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鄧小宇的一個共同點: 可能都曾經愛吃羅宋餐.
小時候, 在黑漆漆的餐廳吃西餐是奢華享受. 羅宋湯、牛油麵包, 一道道菜吃下去... 長大後不怎對鋸扒再有濃厚興趣, 反而小朋友時代極度討厭的中菜, 卻樂於接受. (可是朋友向我投訴, 跟我約會吃飯, 不是西餐便是中餐, 還要是上海菜. 志願是吃日本壽司的她, 可憐屋企飯不吃, 偏要吃三流港式壽司連鎖店, 由別人手捏的冷飯才心滿意足)
我不曾有閱讀鄧小宇文字的經驗, 沒有看過《穿Kenzo的女人》. 《號外》流行的時候, 我偷錢買《漫畫周刊》、《號外兒童周刊》和《A-Club》.
鄧小宇小時候當童星, 長大後浸鹹水, 回港辦《號外》, 成為經濟起飛下受惠的精英一代.
我是鄧那一代的同輩、沒有機會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人口的下一代. 在「兩文兩語半」的教育環境下成長, 教師用中文教英文, 普通話和英語均不濟; 年少時有意見不受家長重視、被教師們蔑視; 最受軟硬電台節目和《Yes》抹黑風氣所影響;不愛「四大天王」, 從沒有崇拜偶像; 在金融風暴的陰霾下渡過十八廿二的歲月.
很多人以為鄧小宇封了筆. 其實他與時並進, 本地電視、日劇和Youtube照看. 鄧小宇從不自認狹義優皮 (他多次強調並非出身大富之家, 只是有幸遇上一眾有識之士) ;他留意草根文化 (會收看電視和港產片) ; 他不犬儒, 卻夠膽大罵全人類奉為創作之神的甘國亮「獻世」!
大學畢業的姊姊說: 根本看不明那本書 (鄧小宇的《吃羅宋餐的日子》) . 而我, 不是「七十後」, 也不是「八十後」的人, 沒辦法完全界定自己的身份, 但我看鄧小宇卻充滿共鳴.
像鄧小宇愛《春光乍洩》(Blow-Up), 我卻從來沒有感應Swinging London的力量. 反而鄧小宇提到一眾如法國影星Dominique Sanda, Romy Schneider, Anouk Aimee, Lea Massari, 才令我滿心驚喜.
Dominique Sanda啊! 在《Une Femme Douce》驚為天人、我喜歡的Romy Schneider被他慨嘆為沒有代表作品的花瓶, 實在坦率、Anouk Aimee, 曾覺得《8 1/2》的她, 長得似我阿媽─高傲又難相處 (但她還是比較像Monica Vitti) ! Lea Massari 是Minor, 可她在《Les Chose de la vie》尾場豁然撕信一幕, 比Romy Schneider有過之而無不及.
還有穆虹、楊茜、陳曼娜、梁愛、楊寶玲... 鄧筆下的Minor小眾極也有獨特之處, 他自己也有鑑賞Minor發熱發光的能力. 誰可以將八婆師奶與Yohji Yamamoto混為一談, 又不失幽默獨到?
品味並不是指穿甚麼名牌的衣服、享用哪一間高級餐廳、儲齊某歌星的所有唱片珍藏訪問片段. 讀鄧小宇, 令我發現人的品味, 跟中產階級或優質生活, 並沒有理所當然的關係.
鄧小宇的品味, 其實就是觀察日常所累積得來的生活體驗.
自認才子才女的, 唔該收聲. 世上根本不存在這兩種生物.
4 則留言:
看鄧小宇,不是七十後,亦有共鳴。家陣人人講品味,但報紙雜誌無不教你享高級餐廳、聽小道音樂、書籍。正所謂名牌大過天,他們總為他們找到絕佳的下台階。鄧小宇反其道而行,原來「品味」,可以把家中翻茶具,然後沖一壺立頓紅茶,好好地享一個下午。
可惜現今《號外》沒了這種對品味的「信念」,惜哉惜哉﹗
在「兩文兩語半」的教育環境下成長, 教師用中文教英文, 普通話和英語均不濟; 最受軟硬電台節目和《Yes》抹黑風氣所影響;---> 沒錯,我們都是同一代人。
偶然之下, 借得鄧小宙《故園風雪後》. 不日略談.
瑪嘉烈: 我比你年長. 我發覺80那一批人, 完全是為人忽略的. 沒有人問我們的感受. 我也知道我同輩的人對很多事情都採取冷淡態度.
今日生果報怱然有鄧小宇專訪..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