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知自己想點, 淨係知自己唔想點」, 確是現今廿零歲人既做人態度. 因為好多野唔到自己話事, 唔夠膽主宰自己命運, 無能力改變現狀之下, 只好退一步令自己唔會太輸蝕. 我係其中一個.
尤其我在讀藝術, 局外人不免質疑: 讀藝術讀黎做乜? 可以搵到食咩? 賣畫為生呀?
我想起謝賢的一套粵語長片《秋風殘葉》(1960) . 謝賢是個繪畫寫實風格的窮畫家, 開畫展時被幾個銅臭觀眾埋怨他的風景油畫: 『都唔好睇既! 有冇d睇唔明既畫? 我地唔鍾意睇得明架!』謝賢聽後大受打擊. 畫展失敗、加上想向嘉玲示愛但自慚形穢, 被胡楓搶先一步、謝賢自卑得立即收拾行裝到貧民區隱居. 貧病交加的他打算繪畫人像素描為生, 但不得其法, 還因此得了肺癆病. 謝賢的角色頗有自虐傾向意味, 經常喃喃自嘆: 「我就像秋風裡的一片殘葉...」以前我經常以此作為笑話逗人大笑. 回想起來, 甚有切身處地的景況, 對電影情節再也笑不出來.
藝術這門科目, 愈讀下來, 對有關藝術的一切, 甚至對未來, 愈沒有肯定的答案. 有人應該會認為我這種想法不可理喻. 做一樣連自己都不知ending為何的事, 糊塗! 可是, 藝術偏偏就是一門「最後係點, 無人會知」的學科. 表面上完全沒有實用之處, 內裡卻具備長遠目光. 藝術創作不是完成後任人觀賞就此算數的事情, 要由藝術創作者本身推動, 再受到藝術界、遠及大眾所接受, 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
本地藝術工作者梁美萍曾向我們講述一個真實案例: 一位「死慳爛慳」都要攻讀藝術的學生, 頭一次碰面便問她: 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成名? 她缺乏判斷能力, 連寫藝術論文, 居然可以找到一堆沒有關聯的資料來, 還追問老師該如何寫. 藝術學校某位教師 (某本地版畫家) 在Year Three忍不住對她說: 「你的東西 (畫) 在欺騙 (cheating) 我」, 學校更要求她退學 (明知學生能力不及, 大喇喇收了學費卻趕人走, 以事論事, 實在有欠公允) .
姑勿論這位學生是否有真材實料, 但她功利的心態, 一早已判了自己藝術生涯的死刑. 當然, 這只是一個獨立發展的事件, 並不代表整個藝術界別. 想到該位學生如何補救嗎? 她打算退而求其次報讀BBA. 無論如何, 做任何事一開始只想到要功名利祿, 除非擁有雄才大略, 志在必得, 否則唔好咁響口.
藝術學院的何兆基曾問: 你們來讀藝術的理由是甚麼? 連他自己也 (聰明地) 承認, 並沒有一個確實答案. 自問自己還在很原始的階段, 也未有道行面對尖酸刻薄的膚淺批評 (某長輩認為我幫補家用更實際, 必要時要放棄「興趣班」) . 所以, 如非必要, 我都不會向人透露自己的學習詳情. 最近, 有個舌頭如毒蛇而不自知的同事, 以對我暫未決定出席上司婚宴的理由, 不以為然: 「你做乜野功課? 一定係臨尾先黎做. 唔可以早d做完?」我都懶得費時同人講: 畫畫, 係油畫, 一星期先至乾得哂果種!
我的確唔知自己想點, 淨係知自己唔想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