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耶哲雷喜歡取材自文學作品, 或根據自己的短篇小說和詩歌改篇 (他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身份: 兒童偵探小說作家). 薩耶哲雷鍾情文學, 影片也有「文學根底」.
《Devi》(女神/The Goddess, 1960) 改篇自作家Prabhat Kumar Mukherjee的同名小說, 拍於《Apur Sansar》(阿培的世界, 1959) 之後, 也是薩耶哲雷旗下兩名重要演員Soumitra Chatterjee和Sharmila Tagore繼《Apur Sansar》後的第二次合作.
看《Apu Trilogy》是沒有震撼的. 三部作品 (薩耶哲雷否認是三部曲) 行雲流水, 肅穆而安寧. (薩耶哲雷在《Ashani Sanket》(Distant Thunder/遙遠的雷聲, 1973) 真正做到不寒而慄) 《Devi》有著薩耶哲雷一向貫徹的從容, 但影片給予我的震撼力遠不止如此.
1860年代印度. 少婦Doyamoyee (Sharmila Tagore) 的家翁Kalikinkar憑夢境認定媳婦是女神Kali的轉生, 將Doyamoyee視為活神仙, 從此鎮上信眾蜂擁而至. Doyamoyee在加爾各答讀書的丈夫Umaprasad (Soumitra Chatterjee) , 回家發現住所變成神壇, 怒斥父親誤導迷信. Kalikinkar對Kali深信不疑, 不為所動. Umaprasad再度回家要帶走妻子, 可惜為時已晚.
寶蓮姬爾 (
Pauline Kael) 力讚《Devi》, 卻錯將影片與佛洛依德心理學說扯上關係. 影評人和觀眾懾於大師的一切, 以為對方機關算盡, 反而誤解了導演的赤子之心. 《Apu Trilogy》最為人所讚頌, 於我而言是導演的牛刀小試. (薩耶哲雷曾自言《大路之歌》拍攝手法「一塌糊塗」) . 從個人成長到反思人與宗教之間相互牽制的關係, 意義上《Devi》超越了《Apu Trilogy》.
Doyamoyee的丈夫Umaprasad是家裡唯一自覺要接受教育的人. 他追求知識, 希望妻子也如此. Umaprasad敢於站出來譴責, 但沒有足夠力量阻止 (那幕視為有力證據的神蹟, 只因為信眾餵醒了奄奄一息的病患). 兄長盲從附和 (也是Umaprasad堅持不步父兄後塵的原因), 反而長媳 (Karuna Banerjee, 《大路之歌》的母親) 從一開始已不認同家翁神化媳婦的行為. 可是她在家中並沒有發言權, 最終也被形勢所動搖.
從Doyamoyee走上神壇的一刻, 她被迫捨棄身為人的自由和尊嚴. 沒有人理解她的感受, 她只是個一心等待丈夫學成歸來的平凡少女. Doyamoyee是徹頭徹尾的受害者: 她為勢所迫, 不吭一聲; 她質疑過, 卻被恐懼推使她繼續扮演女神的角色, 定奪別人的生與死, 結果好心做壞事. 人類沒有權利主宰他人的生死. 是Kalikinkar以信仰昭顯自己品格高尚、還是Doyamoyee抱著惻隱、苦撐受人膜拜的假象, 早已超出宗教導人向善的底線.
「女神啊! ... 為甚麼你要懲罰我? 到底我做錯了甚麼? 」Kalikinkar無法明白Kali背棄了他的理由. 他就是「甚麼都沒有做」─他富有且無須工作, 唯一興趣是拜神. 他自以為是的虔誠, 將Doyamoyee推向死角, 使Umaprasad絕望. 荒謬的是, Kalikinkar的迷信斷送了兩條人命後, 仍然執迷不悟.
《Devi》被視為薩耶哲雷批判印度宗教人神不分的迷信心理之力作. 當時有宗教團體企圖阻止影片上映, 但印度政府卻唱反調, 頒授獎項嘉許薩耶哲雷. 透過Doyamoyee一家的故事, 薩耶哲雷以看似零碎輕巧的篇幅, 深深刻劃他們為信仰傳統付出慘痛代價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