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調侃《雷洛傳之父子情仇》, 只是我開同音字的玩笑。 《雷諾亞》當然不是灑狗血煽情電影, 但確是描寫父子之間愛恨交集的電影。
多年前,電影節曾放映一套尚雷諾亞 (Jean Renoir) 的紀錄片, 電影簡介上寫上一句: 尚雷諾亞是誰? 虎父無犬子的最佳證明。 然而一句「虎父無犬子」令雷諾亞 (Pierre-Auguest Renoir) 一家帶來甚麼深遠影響, 則不為人知。 影片聚焦在雷諾亞父子一家的故事, 又會否像《羅丹的情人》 (Camille Claudel) 大揭藝術大師不堪的一面, 還陰影一個清白? 導演避重就輕, 以雷諾亞兒媳Andrée Heuschling (日後的Catherine Hessling) 的視點為主線, 帶領觀眾進入雷諾亞的晚年。
雷諾亞筆下的Andrée Heuschling
晚年雷諾亞享負盛名, 卻敵不過病魔的折磨。 類風濕關節炎和日漸衰退的視力, 令他難以執筆, 生活起居以致創作, 需要完全依賴女僕們的協助。 妻子Aline 的去世令雷諾亞失去心靈依靠, 可信賴的模特兒Gabrielle Renard 被妻子生前趕走 (這段情節有可能改寫過, Gabrielle Renard 是Aline 的親戚, Jean Renoir 的保姆和知交, 一直擔任雷諾亞模特兒, 直到雷諾亞去世後才結婚) 。 長子Pierre 與次子Jean 從軍, Jean 因傷回家休養, 幼子 Claude 缺乏親人關懷, 變得憤世嫉俗。
雷諾亞心境孤獨, 直到少女Andrée前來擔任模特兒, 令他再度激發創作靈感。 散發母性魅力的 Andrée 同時吸引父子三人, 慢慢揭開藝術大師背後的另一面。Andrée 令Claude 想起母親的身影, 恨透父親自私自利。 Andrée與Jean 相戀, 鼓勵他投身電影事業。 對Jean 而言, 父親是主宰自己生命的權威,既想撇下又無法擺脫的包袱。
儘管雷諾亞是油畫大師, 但三個兒子都沒有繼承衣缽, 全部投身電影行業。 (Pierre 是舞台和電影演員, Jean 是導演, Claude 是製片人) 在世人與家中女僕的眼中, 雷諾亞是藝術之神。 在他的兒子們眼中卻不以為然。 他們都明白藝術背後必有犧牲者 (Claude 譏諷模特兒是畫家的情婦、模特兒與女僕竟只是一體兩面), 極力擺脫父親的影子。 Jean 親眼目睹戰場上的殘酷, 與不問世事、追求精神美的雷諾亞對立, 父子倆的水火不容, Jean 日後選擇的道路, 顯然也是新舊時代交替與衝突的象徵 (人手繪畫vs電影科技) 。
Catherine Hessling
李屏賓的攝影, 重現印象派色彩, 令影片增添看頭。 惟影片刻劃父子之間的愛恨, 男女之間的張力, 點到即止, 著墨不深, 致使劇力較弱。 但影片本身便是有趣的方式, 紀錄這個藝術家庭的故事:以雷諾亞父子為繪畫與電影的代表, 用電影攝影技術捕捉繪畫光影, 可謂最適合不過。
Jean 因Andrée 投身電影, 但沒有攜手白頭偕老。 Andrée 在有聲電影到臨時, 便從銀幕上退下來。 反之Jean 的電影生涯才真正開始。 大師背後總有伯樂, Catherine Hessling 隨著時代洪流而被人遺忘。 而雷諾亞的油畫、尚雷諾亞的電影卻流芳歷史。 命運的必然真是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