要高. 他也轉型演過正面角色, 如《Amar Akbar Anthony》(1977) 迫上梁山的黑幫爸爸. 儘管Pran是印度奸人堅, 但私底下與石堅一樣是好好先生, 熱心公益.

已故Nargis以多變才藝享譽影壇, 是Bollywood史上最受歡迎的女演員之一. 她與銀幕上的好拍檔、Bollywood名宿Raj Kapoor合作的電影極受歡迎, 其中最著名的電影《流浪者》(Awaara,1951), 不僅在印度票房報捷, 更風靡至前蘇聯、中國、羅馬尼亞等『共產國家』. Nargis的代表作《Mother India》(1957) 是首套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印度電影, 也鞏固她『印度之母』的銀幕形象和不朽地位. Nargis拍畢《Mother India》後結婚息影, 相夫教子. 1967年復出參與《Raat Aur Din》演出後, 再度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