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9日星期二

古典翻新《太空奇兵‧威E》(Wall-E)



一 年前看《五星級大鼠》(Ratatouille) , 電影的預告片是《太空奇兵‧威E》(Wall-E). 當時我對《Wall-E》沒有留下很好的印象, 如果像《露寶治的世界》(Robots) 或《反斗車王》(Cars) 的角色設定HE般過於擬人化, 那我沒有必要捧場. 不過, Pixar的劇本水準向來不俗, 抱著純粹看電影的心態入場,《Wall-E》 卻比我預期中好看很多.

最令我驚喜是 Pixar敢在《Wall-E》 開首半小時完全沒有對白, 單靠畫去表達故事, 那份感動好比欣賞一套默片. 不能言喻的精彩!




有人認為《Wall. E》製作對象是小朋友觀眾群. 但《Wall. E》令我聯想起幾套經典科幻電影的情節. 人類在科技控制下生活, 失去自主和判斷能力、中央電腦擁有不可否定的無上權力, 就像佐治努卡斯《THX 1138》(1970) 的冰冷世界 ; Axion號的電腦系統阻止艦長回歸地球, 有寇比力克《2001太空漫遊》(1968) 中途叛變的超級電腦HAL的影子 (肥艦長站起來一幕亦同時響起《2001太空漫遊》的招牌音樂, 狀似攪笑, 實則諷刺). 肥艦長受好奇心激發下, 不停學習地球知識, 跟路比桑《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1997) 的Milla Jovovich三分鐘學好歷史, 最終學會「戰爭」一字而激動的情節如出一徹. 四十年來, 科幻電影從不間斷反思人類與科技之間的關係. 然而直到現在, 人與機器相互制衡的問題仍然不變, 未知是喜是悲.



Wall -E和Eve身為機械, 擁有高等人工智能, 竟可擦出愛火. Axion號的人類卻活得不似人型: 百貨公司式的生活, 就連連面對面談情說愛, 都變成視像拍拖. 肥艦長起初亦只是個「我會打好呢份工」的庸碌之輩. 最可怕是「試管嬰兒群」, 和現代社會的癡肥問題遙遙相應. 連機械人也比人可愛, 動畫拍得比真人電影好看. 大笑之餘, Pixar的用心何其良苦.

《Wall. E》選用《Hello, Dolly!》的歌曲不知道有沒有另一層含意. 《Hello, Dolly!》(1970)是百老匯著名歌舞劇、Gene Kelly執導的歌舞片「水尾」之作. 提到歌舞片,
《Hello Dolly!》當年最賺錢的電影, 嬴了許多技術項目獎項, 80年推出VHS時, 暢銷程度僅次於《仙樂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 1965). 《Hello Dolly!》並非影迷口中的經典, 與一度風光、盡忠職守而寂寞700年的Wall. E, 大有同是天涯淪落的意味. 不能否認的是, 古典歌曲配合那一望無際的太空, 確是絕配!

2008年7月28日星期一

鑽石陣容Screen Testing



David Letterman唯一曾經主持Oscar的那一屆 (95年), 笑話連連. 其中這幕Screen Testing印象最令我印象難忘: Jack Lemmon (友善) , Martin Short (竭斯底里), Steve Martin (講錯對白), Albert Brooks (口水多過茶), Alec Baldwin (扮有型), Tom Hanks (鬼聲鬼氣), Rosie O'Donnell (發脾四), Madonna (哭喪), Danny De Vito (要求打格仔不讓人認出自己) , Paul Newman (陰森), Michael Keaton (歌舞), John Turturro (冷笑).... (最後Rosie O'Donnell爆粗那一幕, 當年無線剪走了)

2008年7月27日星期日

蜜柑倩影


別以為蜜柑像表面上可愛得意. 實際上, 此刻他正在發脾氣, 很惡的那一種



早過《香港早晨》, Cat on the Hot TV



惡到出哂面, 其實想訓覺



造型像一隻殭屍: 西式的獠牙, 中式的手勢. 出奇地有Bela Lugosi的神緒.....

2008年7月21日星期一

So long, Jab We Met... Life in a ...Metro


SUMMER IFF 宣佈取消《Jab We Met》(收錯風, 嚇親Donald Kwan真不好意思...被中譯名所累!), 改由兩年前在電影節, 同樣因故取消的《都會愛情故事》(Life in a...Metro, 2007) 取代. 真是意料之中的意外.

《都會愛情故事》電影陣容不亞於《Om Shanti Om》: Shilpa Shetty, 久違的Dharmendra, Konkona Sen Sharma, Irrfan Khan...等. 我在重慶找不著影碟, 這次算是意外的考慮了.

伸延導讀:《Life in a …Metro》

2008年7月17日星期四

王釧如


王釧如是何許人也? 如果西方的不老美女(妖怪) 的首席代表是Isabelle Adjani, 這邊廂我會投王釧如一票. 她是台灣第一代名模、70年代紅極一時的台灣女演員. 拍過名導姚鳳磐的鬼片《鬼嫁》(1976) , 一炮而紅, 當年有「鬼后」之稱. 她為報姚鳳磐知遇之恩, 表示只要是姚鳳磐找她拍電影, 連劇本也不會看, 一定答允演出. 姚鳳磐憑營造出色恐怖氣氛的鬼片, 捧紅了王釧如和秦夢兩位女演員, 在現代和古代鬼片界各領風騷.

數年前台灣舉辦一個鬼片影展, 片目鼎盛. 姚鳳磐的《寒夜青燈》和《鬼嫁》榜上有名.《寒夜青燈》和《鬼嫁》的拷貝在台灣遍尋不獲, 影展單位追尋多時, 終於在香港電影資料館找到碩果僅存的錄影帶存本. 70年代台灣社會尚未開放, 靈異電影曾掀起熱潮. 好奇的觀眾爭先觀看, 情況混亂得警察要向天開槍驅趕人群. 台灣政府擔心民風不純, 一度禁止鬼片上映. 《鬼嫁》王釧如的女鬼形象, 在不少台灣資深影迷心中, 是毛骨悚然的經典作品. 影片散佚多年, 居然在香港電影資料館裡找到, 彌足珍貴之餘, 可見另類電影在某種程度上不受重視的慘況.

王釧如結婚兩次, 下嫁蔡姓富商後, 專心相夫教子. 後來丈夫戀上一名長笛演奏家, 她回復單身. 最難得是她不計前嫌, 將丈夫與前妻的兒子視如已出. 這份義氣實在世間少有.

然而最令人訝異的, 是王釧如以年過50之齡, 外表竟然可以維持在30餘歲的外表. 與兒子並排, 王釧如還比較像個姊姊. 到底王釧如是打肉毒桿菌針、還是食補品? 茹素的她自稱每天運動至少四小時, 下午四時後不再進食, 晚上八時前睡覺. 這種養尊處優的生活習慣, 不難使她青春常駐!

王釧如曾來港發展, 在譚家明的電視短劇《群星譜》演出, 這一集在1975年美國國際電視節獲得銅獎. 香港電影資料館在9月將會舉辦譚家明電視作品回顧展, 經典實驗劇種《七女性》、無線菲林組的《CID》、《北斗星》、《小人物》、《13 》再度出土, 湮沒三十年的《群星譜》也被選中放映, 到時便可以欣賞過江龍王釧如和吳耀漢 (!) 的演出了.

(上圖乃年過五十歲的王釧如)

2008年7月16日星期三

Dominique Sanda


Dominique Sanda近年移居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 在影壇幾乎消聲匿跡. 資料上顯示她自《血腥洪流》(Crimson Rivers, 2000) 客串一角後便再無作品面世. 99年的《烈女暴潮》(Garage Olimpo) 還可以見到她的演出, 昔日的清純被歲月洗刷掉, 有點認不出她. 外表上還有點像Liv Ullmann.

我只看過她的《溫柔女子》 (Une Femme Douce, 1969) 和《同流者》 (Il Conformista, 1970). 較著名的《故園風雨後》(The Garden of the Finzi-Continis, 1970) 、《諜海龍虎鬥》(The Mackintosh Man, 1973), 和《1900 》(1976) 還未有機會欣賞. Dominique Sanda不是明星級, 她的氣質恬靜, 一如她的演出, 令我想起一句「人淡如菊」. 布烈遜還是技勝一籌, 將Dominique Sanda與Une Femme Douce完美地結合, 推向簡約的極致. 難怪他對Sanda轉任職業演員感到失望, 大概認為是畫蛇添足吧.

Dominique Sanda曾是貝托魯奇《巴黎最後探戈》 (Last Tango in Paris, 1972) 女主角的第一人選 (男主角原定是 Jean-Louis Trintignant) , 但當時Dominique Sanda懷孕 (與Christian Marquand同居), Jean-Louis Trintignant對裸露戲卻步. 最後出來的是Marlon Brando和Maria Schneider的「經典」組合. 我想, 很多人都不會認為以上兩人適合演這部電影.

最近赫然發現Dominique Sanda在07年再度活躍, 竟然是一套印尼恐怖片《Suster N》! 實在百思不得其解...

《溫柔女子》不見經傳, 但我看完後, 為Dominique Sanda在片中的形象而傾倒. 三十年前的打扮, 看得舒服, 到現在也不過時. Fashionista如Wini Lai之流的追捧時裝言論, 大可拋進垃圾桶. 正如布烈遜所言, 做回自己, 才是王道!

(找不到Dominique Sanda最美的照片, 只好徒嘆奈何...)

2008年7月13日星期日

布烈遜的溫柔女子


布烈遜《溫柔女子》(Une Femme Douce , 1969) , 他的第一套有色電影、Dominique Sanda的銀幕處女作 (少數尚未發行過DVD的布烈遜電影) . 影片跟演員本身也是一個迷離的故事. Dominique Sanda原名Dominique Marie-Françoise Renée Varaigne, 出身上流社會. 15歲結婚, 17歲離婚, 然後習畫、當模特兒. 布烈遜在《Vogue》發現Dominique Sanda. 之所以選上她, 純粹因為她的聲音.

布烈遜強調非職業演員的「可塑性」, 一舉一動全在自己控制範圍之內. 當Dominique Sanda和《驢子巴特薩》(Balthazar) 的Anne Wiazemsky (《La Chinoise》女主角, 一度是高達太座) 跑去當職業演員, 布烈遜便表示非常失望, 認為她們反而破壞了自己的「演技」. 倒是我時刻掛念來歷不明的女孩Nadine Nortier, 只此一次的《慕雪德》(Mouchette, 1962) 便消聲匿跡. 但Nadine Nortier/慕雪德的形象, 卻永遠留在影史和菲林裡.



《溫柔女子》並不是一套純美電影. 布烈遜一如既往, 冷靜處理杜思托也夫斯基的 原著. 這是一個有關愛的故事. 然而寧靜的溫柔背後, 卻被無形的暴烈所摧毀. 年輕女子跳樓自殺, 丈夫毫不明白妻子自殺的理由. 在面容安詳的妻子屍體前, 他回憶與女子相識的經過...

男子是當舖東主, 但凡值錢的東西他都接受. 某天, 女子來到當舖, 艱澀地拿出物件典當. 他注意到女子的美貌及倔強的神情. 女子孤苦伶仃, 生活窮困, 不斷到當舖典當. 男子看不過眼, 叫她答應做他的妻子, 這樣便可以脫貧. 終於, 女子成為了男子的妻子. 婚後, 他不懂沉默內斂的她, 開始疑心妻子有私情. 女子萬般忍耐, 一切不快留在心裡. 她寧可相信他愛她, 男子亦相信她愛他, 但他的愛只是一種病態的佔有慾, 並要求女子以同等的「愛」回報. 女子再無法忍受彼此的鴻溝, 她想開槍殺了丈夫, 奈何忍住了. 最後...

影片由始至終只有男子的獨白, 及對著女傭傾訴的說話. 但女傭完全沒有任何回應, 更突顯了男子忽略女子感受的自私性格. 男子跟女子志趣不同. 女子重視精神生活, 喜歡文學、音樂, 還要帶丈夫到博物館參觀. 但兩人貌合神離, 婚變是遲早的事. 男子只關心錢, 以為給妻子享受物質就夠, 根本不在乎女方的愛好喜惡 (兩人在一場典當買賣中發生爭執). 女子感到失去自由, 往往選擇拂袖而去, 更令男子妒意橫生.

表面上是男子的錯. 他以拯救女子為樂, 好讓宣示自己的能力和地位, 但他同時亦踐踏女子的感受, 認為女子欺騙他, 不肯對自己坦誠, 其實男子對這段婚姻缺乏安全感. 女子的倔強害了自己, 又害了別人. 她的執意不辯解, 令男子不能盡然信任自己. 女子喜歡文學悲劇, 但她似乎不明白悲劇之所以成為悲劇, 是因為人物的性格決定命運所致. 她的憂鬱, 最終造就自己的不幸.



《溫柔女子》簡約得很, 角色的表情盡量減至最少. 他們幾乎是木著面演戲, 即使Dominique Sanda傷心淚盡, 也只聞其聲. 非職業演員Guy Frangin卻能表現角色的冷酷和自私. 雖然布烈遜克制了角色的感情起伏, 但一點點的肢體語言, 卻流露出兩人之間的曾經存在過的愛情與信任.

一)男子等待女子到動物園. 兩人並排而坐. 男子隔著女子的大衣, 撫著她, 要求她下嫁. 女子為了尊嚴, 沒有答應對方, 阻止男子跟著自己回家. 但男子還是窮追不捨, 跟著步伐到達她的陋室. 二) 男子和女子在床上溫存, 鏡頭省略了主角的臉, 只映著女子在床上跳躍的雙腳, 接著兩人大被蒙頭, 發出愉快的笑聲. 三) 兩人到電影院看電影, 男子察覺女子身旁的陌生人意圖不軌, 主動調換了座位. 步出電影院後, 女子主動緊緊擁抱男子. 那一刻是兩人心靈相通的時候, 但僅此而已. 女子鬆開手後, 兩人各自各上車, 彷如陌路人一樣. 即使女子在浴室丟了肥皂, 男子走進來替她撿回, 女子故意赤裸相對, 但男子卻視若無睹. 兩人就算如何親密, 在影片裡永遠保持空間的距離感.

身為虔誠天主教徒的布烈遜, 安排了有趣的一幕: 女子典當金屬十字架, 代表物質的男子掂過斤兩, 收下黃澄澄的十字架 (不知是否含有黃金成份) , 再將十字架上的耶穌像拆下來, 要還給女子. 代表靈性的女子回應: 「為什麼? 我不需要.」男子開設當舖, 言語間透露曾經任職銀行, 職業造就他的錙珠必計. 女子喜歡閱讀, 加上生活上的艱苦, 形成她的多愁善感. 兩人似乎都不相信宗教 (女子臨終前取回十字架沉思, 暗示她可能想尋求救贖) , 典當十字架的意味就昭然若揭了.

想不到布烈遜拍了一套愛情電影. 但《溫柔女子》不只是純粹討論愛情. 片中男女主角沒有名字, 可以是你、我、他. 人與人之間的誤會、人性的弱點, 使一段感情逐漸變質, 落得悲劇收場, 溫柔得叫人心痛. 這又何嘗不是所有人的故事?



(另, 《溫柔女子》的電影海報, 我認為是最有創意的設計, 尤其是捷克波蘭版本)


2008年7月5日星期六

Summer Pops 夏日國際電影節預告

收到網友們的通知, 香港國際電影節 (HKIFF) 的『Summer Pops夏日國際電影節』片目已出. 電影節看準《Om Shanti Om》的印片效應, 特意推出印度環節. 電影節從前常選映許多印度電影, 後來愈來愈少, 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現在的HKIFF, 觸角一向慢過烏龜. 是次選片全是07年作品, 重慶大廈早就發售, 何須等到Summer Pops才可以欣賞?





不過, 香港國際電影節重新重視印片, 我倒是高興. 起碼我要講Shah Rukh Khan, 也不再擔任一言堂堂主. 咦咦? 又是SRK? 對呀! 是次Summer Pops不但重播《Om Shanti Om》, 更找來SRK的《Chak De India》. SRK不唱歌不跳舞, 擔任曲棍球教練, 領導一班女子曲棍球隊伍, 得到AwardsFilmfare Awards觀眾票選最佳男主角獎項. 電影節譯名《去吧!女曲兵團》(前譯《我愛曲棍球》) .....


另一焦點是Kareena Kapoor的 《Jab We Met》(《寶萊塢戀曲》, 改戲名的人兄認真不濟) 和《Omkara》 (印度版《奧塞羅》).《Jab We Met》是小品愛情片種, 個人認為整體不及從前Bollywood談談情、說說愛、吹吹水、攪攪笑的Masala電影. 論戲, Jab We Met的成績只是中上. 但Shahid Kapoor演失戀小子形神俱備 (拍畢後與Kareena勞燕分飛) , Kareena Kapoor的easy-go演繹, 也得到Indian Filmfare Awards觀眾票選最佳女主角獎項.

初出道的Kareena Kapoor, 演技造作, 和家姐Karisma有得揮, 要取代首席的Rani Mukerji更加不容易 (Rani 的新片是到Saif Ali Khan家裡做神奇褓姆《Thoda Pyaar Thoda Magic》) . 有機會做Megastar, 自然想改路線, 畢竟不再少年時. 論聲勢, Kareena是近年最有機會上位的Bollywood女明星, 但我總覺Filmfare Awards有關單位頒獎予Kareena, 是俾面多於一切. (影評人票選最佳女主角是奪獎N次、公認實力派的TabuCheeni Kum》)


Omkara》在印度票房受挫, 但贏了N項電影獎項和口碑. 此片陣容強勁, 包括Ajay Devgan (Kajol丈夫)、Kareena Kapoor、Saif Ali Khan、Konkona Sen Sharma、Bipasha Basu等. Saif Ali Khan和「二幫王」Konkona Sen Sharma 分別得到Filmfare Awards的Best Villain和影評人票選最佳女配角).

日本電影回顧環節方面, 今年Summer Pops 回顧的對象是市川崑. 市川崑逝世前重拍自己的《犬神家的一族》, 年青觀眾可能更有印象. 其實國際影壇更重視他在5, 60年代執導的作品. Summer Pops 選映的全是市川崑創作高峰時期的作品: 《心》 (1955) 、《緬甸豎琴 》(1956)、《處刑的房間》(1956)、《滿員電車》(1957)、 《野火》(1959)、《破戒 》(1962)、《獨渡太平洋》(1963) 和《雪之丞變化》(1963).






《緬甸豎琴》和《野火》國內外均受好評 (亦有不少人抨擊前者) , Criteron Collection也專誠出碟致敬. 一向居於二線的大映小生船越英二 (已故, 增村保造《盲獸》的主角) , 在《野火》的演出, 替他拿下藍絲帶獎影帝殊榮. 據知市川崑看過大岡昇平的半自傳小說後, 全憑自己構想影片的戰爭場境─市川崑並沒有行軍打仗的經驗. 是次兩套反戰電影一同放映, 大可作出題材表達上的比較.



市川崑的電影主題多探討人道主義和人性黑白. 產量之多, 從喜劇到另類戲種均有涉獵. 石原慎太郎原作的《處刑的房間》是其一. 片中有若尾文子被毒打虐待和強暴的場面, 受到極大爭議. 此片開『太陽族電影』的風潮. 提到太陽族, Summer Pops為何不考慮 (石原慎太郎原作)『太陽族電影』No.1 、中平康的《瘋狂的果實》?



《心》 (森雅之, 新珠三千代) 改篇自夏目漱石的同名小說.



《獨渡太平洋》可說是日本版《Cast Away》, 真人真事改篇, 石原裕次郎一人對住個海同隻船做戲.



《破戒》 (市川雷藏, 藤村志保) , 改篇自島崎藤村的同名小說.



《雪之丞變化》(An Actor's Revenge) 當年推出, 日本反應一般, 但外國人鍾情影片的獨特影象. 此片亦是舞台劇名伶長谷川一夫影壇收山之作.


市川崑產量多, 水準穩唔穩定? 未知. 我看過他執導的《鍵》, 故意偏鋒的手法不及同在大映的增村保造般俐落. 但他的電影在商業及藝術上均有計算, 雅俗共賞. 他和太太和田夏十寫過很多劇本. 但和田夏十在《東京奧林匹克》(Tokyo Olympiad, 1965) 後便封筆收山.

各位, 有緣在Summer Pops上見!

伸延導讀:

被石原慎太郎迷奸的若尾文子

市川崑:緬甸的豎琴

多面市川崑之 2 ── 緬甸豎琴

湯禎兆《名氣徘徊大師與巧匠之間--日本「雜食」導演市川崑

鄭樹森、舒明《悼市川崑---偉大小說電影人