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6日星期六

朱義盛



「嫁女牌」, 婚宴上送給賓客的禮物. 鑄有龍鳳及囍字圖案, 左右各有一句「良緣由天訂, 佳偶自天成」.



有點像蜜蜂刺的銅製鍍金耳環, 客家新娘專用. 老闆指造型叫「塔」. (前輩Chris指出, 廣東話「塔」的發音來指「鎖」, 耳環的式樣亦像古老的鎖. 以鎖入飾, 大概有守財之意)



金飾一套, 包括金鐲、戒指、耳環、髮釵. 金鐲有管式、機括式和上圖這款「浮雕」: 鐲身鑄有壽字圖案、魚形圖案和雲紋 (用以敬天, 保祐農物豐收) , 應有風調雨順的含意.


戒指


鑄有壽桃和壽紋的耳環. 環針很粗, 幾乎戴不上. 可能上一代人穿耳比較「大陣仗」.




「仙鶴指路」, 打造精美. 個人最喜歡這個造型, 十足古裝片的金釵.



老闆特別強調解釋: 唐三藏的神心法杖 (!?) . 有了整套金飾, 加上「仙鶴指路」和唐三藏庇佑, 老人家便可「安心上路」... 這套金飾, 實際上並不是扮靚用的. (老闆問我買來幹什麼. 我心知肚明, 支吾地說: 「買來用.... 」,「哦, 買來擺呀!」)



如意形髮針, 有「如意吉祥」之意. 這個應該真的用來扮靚.



爬釵 (?) , 問老闆有何含意: 「 爬出世界! 」



同場加映: 這個銀製工具的真正用途... (舌刮)

從雜誌上得知「朱義盛」老實公司將在9月結束營業的消息. 心裡立即感到痛心又可惜. 老實公司大可能是油尖旺老式店舖數一數二的龍頭, 關注油尖旺地區文化的保育人士, 無不將老實公司列入最值得保存的名單之列. 單是景點群已是油麻地區的特色之一. 行業始終有沒落消失的一天、生意總有一日要完結, 我們也要體諒店舖的營商心態. 老闆說會搬走, 但沒有講是否真正結束. 下次再經過老實公司時, 要再問問他.



如果你們知道我實際上用了多少錢購買以上的「朱義盛」, 諸位恐怕會將我罵我個半死 (但亦未必可以買到真金白銀). 我也覺得自己有點蠢, 但拿著這批「朱義盛」研究得很開心. 買下它們 (只是店裡頭的一小部份!), 純粹要保存一點點文化歷史, 即使我沒有像G.O.D 「莫再遲疑」(Delay No More) 的雄厚財力呀.

不敵市場變 朱義盛結業 開舖84年 堅持老實賣舊款

2010年6月23日星期三

印度政壇風雲錄《Raajneeti》


政治是骯髒的. 為政者必須心狠手辣. 這些在《Raajneeti》一一兌現.

我對印度政治認識有三: 一. 小學時代, 從電視機得知前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 (Rajiv Ghandi) 被行刺炸死; 二. 尼赫魯 -甘地家族 (Nehru Gandhi Family) 是印度最具影響力的政治世家; 三. 代表人材凋零的家族參選, 最終推辭了總理職位、拉吉夫‧甘地的意裔妻子桑妮雅 (Sonia Gandhi) .

權傾朝野的印度政治世家. 領導政黨執政的第二代領導人中風癱瘓, 指定由姪兒 Prithvi (Arjun Rampal) 接捧. 親生兒子Veerendra (Manoj Bajpal) 不容父親禪讓, 邀請出身賤民階層、不滿Prithvi 空降代表自己所屬地區的Sooraj (Ajay Devgan) 加盟 , 聯手對付Prithvi. Prithvi 弟弟Samar (Ranbir Kapoor) 一直與家族政治保持距離, 受到父親突然遭到暗殺的打擊, 主動為兄長出謀獻策, 在資深的舅舅 (Nana Patekar) 協助下, 兄弟倆另組新政黨. 堂兄弟之間展開連場明爭暗鬥: Veerendra 一黨勾結警察勢力, 讓Prithvi捲入桃色糾紛、Samar為削弱對方票源, 亦不惜以暴力不仁的手段剷除政敵. 為了穩固兄長的政治經費來源, Samar甚至犧牲青梅竹馬Indu (Katrina Kaif) , 讓她成為自己的嫂子, 以求得到財閥支持. Samar的美國女友Sarah (Sarah Thompson) 千里迢迢而至, 一心想與Samar共諧連理, 無奈政治的腥風血雨, 令她對Samar大失所望. Veerendra/Sooraj 與Prithvi/Samar的衝突趨向白熱化, 更牽連身邊無辜的人. 結果, 站出來領導群眾的,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Raajneeti》(意指Politics) 將印度政壇的風雲變色呈現銀幕上, 影片長達三小時, 的確有足夠篇幅描述每一位角色. Arjun Rampal心狠手辣而沉不住氣、Nana Patekar 不變應萬變、Ajay Devgan心有餘而力不足、Ranbir Kapoor深藏不露、Katrina Kaif從被擺佈到自主... 《Raajneeti》以戲劇手法展現印度政壇的波濤洶湧, 卻也如實反映政治真實的一面.

《Raajneeti》導演Prakash Jha 表示電影的靈感來自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 , 沒有影射現實的成份. 然而觀眾很自然地將影片的情節與現實串連起來. 尤其是Katrina Kaif 飾演的「Indu」, 就不得不令人聯想到甘地夫人 (Indira Gandhi) .




全體演員混身解數, 力求突破, 然而Manoj Bajpal與Ajay Devgan愈演愈弱. 前者拚死要爭, 但沒有多少政治智慧; 後者原意為貧民發聲, 但揭穿了不過是個缺乏經驗, 敗在優柔寡斷的政治初級生. 連Arjun Rampal表面上滿有政治明星魅力, 內裡玩世不恭、殘暴髮指. 嚴格來上, 全片幾乎沒有一個角色, 能夠持有一個政客應有的成熟形象, 除了Nana Patekar. 這個參謀型人物永遠站在幕後, 危急時才出來主持大局, 舉手投足展現了政客長袖善舞的本領, 與Ajay Devgan比較下 (兩個角色之間有深厚淵源) , 後者這個空有口號的理想主義者, 就顯得失色而毫不實際. 各角的不完美, 亦算是為各類政客作出較寫實的描繪.




Ranbir Kapoor一角, 則發揮了幕僚的位置和潛藏的力量 (有評論指《Raajneeti》Ranbir Kapoor一段是模仿《教父》) , 這個人物也最悲情. 手足情深 (現實上, 拉吉夫‧甘地兄弟倆的關係極度惡劣) , 身不由己下臨危受命, 過程中愈見手段靈活, 盡顯他不為人知的政治野心和權力慾: 一邊與女友甜言蜜語, 一邊面不改客地解決眼中釘. Ranbir Kapoor 在《Raajneeti》脫胎換骨的演出, 絕對令人擊節讚賞. 看著他挾著Kapoor第四代的名義入行, 起初還擔心他的演技會不濟、被家族名氣連累,、讓人忽視他本身的努力... 從影僅四年, Ranbir Kapoor撇下家族的盛名, 找到自己的位置. Kareena Kapoor用十年時間擠眉弄眼, 始終不及堂兄弟的瀟洒.




Katrina Kaif 與Sarah Thompson都以天真的姿態登場, 隨著劇情推進下, 她們的無知轉化為對Ranbir Kapoor的齒冷. 身為財閥的女兒, Katrina Kaif 無力控制自己的婚姻, 淪為政治籌碼, 卻也看清了Ranbir Kapoor的野心與自私, 反而投向Arjun Rampal飾演的兄長. 丈夫的由衷理解及以禮相待, 冥冥中讓她成為新政黨的皇牌. Katrina Kaif在《Raajneeti》的表現令我有刮目相看之感 (即使她曾經演過《Singh is Kinng》) , 以Bollywood冒起的新一代女星中, Katrina Kaif 的演技較有層次, 對她日後的發展亦拭目以待.



《Raajneet》吸引我的, 不只是電影海報那七大巨頭的陣勢, 還有印度殿堂級影帝Naseeruddin Shah , 他以演出Parallel Cinema聞名, 更是至今唯一在威尼斯影展獲得最佳男主角的印度演員. 可惜他的演出只屬客串性質, 對影片劇情起不了多少作用. Naseeruddin Shah的角色埋下的悲劇伏線, 又被峰迴路轉的劇情削弱. 片中其他角色, 亦沒有被安排與Naseeruddin Shah一較高下, 實在可惜.




認識印度政治環境與否, 與全人類亦無分遠近. 看罷《Raajneeti》, 容我大膽講句: 本地那班政客, 只是師奶與麻甩佬鬥咀的層次.





伸延閱讀:


Sonia's Entertainment Rajneeti 觀後感

《Raajneeti》更多劇照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著住條裙睇《通天奇兵》(The A-Team)


從來不是槍戰片迷. 我知道有人愛《色慾都市》(Sex and the City) , 在我心目中卻比不上《通天奇兵》(The A-Team). 槍林彈雨勝過華衣美服? 豈只勝之一籌, 對我來說, 《通天奇兵》簡直是我童年時的電視奶水精華. 亞洲電視金錢台在80年代中曾熱播《通天奇兵》電視劇, 我家祖孫三代 (祖父, 父親, 我) 都是捧場客.




《通天奇兵》講述四個越戰軍人被誣陷違反軍紀, 其中三人包括水牛 (John "Hannibal" Smith, George Peppard) 、霹靂仔 (Templeton"Faceman" Peck, Dirk Benidict) 、鈍胎 (Bosco Albert "B.A." (Bad Attitude) Baracus , Mr.T) 救出被困瘋人院的喪榮 ( H. M. "Howling Mad" Murdock, Dwight Schultz) , 自此四人成為『If you have a problem, if no one else can help, and if you can find them, maybe you can hire ...the A-Team』.



電視劇《通天奇兵》四虎將




著名的《通天奇兵》(A-Team) 片頭




《通天奇兵》總算是上世紀經典電視劇之一, 新生代對原裝正版一無所知 (有心人在Youtube放了一些電視片段), 一樣不妨礙觀影. (估計在戲院中, 部份三十出頭的觀眾也在童年時看過《通天奇兵》) 電影將越戰背景改為布殊攻打伊拉克後, 切合了改朝換代, 官能刺激也無限倍增. 從前《通天奇兵》最耍家的場面只是翻車爆破, 現在連坦克車也可以打到上高空. 影片剪接速度也快得無以形容, 稍不專心, 便會錯過突如其來的精彩場面 (還是充滿監製Ridley & Tony Scott 的風格?)、殺個措手不及, 令人拍爛手掌的Gag位. 至於劇情就不方便多講, 唯有入場才能親身感受.



選角上, 影片既要盡量重拾電視劇的神韻, 又要物色適合擔任的演員. 四位角色都栩栩如生: 溫文的Liam Neeson化身深謀遠慮的軍佬水牛、比舊版還要帥 (愈加走紅) 的霹靂仔 Bradley CooperSharlto Copley不及初代喪榮般擁有滑稽外表, 但其喪爆功力不惶多讓、外形粗獷惡到死, 骨子裡卻有時膽小如鼠的鈍胎, Quinton Jackson 也恰如其份, 但 Mr.T的魔咒始終還有影響力, 到底是他演繹得好, 還是造型居功至偉, 就由觀眾定奪. 另外Patrick Wilson飾演陰濕賤格的中情局人員、影片唯一女角Jessica Biel (霹靂仔前度女友), 都各有特色.




《通天奇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雞冠Punk頭、滿身粗金錬的鈍胎 (貼切到極! 八兩金唔該行開) . Mr.T. 原是名人保鑣 (客戶包括拳王阿里, Michael Jackson和Diana Ross) 因樣貌太過突出被星探發掘, 但Mr.T並不十分熱衷演戲, 私底下是虔誠教徒. Mr.T曾患上癌症, 近年曾被傳已死, 其實尚在人間, 認真大吉利是! 這次只有Dirk Benedict和Dwight Scultz在片末亮相 (事後Dirk Benedict揚言後悔被人擺上台) , Mr.T則以影片過於渲染性與暴力, 不忠於原著為理由而推辭.

完場時聽到有男觀眾失望地說: 怎麼沒有水牛(新舊對照)? 原本的製作單位, 廿年前確是計劃由四位通天奇兵出演電影版. 老兄, George Peppard已於94年去世. 這也是《通天奇兵》多年來沒能拍得成電影版的其中一個理由. (心水清的影迷, 大概知道他就是《珠光寶氣》Breaksfast at Tiffany's的男主角)

Roger Ebert對《通天奇兵》又彈又踩: 俾四粒星半, 又認為影片是爛攤子, 為懲罰觀眾而設. 這要視乎觀眾自己的要求. 像我, 為滿足童年的電視情意結, 《通天奇兵》2010 絕對收貨有餘.

2010年6月7日星期一

古魯達特的抗爭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回顧古魯達特(Guru Dutt, 1925-1964) 的四套電影,部份影評人巧合地一同將這位Bollywood Guru (Guru是他真正的名字,並非自我吹噓) 與薩耶哲雷並列而談,介紹古魯達特之餘,不忘質疑古魯達特的藝術成就與影響力。筆者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大部份影評人提及印度電影,不論如何定必提及薩耶哲雷 (Satyajit Ray,1921-1992) ,當然因為他確實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然而印度影壇之大, 僅得薩耶哲雷一人可取, 還是影評人對薩耶哲雷以外的印度導演一無所知?相比黑澤明曾譽為與日月齊光的薩耶哲雷, 古魯達特在世界電影史的地位相當尷尬: 在影評人眼中,他被視為一個製作娛樂性豐富的歌舞電影、最後鬱鬱而終的二流導演。既然古魯達特不被承認,卻又何以將他與薩耶哲雷相提並論?(有趣的是,薩耶哲雷跟與古魯達特,確曾在1963年的柏林影展上碰面交流) 如此比較實在有欠公允。

薩耶哲雷以西孟加拉邦為首,終其一生,透過電影批判印度傳統習俗和種姓制度的禍害。同樣原籍西孟加拉邦的古魯達特,則企圖打破印度電影以歌舞主導的流弊。薩耶哲雷與古魯達特同受西方文學及電影手法的影響,關注的範疇大有不同,但兩人都抗衡印度根深柢固的傳統文化,他們的藝術信念,是否殊途同歸?

也許我們應該從Bollywood的角度看古魯達特。他生前積極提攜同行和後輩, 現今整個Bollywood電影業的資深導演、編劇、填詞家、演員, 他們或上一代, 都與古魯達特有深厚淵源。因此他確是一位貢獻良多、地位重要的印度電影人才。古魯達特在Bollywood是異類, 至今不少電影人仍視他為先鋒, 包括著名演員Aamir Khan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選映他的《三傻大鬧寶萊塢》3 Idiots) 。古魯達特年青時加入電影工業,涉獵過副導、編舞、演員等職位,深明Bollywood膚淺:只求純粹的視聽娛樂,一成不變的公式化製作。他師承印度現代舞大師Uday Shankar (同樣不側重教授舞蹈技巧, 要求學生博覽各方知識), 擅長拍攝歌舞場面 (古魯達特早期的電影走黑色電影路線, 並不是清一色的歌舞電影) , 卻不認同Bollywood以舞蹈場面主導整套電影的定律。無論是《55年的夫妻》(Mr & Mrs '55 , 1955) 近鏡特寫歌手臉孔、《求之不得》(Pyaasa, 1957) 的詩人咏歌、《紙花》(Kaagaz Ke Phool, 1959) 行雲流水的室內鏡頭調動,甚至古魯達特最後策劃的《老爺太太僕人》(Sahib Bibi Aur Ghulam, 1962) 中一場具有北印度民歌Qawali特色的歌舞, 經他的調度下,未致於去蕪求菁 ( 《求之不得》與《紙花》仍有沙石) , 但跟同期的Bollywood電影比較,古魯達特運用歌舞場面的作用和示範,與典型Bollywood電影已有極大分別。 (《老爺太太僕人》歌舞場面精減至最少,並非直接出自古魯達特之手,卻是他一直追求的風格, 也是他最不具個人色彩的作品) 。Bollywood典型歌舞片以娛樂觀眾為先決條件,但過目即忘,不及古魯達特賦予歌唱場面簡潔而深邃的哲理味道。

古魯達特運用極具動感的破格攝影手法 (他與攝影師V.K.Murthy 建立長期合作的關係),使他得到「印度奧遜威爾斯」的稱號。古魯達特生前未有提過奧氏對自己是否有過影響, 說不定他也看過對方的電影。兩人的電影生涯都不如意: 奧遜威爾斯被剝奪導演主導權,影片被刪剪得面目全非、無數拍攝計劃以流產告終。古魯達特對自己的電影擁有絕對主導權, 卻過於重視觀眾反應,一再修改 ( 他就是敗在《紙花》一面倒的劣評上,從此受挫) 、只要稍不滿意便放棄幾近開拍的電影計劃。兩位電影巨匠的遭遇相似,但筆者認為奧遜威爾斯比古魯達特幸運得多。即使沒機會執導,奧遜威爾斯在其他影視領域,一樣發揮所長。有人曾揶揄過晚年的奧遜威爾斯,居然在啤酒廣告亮相,但大師看上去自得其樂,晚節不保是過火的指控。對古魯達特而言,「印度奧遜威爾斯」這個外號,與其是美言,倒不如是一種諷刺。

古魯達特精心打造的《紙花》受到Bollywood前所未有的冷遇,某程度上表示他的改革不受大眾青睞,當中承受的巨大壓力, 也許可從他寫下的文章《Classics and Cash》中透露:「在我們的公式化電影世界中, 只要有人企圖打破定律, 他們的下場猶如馬修阿爾諾描繪雪萊一樣 :『一個聖潔的天使。在虛空之中拍翼掙扎,徒勞無功。』我相信只要有人逆風而行,他同時承受鮮花與磚頭,是勝利也是心碎。 這種令人費解難測的心理, 讓拍攝傑作的、還是純粹賺錢的電影製作者都感到惶然。」

如何不為歌舞而歌舞, 與電影融為一體?這個在Bollywood無人觸及的禁忌,正是Bollywood電影不受世界電影主流認同的地方,也是古魯達特窮一生之力想解決的癥結。若然他能夠越過失敗的陰影,或可繼續挑戰周旋下去,就如古魯達特根據自身經歷寫成的第一個劇本,名叫《Kashmakash》, 意即「抗爭」(Struggle) 。

(後記: 這篇文章原為投稿而寫, 但雜誌沒有採用. 唯有在此與有心人分享, 獨獨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